姜寶林,山東平度人,1942年生。1962年考入浙江美術學院,由潘天壽、陸維釗、陸儼少、顧坤伯親授。1979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山水研究生班,是李可染的研究生?,F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國家畫院院委、研究員,李可染畫院副院長,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藝術哲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十年前有幸首次觀看先生個展,對我沖擊最大的是先生用山水積墨的方法表現花卉,筆筆扎實,筆筆寫出,然而枝干間的關系在物象關系之上又推出了筆墨關系。那點與點交錯寫出的葉片在統(tǒng)一中又有巧妙變化,平面排列的花形在這統(tǒng)一變化間延展出整個畫面的氣勢。滿構圖的畫面中有忽弱忽強的節(jié)奏,如同音律般娓娓道來。筆墨如先生獨特氣質的山水畫的皴擦點染、虛實關系卻表現出花卉、樹木的生命節(jié)奏,綜合的畫面氣質無一不在訴說著先生在畫之前的精妙構思,以及他內在的創(chuàng)作觀念——花卉大寫的“既要筆墨,又要現代”。筆墨是中國畫特有之美,它是傳統(tǒng)藝術精神所在,而現代是時代發(fā)展所體現的動向精神。先生的花卉大寫作品不論畫幅大小,都能帶來厚重、大氣、闊達的感受。雖說傳統(tǒng)筆墨關系是沒有分科的,但是具有題材的不同,以山水畫法寫花卉之美,且達到極高成就,這就在如今高速發(fā)展的世界上獨樹一幟了。
先生論藝:“我作花卉大寫,首先來源于生活、感受和沖動。二是得益于山水畫的根基。題材力求多樣,盡量不重復前人、古人約定俗成的題材,而是到生活中觀察、捕捉、發(fā)現新的題材;形式上追求現代感,廣取博收,吸收一切有益的因素構筑現代美。筆墨上盡量豐富耐看,將山水畫中豐富的筆墨技法,特別是黃賓虹的筆墨融合到花卉大寫中。如山水中的氣勢構筑,整體處理、韻律節(jié)奏、皴擦點染等手法融合到花卉中,以期豐富、別樣。在取景處理上多采用中景,以大觀小,以便取得山水的藝術效果。這些年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畫的。”這段話完全展現了先生花卉大寫的觀念、藝術語言的來源和鍛造乃至其成熟花卉手法的方方面面。
先生把他在山水畫中反復錘煉而達成熟的積墨法運用于花卉中,這是其獨具的優(yōu)勢與創(chuàng)新點,開創(chuàng)了不與古人同也不與今人同的獨特藝術領域。這種創(chuàng)新,一方面來自其師承潘天壽的“不與人同”(潘老印文),另一方面則來自他的獨立人格。他的探索超越了前人畫花卉的題材,超越了“賞心只有兩三枝”的意境上的窠臼,走出了一條渾然一體又博大厚重的藝術之路。他常說,“要畫前人沒畫過的并且是眼中見到的題材”。他并不局限在“一枝一葉”,而是畫“整體”,常常畫一叢或一株的整個感覺,這是他主張的“畫眼睛看到的東西”的紙上成果。觀其畫面,可讓人眼睛一亮,覺得法度新而氣勢巨。姜先生主張傳統(tǒng)筆墨的積累,對臨摹一絲不茍,在他扎實的筆墨功夫中凸顯著用筆的重要性——筆筆寫出。他在花卉大寫創(chuàng)作早期既有這樣的探索,又走出了一條不與人同的寫意之路。
先生示范時常說:“花卉中穿插留白其實就是不等邊三角形?!睂τ谶@種穿插,黃賓虹總結為“不齊之齊三角觚”,潘天壽概括為“不等邊三角形”。這涉及的是畫理,即形式規(guī)則。因為它在視覺上是最美的。這是先生分隔空間的形式法則,它推動了先生花卉大寫的現代進程,是其畫面直接、微妙而又獨具現代感的奧秘所在。
薛永年先生欣賞姜先生花卉大寫時說:“姜寶林的大寫意花鳥,若論淵源,可謂始于潘天壽,起步就磅礴大氣,潑墨淋漓,神光煥發(fā),不同凡響,并醞釀出兩種自家面目。一種面目,粗枝大葉,簡當提煉,講求構成,富有形式感;另一種屬于滿構圖,似乎受到山水畫局部的啟示,畫成林成片的樹叢花叢,或密葉繁枝,或碩實累累,或閃動陽光,或浮動清霧,既以特寫手段把中景拉到目前,又引入山水畫的樹法和葉法,標新立異,不與人同?!毖ο壬缘暮笳邉t是姜先生極具現代美的“萬象在旁”的花卉大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