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是時“氣清景明,萬物皆顯”,陽光明媚,冰雪消融,草木萌動,百花盛開,自然界呈現(xiàn)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人們在此期間掃墓祭祖,慎終懷遠,也和親人郊游踏青,共同領略美好春光,所以清明節(jié)兼具自然和人文內(nèi)涵兩大禮俗主題。
“清明前后,種瓜點豆?!碑斍迕鲿r節(jié)的風輕柔地拂過這片土地時,春風喚醒的不僅是枝頭的蓓蕾,還有沉睡了一個季節(jié)的泥土,自然間的萬物于無聲之間,悄然發(fā)生著,每一個生命都在暗潮洶涌里接納變化,隨順歡喜。農(nóng)人們也開始了他們的春耕,“清明高粱接種谷,谷雨棉花再種薯”“三月種瓜結(jié)蛋蛋,四月種瓜扯蔓蔓”“深栽茄子,淺栽煙”……啥時候清溝培土,啥時候扣棚升溫,與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農(nóng)人們都了然于心,長年在勞作中匯集的經(jīng)驗智慧,也濃縮成一句句朗朗上口的農(nóng)事諺語,指導后輩們耕種、收獲。一代代傳承下來的,不僅是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產(chǎn)和生活方式,也讓這片土地上的人生生不息。一粒粒飽滿而寄托著豐收與希望的種子,被他們有序而工整地安頓在泥土里,灑過汗水,便與這片土地有了含情脈脈的聯(lián)結(jié),這也是客居異地的成年人總忘不了故土的原因吧。隨后農(nóng)人們開始了漫長又安靜的等待。我想:當父親滿心歡喜地平整土地時,一定也會想到瓜果飄香、瓜紅豆綠的美麗景象吧!
沉睡的田野被春風溫柔地喚醒,粉紅的桃花,素白的杏花,淺綠的秧苗,深綠的野草,層層疊疊的色彩和多姿多彩的生靈訴說不盡春天里的生機與盎然,自然界總會用獨屬于它的稟賦給大地最美的裝扮。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它們徘徊環(huán)繞的地方,總能給人一種家的溫暖與歸宿感。你看,電線上,三個一排,兩個一伙兒的燕子,如同旋律簡潔的五線譜,在嘰嘰喳喳的叫聲里,奏響了整個春天的序曲。乘著東風,孩子們手里的風箏也給寂寞的天空帶去了春的問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每個人都經(jīng)歷過那樣的童年,所以含笑望向天空的時候,笑容里是滿滿的柔情與懷念?!按得娌缓畻盍L”,春風不僅融化了萬物,也在踏春賞景的同時,融化了人們塵封已久的心。
一場春雨,輕柔地飄飄灑灑,這貴如油的春雨喲,牛毛一樣,花針一樣,被萬物以不同的方式擁入懷。細雨落下的地方,總有土地被滋潤,總有種子被安撫,這柔聲細雨的呢喃,可以治愈太多的焦躁與不快。這是一場旋律簡單卻百聽不厭的交響曲,種子聽,山谷聽,人也聽,打蔫兒的葉子舒展開折疊的心事,農(nóng)人們疲憊的臉上綻開笑容。春雨無言,卻給了萬物自信的力量,淅淅瀝瀝的雨聲,總會在不經(jīng)意間讓你對未來充滿眷戀與憧憬,也生出對未知的希冀與期盼。
清明是對未來的期待,也是對過去的緬懷。人們打掃墓地,修葺墳塋,祭祀祖先,緬懷先人。故去的人,過去的事,總在這個時刻從心里鄭重地重新安置一遍,思念無聲,卻是最沉重的落筆。一抔黃土,一束菊花,便將千言萬語的哀思寄托,想說的話,是說給逝者聽的,也是說給自己聽,說給山谷,說給風,說給漫山遍野的野花聽。多說一遍,便會走得更遠一些,過去的,該遺忘就要遺忘,忘記,是為了從釋然中獲取力量,為了放下,也是為了走得更遠。
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人們開始了新一年的勞作,每一粒種子,都寄托著農(nóng)人的期盼與祝愿,這一粒粒微小的種子里,蘊藏著巨大的生命能量。種子喜黑,黑暗教會了它們沉寂,蓄積與專注,有了積累的力量,才能有勇氣去穿透黑暗走向光明。其實,人也一樣,潛龍勿用,適時了解自己局限性和能力,并沉下心來不斷地學習和提升,才能走得更穩(wěn)、走得更遠。萬法歸一,是自然之道,也是人之道。正是因為它們與土地,與這個世界之間深情的共鳴,才讓我們的生活充滿了五彩斑斕與豐富多彩的韻味,也是世界上的萬物周而復始,人與天道相合的密碼所在。
清明了,讓我們卸下這一路走來的疲憊,和心愛的人在大自然中來一場自由自在的相約與奔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