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故事》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少兒頻道與央視動漫集團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之際精心策劃、用心推出的動畫作品。該片以敦煌一地的人物和事跡為圓心,將歷史與現代相結合,以全新多元的視角展現了敦煌文化的獨特魅力。
《敦煌的故事》獲評第二十屆中國國際動漫節(jié)“金猴獎”綜合獎動畫系列片金獎,被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評為2023年第四季度優(yōu)秀國產動畫片,是2024年昂納西國際動畫節(jié)中國優(yōu)秀動畫推介作品之一,成為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弘揚敦煌文化藝術的美麗篇章。
深入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確立全劇格局高度
面對“敦煌”這樣龐大的藝術寶庫,想把故事講好、把動畫片做好,實屬不易。尤其在央視動漫之前,敦煌已經被很多前人進行了多種演繹。怎樣在浩如煙海的史料和已有的珠玉面前重構,是創(chuàng)作者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第一個挑戰(zhàn)就是如何基于敦煌文化內涵確立本片主旨立意。
主創(chuàng)團隊深入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至2021年期間關于“一帶一路”及敦煌的重要講話。經過消化、吸收、反復領悟后,劇組主創(chuàng)達成共識,即“敦煌”是“大文化”概念,是中國文化與印度文化、希臘文化、波斯文化等外來文化交融薈萃的結晶。《敦煌的故事》既要體現敦煌豐富深厚的文化內涵,要面向全球講好敦煌故事;也要彰顯敦煌文化的兼收并蓄、開放包容,傳遞中國與世界文明互鑒、文化美美與共的美好祈愿。
扎根歷史和學術,挖掘敦煌盛世芳華
創(chuàng)作前期,該片學術顧問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員祁曉慶為主創(chuàng)團隊開了書單,建議大家通過閱讀學習《敦煌石窟全集》,醞釀文學策劃思路。創(chuàng)作團隊邊看書邊做筆記,挑選適合動畫片創(chuàng)作的素材,深入思考如何通過動畫作品傳達敦煌氣派、敦煌風格和敦煌特色。
在宏偉瑰麗的敦煌文化中,在廣博的文海史料中,怎樣將嚴謹縝密的學術思考轉化為鮮活的人物場景和滄桑命運,并在有限的動畫片時長里講出來,是劇本創(chuàng)作中最難的地方。
結合現存的文物古跡,創(chuàng)作者把目光聚焦在敦煌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典型意義的幾個時期——西漢、西晉、隋代、初唐、盛唐、中唐、五代和元代。
在角色選定上,創(chuàng)作團隊最終選取、策劃、塑造了一批曾在敦煌穿行、駐留,甚至世代定居的人物。既有名留青史的歷史人物,如西行取經的玄奘法師;也有反映一個朝代文學氣象的代表人物,如唐代邊塞詩人岑參等等,還有更多在一定史料基礎上改編和創(chuàng)新演繹的“原創(chuàng)型歷史人物”。他們或有文化交流的身份屬性,或為進入某個歷史情境提供了有趣的端口及想象空間。如悉心接待于闐國王來朝的懸泉置小吏,癡迷于五臺山朝圣的西域國王,籍籍無名卻追求舞技精進的大唐舞伎,恪守武將精神的敦煌大族,等等。
經過前期探索和挖掘,創(chuàng)作團隊最終選擇了13個以歷史為線索、最能體現敦煌多元文化融合與碰撞的故事。
每創(chuàng)作一集劇本,伴行多個課題研究
通過對樣片劇本的打磨,創(chuàng)作團隊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全劇主題思想和創(chuàng)作思路定下來之后,具體到每一集的創(chuàng)作時,創(chuàng)作團隊根據每一集歷史時期、相關角色身份和當集核心文物古跡,開展專題研究。編劇根據祁曉慶老師提供的學術線索和參考論著,搜尋歷史細節(jié)中的故事邏輯。在劇本創(chuàng)作時,創(chuàng)作團隊根據故事場景、故事細節(jié)及臺詞,隨時進行資料搜證。
比如,樣片是關于莫高窟322窟的故事,其塑像和壁畫具有典型的西域特色。在閱讀了祁曉慶老師推薦的關于322窟的論著之后,延伸課題就鋪開了:粟特人在中國的足跡和文化遺跡,初唐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在敦煌地區(qū)的遷徙和定居,開鑿石窟及塑像步驟,壁畫創(chuàng)作技法,石窟工匠和畫師的身份、生活,等等。
編劇從史料里勾勒出敘事脈絡,大膽想象322窟的開窟人是一名粟特商人,以此設置故事大綱。樣片故事大綱確立之后,進入劇本寫作,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編劇邊寫邊搜集資料,并請祁曉慶老師終審,核準歷史細節(jié)。如此,從歷史資料和學術論著中脫胎的一集劇本隨即完成。
這是一次從學術成果出發(fā),回歸思考、回歸領悟、回歸初心的創(chuàng)作過程。
認真打磨細節(jié),突出情感表達
只有在主題典型性、歷史考證嚴謹性、文學性、動畫效果等方面實現高度統(tǒng)一、突出精粹,《敦煌的故事》才能稱得上好故事。為此,主創(chuàng)團隊用時2年對劇本進行認真打磨:樣片劇本修改14次,定稿的版本就有3版以上;主創(chuàng)團隊對劇本涉及的歷史細節(jié)反復查證,有時還要根據歷史細節(jié)進行情節(jié)修改;每集劇本以二十分鐘以上的故事結構,甚至是大戲結構進行構思,劇本成型后再反復斟酌修改,以求短小精悍而意蘊不減;最后以動畫的思維方式和呈現方式,根據篇幅來反復打磨劇情中最值得表達的部分。
在打磨人物內心世界的關鍵場景方面?!洞筇莆饔蚬适隆分?,玄奘因打翻水囊而缺水暈倒在大漠里,幻覺中看到一片金光,金光里去世多年的母親來到身邊,為他哼唱搖籃曲,玄奘因此安然度過生命中的危急時刻。這場戲旨在塑造大眾所熟悉的玄奘形象里最人性化的一面。
在體現不同文化背景下民心相通的細節(jié)方面?!洞竽]差》中,粟特小商人牽著駱駝在沙漠里迷路了,駱駝馱著一箱水,里面是一條美麗靈動的金魚——這是寓居敦煌多年的小商人為遠在撒馬爾罕的爺爺帶去的中國禮物。小商人的“孝心”打動了官府郵差,他不惜偏離官道,冒險護送粟特小商人穿過危險頻發(fā)的商道。金魚成為本集故事的一個象征性細節(jié),賦予故事一種靈動的氣息。
遵循歷史的“顏色”,強化藝術表現
由于每集故事背景依照的歷史時代不同,道具美術設計要從搜集和研究不同朝代的文物資料著手,在文物修復專家、壁畫洞窟歷史學者和民俗專家的指導下完成道具和場景的設計工作。動畫合成后,鏡頭中出現的道具再次一一校對,由專家反復審核,比如,對服飾、禮儀、盒子、旗子、房子等道具和場景進行歷史考證,力求做到符合真實歷史。
歷史是有顏色的,每個時代都會有它所對應的顏色,如漢代莊重的黑、兩晉清冷的灰、盛唐的紫紅等,這些色調給予片子的美術設計基調以很多靈感。美術設計特別注意到每個故事的主題與內容都要具備不同的時代氣質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從造型與色彩入手,著重渲染不同的年代感和氛圍感。
例如,《陽關故人》講詩人岑參三過陽關,為了符合邊塞詩和大漠風光的氣質,選擇了水墨風格的筆觸來繪制場景。《五臺山圖》的故事取材于莫高窟第61窟的五臺山圖,具有神奇色彩,無論故事還是美術,都逃不開壁畫的魅力。開篇使用插畫技巧來敘事,正片使用壁畫的配色,借鑒了壁畫中山川人物的造型風格,力求帶給觀眾置身其間的強烈藝術感染力。
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主創(chuàng)精益求精。例如,在13集粗剪畫面完成后,編劇、文編、導演共同審閱,耗時一周重新梳理所有畫面。并結合畫面制作現狀,商討最佳畫面修改方案。在修改過程中,創(chuàng)作團隊完全沉浸在莫高窟獨特的藝術魅力中,即使面對高強度的返修工作,依然覺得是一種享受。
每個參與《敦煌的故事》的創(chuàng)作人員,都以自己的方式筑造內心的敦煌殿堂,致敬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傾訴對祖國、對人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深摯的祝福。完成這樣一部作品,能夠深入了解敦煌文化藝術,這對任何一個創(chuàng)作者來說,都猶如與古往今來營造、守護敦煌的那些仁人志士的一場相遇。借這樣一部作品,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最好的方式傳播出去,也是動畫人的社會責任。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