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1年推翻拉納家族統(tǒng)治后,尼泊爾建立了民主制,開啟了教育現(xiàn)代化建設,為女性教育權利的保護確立了前提。建國后,盡管政壇動蕩,國家仍持續(xù)關注著女性教育的問題,在法律和政策層面保障女性的受教育權。1990年之后,女性教育權利保護不斷發(fā)展,教育開始與國際援助有了更加密切的聯(lián)系。尼泊爾依靠法律、政策與國際援助實現(xiàn)了基礎教育的凈入學率與性別比例的保障,但根深蒂固的性別觀依然是阻礙尼泊爾實現(xiàn)教育性別平等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尼泊爾;女性;教育權利
中圖分類號:K35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13-0093-04
Protection of Women’s Education Rights in Nepal from 1960 to 2015
Zheng Jieru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ublic Management,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09)
Abstract: After the overthrow of the Lanas family in 1951, democracy was established in Nepal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initiated, establishing the premise for protecting women’s education rights.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Nepal, despite the political turmoil, the state continued to pay attention to women’s education, and guaranteed women’s rights to education at the level of law and policy. Since 1990, the protection of women’s rights to education has been developing, and education has been more closely linked with international assistance, which together with laws and policies ensuring the net enrollment rate and gender parity in basic education. However, deeply rooted gender value still remains an important obstacle to achieving gender equality in education.
Keywords: Nepal; women; the right to education
在南亞地區(qū),女性在歷史上一直被視為二等公民,其權利往往得不到保障。由于尼泊爾宗教、社會文化中對男性重要性的強調,許多女性在幼年時不但無法接受教育,還要成為童工,或是被迫早婚、早早承擔起家庭的重擔,造成“南亞學校入學率的性別差距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大,是一種與貧窮一樣持久的社會不平等形式”[1]的狀況。
自1956年教育現(xiàn)代化的初步嘗試開始以來,尼泊爾的教育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國家開始有意識地關注女性受教育權利的保護問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尼泊爾在國際上獲得的教育援助逐漸增加,為女性教育權利保障提供了物質基礎。本文以尼泊爾歷史發(fā)展過程為基本線索,試圖分析尼泊爾國家層面在保護女性教育權利方面的發(fā)展歷程。
一、尼泊爾現(xiàn)代化教育體系的確立
1950年以前,尼泊爾處于拉納家族的獨裁統(tǒng)治之下,只有精英階層的子女才能進入學校、接受教育。雖然1901年繼位的首相得瓦·蘇姆謝爾·拉納(Deva Shumshere Rana)進行了教育普及改革,甚至建立了一所女子學校,但由于家族中強大獨裁勢力的反對而無果而終。在拉納家族統(tǒng)治時期內(nèi),不僅是女性,所有非精英階層的受教育權利都得不到保障。
1950—1951年的尼泊爾革命結束了拉納家族的獨裁統(tǒng)治,為國家?guī)砹嗣裰鞯氖锕?。民主制度建立后,尼泊爾進入了教育現(xiàn)代化的啟動階段。據(jù)統(tǒng)計,1951年尼泊爾僅有310所小學和中學、11所高中、1所學院、1所師范學校和1所特殊技術學校,整個五十年代的平均識字率為5%,其中男性為10%,女性識字率則不足1%[2]642。1952年尼泊爾成立教育部(Ministry of Education,MOE)。1953年美國顧問與尼泊爾教育部合作啟動國家教育計劃委員會(National Education Planning Commission,NEPC)制定教育建設計劃。1956年,該委員會向政府提交了一份報告,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新教育建設目標,希望改善教育結構。
尼泊爾民主革命至1960年潘查亞特體制建立前,尼泊爾教育發(fā)展的重心是建立教育體系,并努力實現(xiàn)教育權利的下放。建立現(xiàn)代化教育體系的目的是建立規(guī)范化、國家化的教育體系,從而保障全民的受教育權,提高國民素質。
二、國家法律與相關政策對教育的保護
1960年尼泊爾進入潘查亞特體制時期,教育迅速發(fā)展,小學、中等學校、大學的數(shù)量和入學人數(shù)都有所增加。這一時期,尼泊爾的教育總體呈現(xiàn)出民族化、國家化、重視職業(yè)教育的特點,關注學校教育中性別比例不平衡、以性別促進教育公平成了這一時期教育的重點。
1962年,尼泊爾修改憲法,規(guī)定了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并提出在法律面前公民不分性別、種族、宗教等因素一律平等。同年頒布的《民法》以及1975年頒布的《婦女法典》修正案對女性的最低結婚年齡做出了限制,這些規(guī)定都在法律層面保障了女童的受教育權。1990年尼泊爾人民運動爆發(fā),經(jīng)歷了社會動亂與戰(zhàn)爭后于2008年建立了共和政體。即便是政壇動蕩時期,各黨派頒布的法律、政策都延續(xù)了對教育權利保護的關注。1990年憲法、2007年臨時憲法、2015年的《尼泊爾憲法》都規(guī)定了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權利。
此外,在國家頒布的一些教育普及政策、計劃中也體現(xiàn)出性別平等的思想。1971—1976年教育計劃(The New Education Plan)提出要為男性和女性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實行“農(nóng)村發(fā)展教育計劃”(The Education for Rural Development Project)。共和制建立后頒布的《2009—2015尼泊爾學校教育改革計劃》(2009-2015 Nepal School Sector Reform Plan)提出中等教育面向所有學生、包括適齡女性青年,加大女性教師招聘力度等要求。
女性教育權利的保障與教育體系的建立、基礎教育的普及密不可分,這些措施為后來專門針對女性教育的政策出臺與落實確立了前提,女性教育權利的保護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三、尼泊爾女性教育保護的發(fā)展
1996—2006年尼泊爾國內(nèi)經(jīng)歷了尼共(毛主義)戰(zhàn)亂,但戰(zhàn)亂似乎沒有對教育產(chǎn)生特別嚴重的消極影響。據(jù)研究,在毛派控制地區(qū),小學的建立是普遍的,戰(zhàn)亂并沒有減少學生小學教育的完成度,反而使女性初等教育的獲得率有所增加[3]。人民戰(zhàn)爭促進了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戰(zhàn)爭中婦女受到了充分的動員,毛派在戰(zhàn)爭中創(chuàng)造的社會環(huán)境為尼泊爾女性提供了打破過去性別不平等的可能,也為識字掃盲營造了氛圍,更多的女性參與到婦女運動中,表達對女性權利的關注[4]。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女童與女性教育項目”(The Education for Girls and Women Program)提出在城鎮(zhèn)為農(nóng)村貧困的中學女生建宿舍并提供培訓女教師的課程。
二十世紀后期至二十一世紀初,國際社會對發(fā)展中國家教育問題的關注度增加,尼泊爾教育獲得的國際援助相應增加。1971年,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兒童基金會的協(xié)助下,尼泊爾政府在博卡拉(Pokhara)發(fā)起“婦女平等參與教育項目”,為培養(yǎng)更多的女性教師并為就學的女童提供資金幫助,每年為女性就學率最高地區(qū)的學校發(fā)放獎金[5]。1976—1985年是“聯(lián)合國婦女十年”。1990年,一些國際組織、機構開始注意到發(fā)展中國家的女性教育問題,并開始給予援助。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會(The 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for All)表達了對基礎教育的普及以及教育質量的重視。尼泊爾參與了此次會議并簽署了會后發(fā)表的宣言,這意味著尼泊爾的教育開始與國家吸收國際援助相結合,教育與國際發(fā)展的關系變得更密切[6]。1998年,美國一個名為“世界教育”(World Education)的非政府組織開始在尼泊爾施行“女童教育計劃”(Girls’ Access to Education Program,GATE),為女童提供基礎性的掃盲課程、健康知識和技能訓練[7]。2004年、2005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加德滿都辦事處進行了一次以“為女童教育贏得人民的意愿:基礎教育中的性別平等社區(qū)動員”(Wining Peoples’ Will For Girls’ Education: Community Mobilization for Gender Equality in Basic Education)為主題的研究項目,特別關注處于不利地位的女童,為她們提供更多的學習和就業(yè)機會。
1992年,尼泊爾在“農(nóng)村發(fā)展教育計劃”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外援,開啟了“基礎和初等教育項目”(Basic and Primary Education Project)和“初等教育發(fā)展項目”(Primary Education Development Project),旨在解決農(nóng)村地區(qū)貧困女孩的入學問題。同年,尼泊爾國家教育委員會(National Education Commission,NEC)公布了第八個五年計劃(1992—1997年),提出到1997年底為90%的6—10歲兒童提供教育機會,并計劃給每所小學提供一名女教師。
尼泊爾的發(fā)展向來大量依賴國際援助,也正是在國際環(huán)境的推動下,尼泊爾開始更關注教育的“多樣性”,對女性、殘疾人、在不利處境中的群體(如低等種姓)給予更多的關注,教育公平的本質也逐漸上升到了機會公平、性別公平、質量公平。女性的識字率和入學率都在逐步提高,1991年,尼泊爾人口的總識字率達到39.8%,其中女性的識字率為23.5%,較1961年的1.8%可以說有了大幅度提升Martin Hoftun,William Raeper amp; John Welpton.People, politics amp; ideology: democracy and social change in Nepal,p.96.轉引自:王艷芬《共和之路:尼泊爾政體變遷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第159頁.。1981年,除加德滿都谷地和城市中心以外的地區(qū),女性入學率已達到12.1%,1985年該數(shù)據(jù)上升至29%[1]。2010—2014年,尼泊爾初等教育、低級中學、基礎教育的男女凈入學率已基本實現(xiàn)平等(見表1)。
四、尼泊爾女性教育權利保護的局限性與影響
在法律與政策的保護下,尼泊爾女性得以接受教育,但是從人口數(shù)量上來看,依然還有很多的女性無法進入學校。1998—2009年,在92.8萬名未入學的尼泊爾兒童中,約有三分之二是女孩[9]43。由于家庭經(jīng)濟條件、健康、學校的語言環(huán)境等問題,尼泊爾學校的輟學率、留級率仍然居高不下(見表2)。同時,各級各類學校存在硬件條件差、教學設施不足、課程缺乏明確性、教師缺乏專業(yè)性等問題,教學質量與水平有限。學校與家庭的距離過遠、通勤路上的安全問題、校園內(nèi)潛在的性騷擾、同齡人的影響等都是造成女童放棄學業(yè)的原因。
此外,2008年的尼泊爾勞動力調查顯示(The Nepal Labour Force Survey of 2008),婦女在勞動力市場上所面臨的劣勢與她們在正規(guī)教育體系中所面臨的不利因素有直接關聯(lián),包括不友好的教學方式、社會文化規(guī)范將男孩教育優(yōu)先于女孩教育、職業(yè)選擇的指導不足、女性榜樣數(shù)量不足等[2]1482。
教育改變了女性的意識,讓她們開始擺脫過去的觀念束縛,對自己擁有的權利有更明確的認識。2017年特里布文大學在加德滿都谷地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達利特(一個較低等種姓)女性在心理、認知等方面都產(chǎn)生了明顯的變化。接受調查的這些女性一般有父母或家庭中的其他成員作為其完成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持者,因此她們沒有因為強迫早婚失去接受教育的權利,在她們的婚姻觀念中已出現(xiàn)“可以不結婚、保持獨立”“如果婚姻出現(xiàn)問題會選擇離婚”等觀點。此外,在接受調查的女性中沒有一個考慮找非達利特種姓的丈夫,她們依舊將家庭視為自己的責任,把回饋家庭(而非求學路上得到的精神支持)當作完成學業(yè)與就職的潛在動力[10]。雖然這些女性難以在短時間內(nèi)打破種姓制度的桎梏、獲得與男性一樣的權利,教育也無法讓這些女性完全避免被“污名化”或是被世俗的觀點指責,但它能讓女性感到自己有權利選擇一個好丈夫,并要求一定程度的婚姻自由。這便是教育的重要作用:帶動人的現(xiàn)代化并不斷推動社會觀念的現(xiàn)代化。
五、結語
尼泊爾充分利用國際援助,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努力保證所有人的受教育權、提高國民的文化水平,但教育公平問題的本質仍舊是教育現(xiàn)代化發(fā)展問題,它與包括政治、經(jīng)濟、文化、觀念、技術水平等因素在內(nèi)的社會的現(xiàn)代化融為一體。作為國家工具的教育,盡管“其最終目的上是指向政治體系的,但它的具體行使的方式和途徑,并不都純粹是政治性的”[11],在尼泊爾,其發(fā)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的影響和經(jīng)濟水平的限制,社會上依舊存在女性接受教育無用、會增加家庭聲譽受損的風險的觀念。仍有不少人認為女孩是情緒化的、軟弱的,因此男孩的智力更高、比女孩更聰明,甚至在教科書中都按照陳規(guī)舊俗描繪男女角色,強化對女性的刻板印象,女性接受的教育幾乎等于對女性的期望和責任,女孩往往也會給自己設置一個“限制”,對自身的期望并不會超出護士、教師等工作的范圍。父母對教育投資的選擇往往取決于對教育“回報”的評估,在一個家庭中兒子接受教育后更容易帶來房子、財產(chǎn)作為回報,而女兒結婚后不會留在原生家庭的傳統(tǒng)習俗讓父母在短期內(nèi)看不到教育帶來的收益。
尼泊爾女性從小就受到社會構建的性別義務的嚴重束縛,她們接受的為數(shù)不多的教育中往往包含了社會對女性的期望與責任。因此,想要在尼泊爾實現(xiàn)完全的教育平等,除了利用法律和政策作為制度性的保障、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外,還必須打破宗教的傳統(tǒng)觀念,重新審視家庭與社會創(chuàng)造和維系的性別結構,使更多的女性獲得上學的機會并且順利完成學業(yè)。
參考文獻:
[1]LEVINE S.Getting in, Dropping out, and Staying on: Determinants of Girls’ School Attendance in the Kathmandu Valley of Nepal[J].Anthropology amp; education quarterly,2006(1):21-41.
[2]SARANGAPANI P.M,PAPPU R.Handbook of Education Systems in South Asia[M].Singapore:Springer Nature Singapore Pte Ltd.,2019.
[3]VALENTE C.What Did the Maoists Ever Do for Us? Education and Marriage of Women Exposed to Civil Conflict in Nepal[J].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11(5741).
[4]王艷芬.共和之路:尼泊爾政體變遷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210.
[5]朱嘉婧.試析潘查亞特時期尼泊爾的教育發(fā)展(1960—1990)[D].蘇州:蘇州科技大學,2020.
[6]CADDELL M.Education and Change: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Schooling, Development and the Nepali Nation-State[M]//KUMAR K,OESTERHELD J.Educa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South Asia[M].New Delhi:Orient Longman,2007:251-284.
[7]WORLD EDUCATION.Girls’ Access to Education (Gate) Program[DB\OL].[2022-12-06].
https://nepal.worlded.org/projects/girls-access-to-education-gate-program/.
[8]Government of Nepal.Joint Evaluation of Nepal’s School Sector Reform Plan Programme 2009-16 : Final Report (Draft 2/16)[DB/OL].(2016-03-10)[2022-12-07].
http://www.doe.gov.np/assets/uploads/files/50318488a3bb
a4819025b5a49d2a1b59.pdf.
[9]ROTHCHILD JENNIFER.Gender Trouble Makers: Education and Empowerment in Nepal[M].New York:Routledge,2007.
[10]GUINE N.Empowering Women Through Education: Experiences from Dalit Women in Nepa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2014(1):173-180.
[11]褚宏啟.教育現(xiàn)代化的路徑[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32.
作者簡介:鄭潔如(1999—),女,漢族,浙江臺州人,單位為蘇州科技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為英聯(lián)邦國家歷史文化。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