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玉米種植面積較大,由于其營養(yǎng)價值高,可以作為動物飼料,因此廣受人們關注。但就目前來看,玉米在種植過程中,依舊存在產量較低、經濟效益較差的狀況,嚴重制約了玉米種植業(yè)的長遠發(fā)展。由此可見,分析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尤為關鍵。
一、玉米種植的現(xiàn)狀
1、玉米種植品種單一,種子選擇不合理
由于受種植效益的影響,一些種植戶為提高效益,多會選擇高產品種,希望借此提高玉米產量。但玉米品種十分豐富,其中可供選擇的品種較多,但長期受種植習慣的影響,導致玉米種植單一問題無法得到解決。此外,種子選擇不合理是常見的問題,具體體現(xiàn)在沒有根據當地土壤特性選擇適宜的玉米品種,導致玉米的產量和收成均受到較大的影響。
2、種植技術落后,機械化生產受阻
隨著現(xiàn)代農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傳統(tǒng)的玉米種植方法也逐漸得到了改進和優(yōu)化,但是很多地區(qū)的種植戶并沒有完全掌握新的種植技術,導致新型種植技術得不到普及和應用,無法充分發(fā)揮新型種植技術的優(yōu)勢。機械化生產對于提高玉米種植產量有重要意義,但是由于種植技術比較落后,而且當前多數地區(qū)一直是小片區(qū)域種植,導致機械化生產也受到了較大的阻礙。
3、病蟲害問題較多
在玉米種植過程中,病蟲害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只有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才能保證玉米的種植質量和產量。但在具體的玉米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很多種植戶的病蟲害防治手段較為單一,再加上先進的病蟲害技術沒有被廣泛推廣和應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玉米的產量。
二、現(xiàn)代農業(yè)種植中高產玉米栽培技術措施
1、種子的選擇和處理
①種子選擇
選擇優(yōu)良的玉米品種對玉米生產的意義重大,當地的氣候條件、土壤和雨水等條件都是選擇玉米品種的重要參考,應選擇適合本地區(qū)種植的抗病能力強、耐倒伏、產量高、純度高于98%、發(fā)芽率高于90%的種子。同時,觀察種子的果實是否飽滿、圓潤。當前市場上的雜交品種較多,農民應結合市場需求量,合理配置玉米種植品種。只有選擇適合的種植品種,才能發(fā)揮土地的最大價值,提升經濟效益。
②種子處理
晾曬:在播種前14d,選擇干凈平整的場地晾曬玉米種子,并定時翻動、晾曬2d左右,種子的表面會形成一層糖化的保護膜,可提高抗凍能力。另外,在晾曬期間應將雜質和破損種子挑除,晾曬完成后將玉米放在袋內置于通風干燥的環(huán)境中儲存。催芽。在播種前10d做好催芽處理工作,將玉米種子倒入盛有40℃溫水的器皿中,邊倒入邊攪拌,將漂浮在水面的玉米種子直接撈出。每間隔60min攪拌1次,定期測量水溫,溫度過低要及時增加溫水,浸泡6—7h。完成浸泡后,將種子放在用溫水浸泡過的麻袋內,置于溫度為20℃—30℃的環(huán)境中,每間隔60min翻動1次,定期澆水,觀察種子是否出現(xiàn)胚根。
拌種:在播種前7d對玉米進行包衣處理,選擇多功能種衣劑,按照說明書標注的藥物和種子比例進行包衣處理,包衣完成后將種子放置于干燥、陰涼的環(huán)境中。另外,可以選擇7%克百威種衣劑防治地下害蟲,藥劑和種子的質量比為1∶50,操作完成后堆放在提前準備好的水泥地上,均勻攪拌0.5h,裝在袋中備用即可。
2、地塊選擇和處理
①地塊選擇
玉米根系發(fā)達,對外部環(huán)境適應能力強,需要為玉米種子創(chuàng)造好的土壤環(huán)境,做好土壤的選擇工作,最好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和土質疏松的地塊,保證土壤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
②整地方法
玉米植株高大,分枝多且根系發(fā)達,對養(yǎng)分和水分的需求量大。一旦耕層過淺,會影響玉米扎根,將導致倒伏率升高。為此,播種前應做好整地工作,可在前茬作物收獲完成后翻耕土壤,深度控制在25—35cm。為了提高土壤的保墑能力,可結合土壤肥力條件少耕或者免耕。
③土壤消毒
前茬作物收獲完成后要及時翻耕土壤并消毒,滅殺越冬害蟲,可以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和水按照一定比例均勻混合后灑在土壤表面,能夠有效滅殺土壤中的害蟲。
3、合理選擇種植方式
①常規(guī)種植方法
常規(guī)種植的行距和株距分別為50—60cm和33—40cm,通風透光效果差,光能利用率低,很容易發(fā)生倒伏。但是在播種、定苗、除草、施肥等環(huán)節(jié)能夠實現(xiàn)機械化操作。常規(guī)種植模式種植密度大,會影響光照,不利于高產。
②通透密植栽培
選擇高產、抗逆性強和耐密植能力強的優(yōu)良品種,選擇大壟寬窄行或者比空等栽培方式,通過增加種植密度和科學施肥實現(xiàn)增產,種植密度由原來的33000—37500株/hm2調整為48000—52500株/hm2,而種植方式改為寬窄行種植,由原來的壟距60—70cm轉變?yōu)榇笮芯?0—100cm、小行距35—40cm,或者選擇間作等種植方式,能夠有效調節(jié)田間的通風透光條件。通透密植栽培技術和一般的栽培技術相比,增產1200—1500kg/hm2,增收420—450元/hm2。
③大壟雙行種植
原壟寬為60cm,可以將其合并成1條壟,變成120cm的大壟,種植兩行玉米,兩行玉米之間的行距和株距分別在35cm—40cm和30cm左右,可增加通風透光性,更好地促進植株的光合作用。調查研究顯示,在土壤肥力同等水平條件下,和常規(guī)栽培相比,大壟雙行栽培能夠增產7%—8%,如果適當增加種植密度,增產幅度更大。總之,大壟雙行栽培的壟面寬大,有利于保肥和蓄水,減少水土流失,同時提高玉米的抗旱耐澇能力,促進玉米根系生長發(fā)育,增強抗倒伏能力。
4、播種方法及播種密度
①播種方式
可選擇機械設備播種,提高種植效率。通常情況下,土壤的溫度穩(wěn)定在10℃—12℃,經過3—5d后可以播種,同時土壤中的含水量應在70%—75%。如果土壤墑情比較差,可推遲播種時間。選擇半機械化等距點播或者機械化播種。在播種過程中,可以利用玉米播種設備自帶的設備功能施入肥料,可以施入鉀肥225kg/hm2、磷肥285kg/hm2、氮肥263kg/hm2。
②播種密度
選擇條播或者穴播,播種深度為4—6cm,植株距離控制在25cm,避免漏壓和拖推。播種量為37.5kg/hm2左右,保苗數為67500株/hm2。
③播后除草
除草是田間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播種后應封閉除草,可以選擇低毒和低殘留的除草劑,比如乙草胺和阿特拉津等,二者的用量分別為2.25kg/hm2和3.75kg/hm2,兌水300kg/hm2,均勻噴灑壟面。
5、田間管理方法
①查苗、補苗
種植戶要定期觀察玉米的出苗情況,發(fā)現(xiàn)缺苗及時補種,選擇陰天下午補種。如果缺苗不嚴重,可以帶土移栽,之后澆水,提高玉米苗成活率。另外,針對覆蓋地膜種植的玉米田,應在玉米第1片真葉展開后引出玉米苗,防止燒苗。
②間苗、定苗
應做好玉米田的間苗工作,否則秧苗之間會爭奪養(yǎng)分和光照,不利于苗壯。在玉米幼苗3—4片葉片時開始間苗,直接去除弱苗。另外,在幼苗4—5片葉時定苗,保留健壯苗和大苗。
③蹲苗
在幼苗4—5片葉時,結合定苗進行蹲苗,蹲苗的前提條件為玉米長勢旺、土壤墑情好和肥力高,將幼苗四周3cm處的土翻開,晾曬7—15d后封土,能增強玉米抗旱和抗倒伏能力。
④施肥管理
在苗期要做好追肥工作,可以施用氮肥2175—3825kg/hm2、磷肥1350—1725kg/hm2或者鉀肥1350—1800kg/hm2,在確保氮磷鉀肥充足的基礎上可以適量加入微量元素,如鎂、錳和鋅等。
⑤中耕除草
在田間管理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中耕除草來提高土壤透氣性,為根部營造良好的生長條件,促進有機質分解,增強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和抗旱能力。在玉米苗4—5片葉時,定苗的同時可以松土,深度為3—5cm。在玉米植株高度為30cm左右進行第二次中耕。在拔節(jié)前進行第三次中耕,深度為9—12cm,注意控制深度和培土量。中耕時配合除草,選擇50%乙草胺乳油2250—3000mL/hm2,兌水450—600kg/hm2,均勻噴施。
⑥結合生長情況合理灌溉
在田間管理的過程中,保證玉米各個生育時期的土壤濕度適宜。通常情況下,出苗期的土壤相對濕度應該在60%左右,拔節(jié)期的土壤相對濕度應該在65%,大喇叭口期和灌漿期的土壤相對濕度應該在75%,成熟期的土壤相對濕度應該在65%。種植戶要結合各個時期玉米田的生長情況科學灌溉。需要注意的是,玉米大喇叭口時期是玉米生長的旺盛時期,要及時補充水分。
三、高產玉米栽培中存在的病蟲害及防治技術
1、玉米彎孢霉葉斑病
該病主要對玉米的葉片、苞葉產生危害。發(fā)病初期,受侵害的部位會出現(xiàn)黃色或白色斑點,隨后病斑逐漸擴大,并在病斑邊緣位置形成一圈透明區(qū)域。后期,病變的葉片、苞葉變成暗黃色,嚴重時可以造成整株葉片干枯。玉米彎孢霉葉斑病的病菌孢子在30℃—35℃下較為活躍,在相對濕度超過70%時生物活性較高。每年8月中旬至9月中旬是該病的高發(fā)期。對于玉米彎孢霉葉斑病,可采取綠色防治技術:①及時清理玉米田。玉米收獲后,將田間的落葉、秸稈、雜草等統(tǒng)一收集,運輸到指定地點進行焚燒,殺滅殘存在秸稈、落葉、雜草中的病菌。②春季播種前1個月,采取深翻土壤的方式,既可以讓土壤變得疏松,提高蓄水保墑能力。同時,也能利用陽光中的紫外線殺滅土壤中的病菌孢子。③選擇性狀優(yōu)良、具有抗性的玉米品種,并在播種前使用藥劑拌種,能有效防止玉米彎孢霉葉斑病的發(fā)生。④合理密植。田間種植密度太大,通風效果差,夏季雨后田間濕度偏高,發(fā)病率較高。在合理密植的基礎上,夏季雨后,如果田間有積水要及時排出,對降低病害也有一定效果。
2、玉米根腐病
玉米根腐病的致病菌是腐霉菌。玉米植株患該病后,胚軸、根系表現(xiàn)為變軟、腐爛。因為根系死亡無法正常吸收水分、養(yǎng)分,進而造成玉米植株的死亡。近幾年,玉米根腐病的發(fā)生有上升趨勢,做好該病的綠色防治工作尤為重要??刹扇〉木G色防治技術:①往年玉米根腐病發(fā)生較重的區(qū)域,在播種前,應選擇抗性較強的玉米品種,并使用含殺菌劑的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處理。比較常用的藥劑有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等。②如果玉米種植地為黏重土壤,或是肥力較差的土壤,應進行土壤改良處理??刹扇∪鍪└燹r家肥的方式,提高土壤肥力,保證玉米植株健壯,降低玉米根腐病的發(fā)生率。③在低洼地塊,應開挖排水溝,保證夏季雨水較多的情況下能夠及時排澇,防止?jié)n害。
3、玉米螟
玉米螟俗稱“鉆心蟲”,在玉米的整個生長期內均可產生危害。作為一種喜溫喜濕的害蟲,在雨水較多的夏季,玉米螟會大量繁殖,危害嚴重。玉米螟主要危害玉米植株的莖稈,幼蟲鉆食植株莖稈導致養(yǎng)分無法從根部運輸到葉,從而造成葉片枯黃、大幅減產。在風力較強時,玉米莖稈有可能折斷。對于玉米螟,可采取以下綠色防治技術:①玉米螟主要在田間雜草或玉米秸稈上產卵。每年秋收以后或是來年春季開播以前,可將農田雜草、秸稈等收集起來,運輸到指定場所進行集中焚燒,可以消滅田間越冬幼蟲的數量,降低害蟲基數。②在田間放養(yǎng)生物天敵。赤眼蜂以玉米螟的卵和幼蟲作為宿主,在玉米螟產卵期間,可分2—3次釋放1萬頭/667m2的赤眼蜂。赤眼蜂可以將卵產在玉米螟的幼蟲體內,卵孵化后殺死玉米螟幼蟲,達到滅蟲效果。③玉米螟的成蟲主要在夜間活動,且有趨光性。可以在玉米田間擺放數盞黑光燈、高壓汞燈,在夜間誘殺成蟲。④使用蘇云金桿菌殺滅害蟲。蘇云金桿菌對玉米螟有較強的致病、致畸能力。將蘇云金桿菌與爐渣混合,制成1g混合物含孢子1.5億—2.0億的顆粒劑,撒施到玉米田中,可以取得理想的滅蟲效果。
4、玉米黏蟲
玉米黏蟲也是玉米種植過程中比較常見且危害較為嚴重的害蟲之一。玉米黏蟲每年可發(fā)生2—3代,在雨水較多的年份,該蟲害容易集中爆發(fā)。對于玉米黏蟲,可采取以下綠色防治技術:①提前預防,降低蟲源。在玉米出苗后,及時采取淺耕滅茬措施,通過消除玉米粘蟲的生存環(huán)境,減少害蟲數量,可有效預防害蟲的大規(guī)模出現(xiàn)。②對于面積較小的玉米地,可采取人工捕殺的方式。在玉米長出葉片后,玉米黏蟲開始出現(xiàn),但是數量較少。種植人員可以在每天清晨和傍晚幼蟲取食時,人工摘除葉片上的幼蟲。③玉米粘蟲的成蟲具有趨光性,利用這一生物習性,可以在玉米大田內放置殺蟲燈誘殺害蟲。為了提高殺蟲效果,殺蟲燈離地高度在1.5—2m為宜,間隔距離控制在20m左右,可以取得理想的殺蟲效果。
5、玉米紅蜘蛛
玉米紅蜘蛛又稱玉米葉螨,在蟲害嚴重時,每株可寄生幾千甚至上萬只玉米紅蜘蛛,導致玉米植株大面積枯死。即便是沒有枯死的植株,也會出現(xiàn)空穗率明顯升高、籽粒瘦小的情況,造成嚴重減產。對于玉米紅蜘蛛,可采取以下綠色防治技術:①利用玉米紅蜘蛛可以越冬的習性,在玉米秋收后及時淺耕滅茬,使土壤中準備越冬的蟲卵窒息而死。②玉米播種至收獲前,要做好玉米田內與周邊田埂的雜草清除工作,通過清理雜草消除玉米紅蜘蛛生長、繁殖的環(huán)境,也是一種控制害蟲數量的有效方法。③選擇抗螨品種,或是將玉米與豆類作物間作套種,可以起到減少害蟲數量的效果。④玉米紅蜘蛛對藍色、黃色有趨向性,可以將長50cm、寬30cm的藍色、黃色粘板懸掛在玉米田間,利用有色粘板表面的膠水將玉米紅蜘蛛的成蟲粘住,實現(xiàn)誘殺。⑤在玉米大田中放養(yǎng)玉米紅蜘蛛的生物天敵,如七星瓢蟲、赤眼蜂等,控制玉米田內害蟲的數量。⑥如果田間害蟲數量較多,還可以選擇綠色低毒的生物試劑殺滅玉米紅蜘蛛,效果較好的生物試劑有苦參堿、苦皮藤素等。
綜上所述,我國玉米種植面積較廣,但整體產量較小、技術性不強,嚴重降低了玉米附加值。為此,在后續(xù)工作中,相關人員要科學應用高產種植技術,強化田間管理,做好日常施肥以及病蟲害防治工作,從根本上提高玉米生長能力,規(guī)避外界因素對玉米種植的影響。
(作者單位:252111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qū)博平鎮(zhèn)農林水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