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過闡述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的基礎理論,分析了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優(yōu)勢,提出了具體種植技術要點,為改善當地種植結構、充分利用土地資源、達到高產高效提供科學的依據。玉米和大豆是兩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它們在農業(yè)生產中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然而,在傳統(tǒng)的農作物種植方式下,由于資源之間的爭奪,土地和光照的利用率并不高。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帶狀交替復合種植技術被提出并廣泛應用。帶狀交替復合種植技術的核心思想是將玉米和大豆以帶狀交替的方式種植在同一片土地上。這種種植方式能夠有效地防止農作物之間的資源爭奪,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照資源。具體來說,玉米和大豆的生長周期存在差異,其中玉米生長期較長,需要更多的光照和營養(yǎng)物質,而大豆生長期較短,對光照和營養(yǎng)物質的需求相對較少。通過交替種植,大豆在玉米的生長期間能夠利用充足的光照和土壤營養(yǎng),而在大豆的生長期間,玉米則能夠更好地利用夏季高溫和充足的水分資源。
一、帶狀復合種植基礎理論
在應用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過程中,首要步驟在于玉米的種植,種植帶的間距需精確計算,以確保玉米與大豆的種植區(qū)域形成寬窄交錯的布局。這種布局旨在優(yōu)化農機的作業(yè)效果,從而縮短耕種時間,提升耕作效率。此外,玉米和大豆植株形成的空間結構有效促進了它們對自然光照的吸收,進而直接提高了玉米和大豆的產量。進一步分析,玉米與大豆的復合帶狀種植模式還具備養(yǎng)分互補的特性,為彼此的生長創(chuàng)造了更為有利的環(huán)境。這種種植模式不僅提升了土壤養(yǎng)分的利用效率,還增強了作物的整體抗逆性。在當前我國人口增長背景下,玉米和大豆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當前主流的種植方式相對滯后,未能有效適應農業(yè)發(fā)展的機械化、生態(tài)化趨勢,種植密度低,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不高。在耕地面積受限的條件下,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顯得尤為關鍵。通過該技術的應用,我們可以有效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并增加單位面積的作物產量,這是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二、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優(yōu)勢
1、提高土地利用率
大豆與玉米交替種植是一種有效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農業(yè)技術。這一種植方式可充分發(fā)揮大豆和玉米的互補作用,利用它們的光合作用潛力,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土壤質量。此外,合理分配大豆和玉米的種植比例可以降低復合種群間的競爭壓力,優(yōu)化作物間的相互作用。這種技術運用還可以保持土壤的高水分和養(yǎng)分含量,有效補充土壤的養(yǎng)分。大豆的根有能力攝取土壤中的游離氮,為自身提供氮素的來源。同時,大豆也能為玉米提供養(yǎng)分,為其生長提供支持。玉米的根系統(tǒng)則產生酸性物質,有助于分解那些不易溶解的礦物元素,從而提高養(yǎng)分的利用效率。因此,通過交替種植大豆和玉米,能夠實現一種良好的循環(huán)方式,使得土壤中的養(yǎng)分得到充分利用。這種交替種植的方式除了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改善土壤養(yǎng)分之外,還具有其他一些優(yōu)點。①可以減少植物病蟲害的發(fā)生。因為大豆和玉米屬于不同的科屬,它們的種植方式可以降低病蟲害在農田中的傳播速度,并降低作物受到病蟲害的風險。②交替種植還有助于農田的生物多樣性的增加。不同的作物輪作可以提供不同的生長條件,吸引不同種類的生物在農田中繁衍生息,從而促進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和穩(wěn)定。
2、提高產量
隨著農業(yè)的發(fā)展,農民們正在尋找一種高效且可持續(xù)的農業(yè)生產模式。復合種植技術成為一種備受關注的選擇,它的幾個關鍵點展示了其巨大潛力。①復合種植技術能夠充分利用區(qū)域的光照及資源,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這種方法通過合理設計種植模式,使農作物能夠共享陽光和土壤養(yǎng)分,從而減少資源的浪費。這不僅有助于提高農作物的產量,還能夠保護土壤和環(huán)境。②復合種植技術對于玉米的產量提升有著明顯的效果。相比傳統(tǒng)的種植方式,復合種植技術使得玉米的產量提高了10%。這意味著農民在相同的土地上耕種玉米,可以獲得與單一種植方式相當的產出。這將極大地提高農民的收益。除了玉米,復合種植技術對大豆的產量提升也有巨大貢獻。平均而言,復合種植技術可以使大豆的產量達到1650kg/hm2,最高可達2750kg/hm2。這比傳統(tǒng)種植方式下的大豆產量提升了1.5倍-2倍。這個產量水平與北部主產區(qū)的豆類產量相當,為農民帶來了更豐厚的收益。最重要的是,復合種植技術為農民提供了一種高效、可持續(xù)的農業(yè)生產模式。這種模式有助于實現農業(yè)生產的高質、高效目標。通過充分利用資源和提高產量,農民們可以實現更多的種植收益,同時保護環(huán)境和土壤。
三、具體種植技術要點
1、種植前準備
為保障在大豆種植過程中能獲得相對較好種植效果,需要充分做好種植前的準備工作,對將播種的土地實施深耕保墑,使土壤能夠形成豐富的團粒結構,促使大豆種子在種植后能夠獲得充足養(yǎng)分供給生長,如若在深耕過程當中發(fā)現土壤實際肥力相對較低,則適當施加肥料補充肥力。一般情況下會在土壤當中施加底肥,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為底肥,施加底肥能夠促使土壤充分獲取保墑作用,為大豆的生長提供充足營養(yǎng)。同時在大豆的后續(xù)生長階段中也需要相應的為其補充肥料,以促進健康茁壯生長。
科學選種,結合大豆種植區(qū)域的土壤環(huán)境因素等對大豆種子進行科學選擇種子,選擇優(yōu)質品種以及高適應性品種種植,選擇抗倒能力強、中早 熟品種,成熟期單株有效莢數不低于該品種單作莢數的50%,單株粒數50粒以上,單株粒重10g以上,株高55—100cm。帶狀套作時,選擇玉米大豆共生期大豆節(jié)間長粗比小于19cm,抗倒能力較強、中晚熟品種,大豆成熟期單株有效莢數為該品種單作莢數的70%以上,單株粒數80粒以上,單株粒重15g以上。適合當地栽培的大豆的品種有遼豆15、遼豆36、鐵豆49、鐵豆53、沈農豆12等,這些品種多數產量較高,畝產超過或接近300kg,且是經過正規(guī)的省級試驗和品種審定的,豐產穩(wěn)產性均較好。
2、帶狀復合種植
帶狀套作是一種常見的農業(yè)種植方式,其基本原則是在同一塊地里交錯種植兩種或多種作物,以達到土壤充分利用和減少病蟲害的效果。在北方這種種植方式中,通常是玉米大豆春季同期播種。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2行玉米和4行大豆的帶狀間隔種植是一種被廣泛采用的合理布局方式。這種布局能夠充分利用土地,防止采摘和播種機械之間發(fā)生碰撞,并且有助于更好地管理和控制作物的生長。在帶狀間隔種植中,玉米的種植間距通常在35cm左右。這樣的種植間距既能夠充分利用土壤資源,又能夠確保足夠的空間供玉米生長和發(fā)展。春季播種玉米和大豆可采用同期播種。如果是小麥套作玉米,在夏季較為干旱的時候,小麥收割后播種夏季大豆的最佳時間可能會稍晚一些。盡管如此,最晚播種時間不能超過7月上旬,以確保大豆足夠的生長時間和產量。另外,大豆的播種密度也是帶狀套作中需要考慮的因素之一。通常情況下,大豆的播種密度應保持在4,000粒/667m2。這樣的密度可以保證每株大豆有足夠的空間和營養(yǎng)來生長,并產生可觀的產量。帶狀套作是一種有效的農業(yè)種植方式,它能夠充分利用土地,并提高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通過合理的布局和種植密度選擇,如兩行玉米和四行大豆的帶狀間隔種植,并注意玉米的種植間距和大豆的播種時間、密度等因素,農民們可以更好地管理和控制作物的生長,從而獲得更多的農作物收成。
3、田間水肥管理
施肥和灌溉是帶狀復合種植中最關鍵的因素。在帶狀復合種植中,施肥和灌溉對于作物的生長和產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①施肥方面要保證大豆和玉米所需的氮肥量在適當的范圍內。氮肥是兩種作物生長所必需的營養(yǎng)物質,但過量施肥會導致環(huán)境污染和作物生長不良。因此,在施肥過程中要注意控制氮肥的施加量,確保在特定的范圍內施肥。②喇叭口期是大豆生長的關鍵時期,純氮肥的施加總量也需滿足一定的要求,以保證大豆的健康生長和高產。③灌溉也是作物生長的重要因素,但過度灌溉會對農作物的根部造成損害。因此,在灌溉過程中要避免過度灌溉,確保農作物的根部能夠得到適量的水分,同時防止過度浸水導致根部受損。④大豆作物的肥料添加也需要注意一些特定的要求。大豆作物不能單獨添加氮肥,而是需要在肥料有良好均衡的情況下施加。這是因為大豆對氮素的需求比較特殊,在肥料中需要和其他營養(yǎng)物質相互配合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因此,在施肥過程中要確保肥料的均衡以滿足大豆作物的需求。⑤肥料的添加時間也是關鍵的。在玉米生長到特定葉片數時,就是添加肥料的時機。這是因為在這個時期,玉米的生長需要更多的營養(yǎng)物質支持,添加肥料可以提供必要的養(yǎng)分,促進玉米的健康生長。
4、播種及除草
大豆玉米是農作物中常見的組合種植方式,可以通過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在4月末-5月初同時進行播種。為了方便播種,可以選擇使用人工點播機或其他型的播種機械,并能同時投放兩種作物并設定投放比例。然而,大豆玉米的生長過程中會受到雜草的影響,因為雜草會搶奪土壤中的營養(yǎng)元素,對大豆玉米的生長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在田間種植時需要注意雜草的處理。田間雜草處理包括推廣機械化除草、定向除草和封閉除草等方法。推廣機械化除草主要是通過使用專門的除草機械,對田地進行清理,將雜草除去。定向除草則是針對特定的雜草進行有針對性的處理,避免對作物造成傷害。封閉除草是通過栽種競爭能力強的作物或者植被來遮蓋土壤,減少雜草生長的空間。在選擇除草劑時,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除草劑,并依據作物狀況和雜草敏感時期進行使用。除草劑的使用時機和用量需控制,以確保雜草能被徹底消除,同時保障作物的健康成長。草胺磷是一種常用的除草劑,可用于清除闊葉雜草。濃度為5%的消防草酮則適用于大豆玉米生長后的全面雜草去除。使用這些除草劑時需要嚴格按照說明進行操作,以保證安全性和有效性。
5、病蟲害防治
隨著農業(yè)發(fā)展的加快,復合種植成為一種重要的農業(yè)生產方式。然而,在復合種植中,農民們必須注重預防田間病蟲害的管理,以保證作物的健康生長。玉米是常見的復合種植作物之一,然而它也容易受到病蟲害的侵襲。其中,玉米紋枯病和玉米螟是最常見的兩種病蟲害。玉米紋枯病對葉鞘和根部產生危害,嚴重情況下還會影響果穗的生長。而玉米銹病主要發(fā)生在葉片上,但也對葉鞘、莖稈和包葉等造成危害。因此,在種植玉米時,農民們需要關注這些病蟲害并及時采取措施防治。大豆作為另一種常見的復合種植作物,也容易受到斜紋葉蛾蟲害和灰霉病等病害的為害。農民們可以使用氯氟氰菊酯等農藥來消滅這些害蟲。此外,阿維菌素也是一種有效預防玉米葉螨和玉米蚜蟲的方法。為了有效防控病蟲害,農民們可以實施物理手段和化學防治的結合方法。例如,可以布置可降解的黃板和安裝智能集成波段LED殺蟲燈進行蟲害的捕殺。LED殺蟲燈的布置應該間隔80-160m,以達到最佳的防治效果。此外,農民們還可以放置誘捕器來防治病蟲害,特別是針對大豆作物。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農民們應該在開花和結豆莢階段使用毒性和殘留性較低的殺蟲劑,如可濕性粉劑,以保證作物的健康和安全。
四、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發(fā)展建議
1、根據區(qū)域情況選擇合適的發(fā)展模式
在探討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實際應用時,首要前提是深入了解當地的種植生產結構與產業(yè)需求,進而基于區(qū)域特性選擇合適的發(fā)展模式。具體而言,對于糧食主產區(qū),強調農業(yè)生產的機械化是核心,因此需引入專為該種植技術設計的玉米大豆帶狀套種播種機,并與兩行玉米收獲機和窄型大豆收獲機相配合,以達成更高的生產效率。而在那些同時發(fā)展畜牧業(yè)的半農半牧區(qū)或農牧交錯區(qū),以及養(yǎng)殖產業(yè)占主導地位的農業(yè)區(qū)域,玉米和大豆主要用作飼料。在此情況下,建議將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與青貯技術相結合,進而推動后續(xù)的飼料加工產業(yè)發(fā)展。對于位于城郊的農業(yè)用地,鑒于城市消費者的鮮食偏好,推廣鮮食玉米與鮮食大豆的帶狀復合種植模式顯得尤為必要。同時,需根據市場需求調整收獲時間與收獲方式。對于土地狀況不佳、土壤貧瘠的地區(qū),則需綜合考慮休耕對土壤肥力恢復的重要性,發(fā)展籽粒玉米與綠肥飼草大豆的帶狀復合種植,以實現土地的可持續(xù)利用和農業(yè)生產的長期發(fā)展。
2、建立試驗田與示范基地
在規(guī)劃建設試驗田時,首要任務是確定其地理位置。這一選址需綜合考慮多個因素:不僅要滿足玉米和大豆生長所需的自然條件,還需確保這些條件能夠適配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應用需求。此外,試驗田的位置不宜距離村鎮(zhèn)過遠,以便于種植戶進行實地觀摩。除試驗田外,還應選擇一塊與試驗田面積相當且自然條件相近的對照田。這塊對照田將采用傳統(tǒng)的種植模式,以便形成對照。通過對比試驗田與對照田在玉米和大豆生長過程中的作物狀況,以及最終的產量數據,種植戶能夠直觀地感受到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優(yōu)勢。此種設計旨在提升種植戶對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認可度與接受度,進而推動該技術的廣泛推廣與應用。通過直觀的實驗數據和結果展示,種植戶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并信任這一先進的種植技術,從而激發(fā)其采用新技術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玉米和大豆作為重要的經濟作物,帶狀交替復合種植技術為提高農作物種植的經濟效益和資源利用率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案。盡管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但這一技術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并具有重要的推廣價值。
(作者單位:122302 遼寧省喀左縣甘招鎮(zhèn)蔬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