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營養(yǎng)豐富,適應性強,種植廣泛,是我國農業(yè)發(fā)展中重要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在促進農村的經濟發(fā)展、保障糧食安全和優(yōu)化糧食結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們對綠色作物要求的不斷提高,玉米生產工藝不斷提高,其經濟價值和經濟效益日益顯現,種植前景廣闊。基于此。推廣綠色玉米栽培種植技術,通過綠色高效的農業(yè)技術和科學管理,優(yōu)化傳統(tǒng)農業(yè)生產模式,成為現代農業(yè)生產的重要內容和玉米單產的重要保證。圍繞環(huán)保、高效種植思路加強農田管理,將大大提升玉米種植技術水平,促進綠色農業(yè)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本文對此進行了簡要分析,以供參考。
一、種子處理
1、良種選育
玉米品種選擇與發(fā)芽率、株高、植株生長狀況、穗位、抗病性、抗逆性、產量等一系列性狀有直接關系,應結合氣候、降雨量、溫濕度等當地實際情況,選擇有高產、抗倒伏、抗旱、耐密、緊湊型、抗病特性、宜機性的玉米品種,最大限度發(fā)揮品種特性。例如:北青610、合聯(lián)1589、機玉665等品種。特別是合聯(lián)1589和機玉665兩種青稈玉米新品種,具有抗病、高產特性,不但能實現秸稈青貯,還為推進界首市綠色食品產業(yè)“雙千億”計劃工作也帶來了新的發(fā)展思路。
2、曬種
在播種前1-2周進行,選晴朗天氣,上午9點-下午4點,選向陽、干燥地面,將種子均勻攤在曬場上,5-10cm厚度為宜,每隔8小時翻動1次,早晾晚收,連曬2-3天,確保玉米種子萌發(fā)力和發(fā)芽率(可在播前進行發(fā)芽試驗)。
3、浸種
用0.15%-0.2%磷酸二氫鉀水溶液浸泡8-10小時,或用溫水浸泡(溫度為45-50℃,浸泡6-12小時),撈出,在20-25℃室溫條件下催芽,露出胚根后,在陰涼干燥處煉芽5-6小時。
4、拌種
拌種能提高種子發(fā)芽率,增多玉米須根,實現苗全、苗勻、苗壯,提高苗期的抗性。
(1)用草木灰和種衣劑藥劑拌種
該方法能有效推遲大田苗期的施藥時間,減少后期對玉米種植的施藥次數,減緩面源污染的發(fā)生。預防玉米苗期、生長中期粗縮病、黑穗病、根腐病、立枯病等病害和金針蟲、蠐螬、螻蛄、蚜蟲、灰飛虱等蟲害侵襲。
(2)唑醚·戊唑醇懸浮劑拌種
唑醚·戊唑醇懸浮劑屬于三唑類殺菌劑,吸收快、滲透快、藥效長,不留藥漬,保護和治療兼具,對炭疽病、黑穗病、葉斑病等真菌性病害效果顯著。還能促進玉米植物生長、根系發(fā)達、葉色濃綠、植株健壯的優(yōu)勢??蓮V泛應用在綠色種植中,用量為:兌水30-40kg/667m2,加40%-50%懸浮劑30ml/667m2。
二、深松淺翻整地、施肥、選茬
1、深松淺翻整地
選擇地勢平坦、耕層深、肥力高、透氣好、排灌方便的地塊,在秋茬收獲后及早滅茬,起壟時均勻翻壟耙地(對角線耕地,頭遍深度控制在15-18cm)。為避免漏犁,可鎮(zhèn)壓1次,然后用滅茬、旋耕聯(lián)合機深耕25-35cm。扎深玉米根系,發(fā)揮抗倒伏、抗干旱作用。
2、施肥
(1)有機肥
玉米綠色種植中,有機肥是重要一環(huán),應考慮玉米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性,結合當地土壤肥力、氣候條件、品種因素,按照綠色作物種植規(guī)程,科學施肥,禁止盲目施肥,禁止使用硝基肥,避免造成資源浪費,以有機肥為主。結合整地撒施或條施,施腐熟農家肥2000-3000kg/667m2做底肥(含有機質≥8%),玉米專用復合肥40-50kg/667m2施入翻土中,以確保底肥充足。最好在二次深翻前施用,這樣能充分地與土壤混合,提高肥力。
(2)化肥
尿素1-1.3kg/667m2、磷酸二銨7-7.6kg/667m2做底肥;純氮0.8-1kg/667m2;硫酸鉀7-7.3kg/667m2,其中2/3做底肥,1/3做種肥;氯化鉀0.7-0.8kg/667m2;鋅肥0.5kg/667m2。
(3)施肥參數
底肥深15-20cm,種肥施在距種子5-6cm的側下方、深度8-10cm。
3、選茬
避免前茬有農藥殘留或超量氟磺胺草醚,前茬可以是小麥、大豆、馬鈴薯等。
三、播種
1、適期早播
一般情況下,春玉米3月-5月期間;夏玉米5月-7月左右。為了搶農時,需要結合土壤溫度、土壤墑情、品種特性、積溫帶和耕層時間,適當早播,讓玉米花期錯過高溫、干旱期,減少空稈率和禿頂率,增加穗粒數和千粒重,以此來提高玉米積溫,促進籽粒后期盡早成熟。
2、機械化播種
(1)種、肥一體播種機
①玉米播種質量關系后期苗齊、苗勻、苗壯。目前,我國玉米全程機械化播種技術較為成熟,種、肥一體播種機具有定位準確、深淺適宜、行距株距均勻恰當、直線度好的優(yōu)勢,確保苗齊苗壯,是提高玉米綜合生產力水平,促進了綠色農業(yè)發(fā)展和化肥農業(yè)減施增效綜合技術的重要保證,它將種子按照設定好的穴行距定量有序播入預定位置,最大限度保證玉米植株獲得合理生長空間、相近根系尺寸,一次完成播種、鎮(zhèn)壓、覆土等多項工序,一播全苗,推進了后續(xù)田間管理及收獲等生產進度。
②提前配置好硫酸銨、硝酸銨、氯化銨等種肥,用量為4-5kg/667m2。加大肥效,要酸堿適中,避免對種子根系燒傷、腐蝕,應側施。
(2)免耕播種機應用
前茬秸稈和根茬,容易造成播種機擁堵和種子土壤結合不緊密,免耕播種機,配有單體獨立同步仿形設備,能破茬開溝,解決土壤高低不平、深淺不一、整齊度差的問題,配套北斗自動導航駕駛系統(tǒng)和監(jiān)測終端,并配套指夾式、氣力式排種器,提高播種粒距均勻性,減少重播、漏播。也配有V型或單體輪式苗帶鎮(zhèn)壓機,實現播種、深施、覆土、鎮(zhèn)壓自動化,使種子與土壤緊密結合,作業(yè)通過性強、速度高,提升了玉米播種質量和工作效率。
3、種植密度
提高玉米的種植密度,滿足種植密度與玉米品種的特性和產量指標。例如:耐密且緊湊型的玉米品種,種植密度應在4500-5500株/667m2,收獲穗數達到4000穗以上。種植密度在5500-6000株/667m2,可實現每畝增產175kg。采取干播濕出,確保出苗率和幼苗整齊度。播種后當天即可連接田間支管和毛管,達到隨時滴灌狀態(tài)。滴水量根據土壤水分狀況確定,25-40m3/667m2為宜,確保出苗率在95%以上。
4、播種方式
(1)改套種為直播
直播模式可減少農業(yè)操作時間,滿足玉米積溫要求,有利于后期玉米籽粒灌漿和早熟。采用65cm標準壟或大壟栽培或70cm壟距或者110cm壟距栽培。
(2)“品”字形種植模式
這種種植模式能實現一壟雙行、一穴4株的布局,采用寬窄交錯的方式,集成大壟雙行、寬窄行、一穴多株、比空種植等多種種植模式。在相鄰壟之間,每個穴位都以“品”字形式進行交叉種植。這一種植技術使得玉米植株的根系交錯盤根,充分利用通風和透光的特性,突顯地頭邊緣效應,增強玉米抗旱、抗?jié)?、抗倒伏的特性,促進增產。
(3)寬窄行種植
寬窄行種植,即大行70-80cm,小行40-50cm,株距20-22cm,平均行距55cm。采用大小行間距和不等距的種植方式,實現玉米植株之間的有效通風和透光。避免葉片間的相互遮擋,可高密度種植,擴大行間,縮小株距,改善株間通風透光條件,使植株個體充分生長,而群體不受影響,使生產能力達到最大化。在不影響每畝株數達到最高的前提下,穗大粒多,籽粒飽滿。也可根據地力與品種適當微調。有利于水肥一體化作業(yè)時管道的順利鋪設,方便后期施肥和除草工作。
四、田間管理
1、水肥管理
(1)滴灌
遵循“干播濕出”的策略,以保障出苗率和幼苗整齊度。在播種當天,即可開啟地塊中的水管支管進行滴灌。根據土壤水分狀況靈活確定滴水量,每畝滴灌水量維持在25-40m3左右。保證出苗率維持在95%以上。
①第一次灌溉。14-15天后,結合當地土壤墑情,滴水10-20m3/667m2,提高玉米抗旱能力;
②第二次灌溉。8-12天進行1次定期的灌溉。特別在喇叭口期(8-13葉期)和拔節(jié)期,結合實際天氣情況,每周進行1次灌溉,滴水8-10m3/667m2。
③第三次灌溉。抽雄至灌漿成熟期,植株對水分需求增加,若天氣持續(xù)干旱,可以考慮每4-6天進行1次灌溉,滴水25-35m3/667m2。
(2)水肥一體化,綠色施肥
玉米生長的大喇叭口期(12-13葉期),是提高產量的關鍵期,養(yǎng)分需求大,遵循“輕苗肥、重穗肥、補花?!钡脑瓌t,應合理配比氮、磷、鉀用量,按照“深施磷、后移氮、當補鉀”原則,少量多次、分次追肥,結合水肥一體化,綠色施肥,水分由管道滴入土壤,不經空中流動,以減少空中和地表蒸發(fā)。節(jié)約用水、用肥,促進化肥綠色減量增效,實現肥水高利用率,避免了施肥多、產量低和面源污染的風險。
①提苗肥(幼苗期)。幼苗期玉米對氮肥的需求量約占氮肥總需求量的2.1%,合理控氮,可促進玉米結穗,避免空稈。在4葉期左右開始追肥促苗,尿素5kg/667m2,促進幼苗健壯成長。
②拔節(jié)期至穗期。玉米對氮肥的需求量較大,應合理補充氮肥和磷、鉀肥,促進玉米授粉,提高結穗率。三者施入量分別為3kg/667m2、2kg/667m2、1kg/667m2。
③攻穗肥。到9-11葉喇叭口期,以氮肥為主,追復合肥12-15kg/667m2,促穗大粒多。
④攻粒肥。到開花授粉期(生長發(fā)育后期),施肥采取控制措施,一般不再大量施肥,可補施氮肥,對于植株缺肥的地塊,有針對性地補施適量的肥料。一般補施復合肥7kg/667m2,氮肥需求量約占總氮需求量的46.7%。
2、中耕松土
玉米苗期根系發(fā)育快,以生根、分化莖葉為主,地上部分增長緩慢,做好中耕松土,通透土壤。以此提高地溫,避免耕地板結,促進玉米苗全、苗齊、苗壯、苗旺,為豐產豐收打下基礎。玉米中耕分3次,即幼苗4-5片葉時、幼苗30cm左右高度時、拔節(jié)前。
(1)第一次中耕
幼苗4-5片葉時,不培土,結合除草,松動表層土壤,此時幼苗根扎較淺,應淺鋤,深度3-4cm為宜,增加表層土壤的透氣性。
(2)第二次中耕
幼苗30cm左右高度時(5-6展葉期),中耕深度7-8cm,少培土,改變根系土壤厚度,促進玉米根系下扎。
(3)第三次中耕
拔節(jié)前(6-7展葉期),中耕深度5-6cm,多培土為宜,結合滅草,培高成壟,防倒伏,促進玉米根系生長。
3、除草
(1)機械和物理除草
考慮綠色玉米種植安全性和環(huán)保性,盡量通過機械或物理手段去除雜草,可用鋤頭、鋤耙鏟除,或在玉米株下覆蓋黑膜,遮擋光線,防止雜草生長,或使用除草機、修剪機去除雜草。
(2)生物除草
利用有益微生物或植物來控制雜草的生長和繁殖。發(fā)揮環(huán)保、安全、經濟的特點。例如:多肽免疫蛋白(負離子硒),能分解農殘、重金屬、化學激素,使玉米作物體內酸堿平衡,使作物達到綠色標準。
4、防倒伏
玉米生長中后期,高溫下揭膜,有助于調節(jié)土壤狀態(tài)和群體溫濕度,進而滿足玉米水分和肥料需求,應及時培土,提高根系對水肥的吸收,保證植株養(yǎng)分充足,增強抗逆性。密植高產田過旺會有倒伏的風險,應結合底肥、苗情、生育期等因素合理追施,分期適量、及時勤追,避免倒伏。
五、“一防雙減,統(tǒng)防統(tǒng)治”,綠色防控
1、防治多種病蟲害
玉米大喇叭口期-雌穗萎縮期,或在抽雄期-吐絲期,一些早播、密植田塊和地勢低洼地,玉米生長密蔽,田間濕度大,有利于各種病孢子形成、侵入和再侵染,多發(fā)病蟲危害,應混合施藥,防止病蟲害發(fā)生??衫弥脖o人機的高效植保功能,解決玉米生長后期植株高大、難以進行人工噴藥的問題。
(1)防治對象
大小葉斑病、南方銹病;玉米穗蟲(玉米螟、粘蟲)、草地貪夜蛾。
(2)防治適期
8月中、下旬。
(3)化學用藥
及時觀察,只要田間出現零星病株,即可開展防治工作,選用丙環(huán)·嘧菌酯、唑醚·戊唑醇懸浮劑、戊唑·嘧菌酯等,兌水噴霧防治,對玉米小斑病、彎孢葉斑病等葉部病害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①選用30%戊唑·嘧菌酯40ml/667m2。
②18.7%丙環(huán)·嘧菌酯懸浮劑50-60ml/667m2。
③43%戊唑醇懸浮劑40ml/667m2。
(4)生物防治
0.01%蕓苔素內酯可溶液劑10ml/667m2,增加植株抗性。
(5)農業(yè)防治
清溝瀝水,以此降低田間濕度,減少病害發(fā)生幾率。
2、提高綠色用藥
應選擇安全、高效、無毒的藥劑品種。結合“一防雙減”、測土配方施肥、“一增四改”等技術,降低農藥使用量。提高土壤中有機物質的含量,調節(jié)土壤的物理結構,促進玉米的綠色種植;精準掌控農藥的使用量,減輕農藥損害,降低農藥殘留量。
3、 病蟲害監(jiān)測預警
建立日常田間監(jiān)測機制,通過玉米重大病蟲害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做好玉米綠色生產和防災減災工作。
(1)蟲情監(jiān)測預警分析系統(tǒng)
運用圖像識別、智能傳感等技術,將監(jiān)測數據實時傳送至云平臺。通過對數據進行深入分析,能夠實現對田間玉米蟲害發(fā)生趨勢的準確預測。
(2)病菌孢子捕捉分析系統(tǒng)
通過應用高倍顯微成像、物聯(lián)網傳輸等技術,能夠實時捕捉和分析田間玉米空氣中的病菌孢子。進行全天候的監(jiān)測,有效預測病害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3)環(huán)境氣象站
集氣象站與苗情站功能于一體,不僅實現了各項氣象要素的及時、準確、有針對性監(jiān)測,同時也能實時觀察農田生態(tài)環(huán)境。通過配備LED顯示屏,使得現場數據能夠被實時查看。
六、適當晚收
9月中下旬-10月初,玉米籽粒的乳線消失、基部出現黑色層,外層的葉鞘逐漸變黃、蓬松、干枯,玉米發(fā)育飽滿,進入成熟期,即可收獲。也可適當的晚收,或充分利用光熱資源,分階段進行收獲,延長玉米灌漿期,增加玉米的干物質積累,增加粒重,提高單產。
(作者單位:236515安徽省界首市戴橋鎮(zhèn)農業(yè)綜合服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