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遠方有夢,夢是撐著油紙傘姍姍而來的你;遠方有你,你是披著霓裳羽衣翩翩起舞的夢。
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在遠方,追著夢,追著光,這便是旅行的意義。
造物主的鬼斧神工雕塑的山水成了旅行者眼之所見、心之所念的美麗圖畫。與他鄉(xiāng)的山水相擁,與異域的文明握手,感受不同的自然風物與人文景觀,體驗相異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喟嘆自然的神奇?zhèn)チ腿祟惖那蓨Z天工。
在遠方旅行,山水是旅者閱讀的詩行;在心靈的原野漫步,詩行是旅者記錄的山水。閱讀著山的從容、水的靈秀,鑒賞著文明的偉大、人類的智慧。每一次出發(fā),都充滿無限的遐想;每一次到達,都收獲著無盡的快樂。
二
旅行是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的一次強烈碰撞。我們去認識外部的世界,探索文明的多元,比較文化的差異,外部的世界等待著我們去了解、去探究、去比較。兩個世界碰撞力量的大小,往往取決于旅行者的認知和心境。有人在文化苦旅中千年一嘆,有人在波折的仕途中釋然一笑,有人在醉翁亭前與民同樂,有人在岳陽樓上抒發(fā)情懷,有人在山水盡頭撥動夢幻的琴弦,也有人在桃源深處尋覓靈魂的歸宿。
你此刻也許是孤旅,那便是“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也許是羈旅,那便是“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也許是戍旅,那便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你此刻也許正金榜題名,那便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也許正跳出重圍,那便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也許正躊躇滿志,那便是“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或者是了無牽掛、輕松自在,“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同樣是秋天,同樣是站在黃海之濱對著茫茫的大海,風急浪高,氣象萬千。大海吞噬著萬物,又包容了萬物,強烈地碰撞著每一名看海人的內心,他們內心深處同樣是波濤翻涌、思潮澎湃。不同心境者,內心就有著不同的大海。
也許有人把旅行作為一次放松身心之行,特別是在當下,社會節(jié)奏加快,生活壓力增大。人們只想利用難得的節(jié)假日出去走走、看看,舒緩工作時的疲勞,換個環(huán)境調整一下狀態(tài)。筆者認為,這些都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旅行,只能說是旅游觀光,用遠方的美景換來心情的片刻愉悅,或者是一飽眼福,讓陌生之景沖淡熟悉之情。難怪有人說,旅游是從一個自己待膩了的地方到一個別人待膩了的地方去,旅游回來又重新回到生活原位,好像什么事都沒有發(fā)生過。景是他鄉(xiāng)之景,情是自主之情,主情客景,沒有交融,甚至格格不入??吹絼尤颂?,往往發(fā)出“啊”“好美”等感嘆,那這種碰撞是輕微的,產生不了火花,要產生火花也只是曇花一現(xiàn),轉瞬便消遁無跡了。遠方如詩,但生活中缺乏真正的詩人,盡管有瞬間的沖動,這種沖動也只能淹沒在平常的瑣碎之中。
當然,還是有不少人是去旅行的,去遠方尋夢,去遠方尋詩,去了解外部的世界,去探尋異域的文化。把旅行作為生命的一部分,把旅行作為人生的成長過程,這便是真正的旅行。以情觀景,借景抒情,兩個世界發(fā)生碰撞并產生絢麗的火花,或留下膾炙人口的文藝作品,或留下浪漫溫馨的傳世佳話。蘇軾夜游,親自探究石鐘山以“鐘”命名之因,寫下著名的《石鐘山記》,獲得了游樂之趣,體現(xiàn)了有疑必察的治學精神,旅行豐富了閱歷,也豐富了內心。毛主席暢游長江,看到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更是在暢想“高峽出平湖”的美好愿景,展現(xiàn)了一代偉人的雄才大略和革命豪情。
旅行在山水之間,又在山水之外。
三
最美的旅行,是一場不期而遇的邂逅,是一場前世的相約。美麗的景等到了讀得懂它的人,兩者相互成全,彼此輝映?!奥湎寂c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等來了王勃得以名揚天下。蘇軾被貶到黃州(今黃岡),寫下“一詞兩賦”得以人生突圍。江山有勝景,還需有人遇見,世間有深情,也得觸景生發(fā),一旦遇見,便是“金風玉露一相逢”,彼此點亮對方,從此光芒萬丈。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黃鶴樓等來了崔顥,他站在黃鶴樓上,看到了煙波浩渺的長江,一股思鄉(xiāng)愁緒涌上心頭,引起了無限惆悵。煙波彌漫江面,愁緒彌漫心頭,此時江面之景與崔顥心中之情完全交融。于是名作問世了,名樓映名作,名作輝名樓。就連李白因黃鶴樓上有崔顥,也只好轉身向金陵。李白到了金陵之后,創(chuàng)作了一首《登金陵鳳凰臺》,其中“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抒發(fā)了報國無門、憂國憂民的沉痛感慨,然而在黃鶴樓上他也許感受不到。
一切好似無意,一切又是巧妙安排。
卞之琳寫道:“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甭眯芯褪且坏懒聋惖娘L景,你遠行在看風景的路上,在遠方路上看風景的人在看你,你就是別人眼里的風景、心中的夢、筆下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