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習重點在語言:閱讀,是向別人學習語言;寫作,是將自己學習的語言用起來。怎樣才能讓語言生動起來呢?這幾大妙招,不妨一試。
一、學會使用修辭,語言更漂亮
修辭就是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改變常態(tài)化的表達方式,賦予語言表達以新穎感,來增強表達的力量。同學們對修辭肯定不陌生,在低年級時就已經開始接觸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根據(jù)表達內容的不同,選用合適的修辭,就能收到完全不同的表達效果,讓作文的語言更有表現(xiàn)力。比如描寫中秋節(jié)的月色,一位同學這樣寫道:
中秋節(jié)那天,月亮掛在夜空,天地之間一片明亮。
這個句子準確、通順、簡潔,還有一定的意境,質量還不錯,但如果運用合適的修辭,就能收到更上一層樓的表達效果。描寫月色這種充滿柔和美感的景色,選用比喻修辭再合適不過,比如可將月亮比喻成“大圓盤”。但很多同學往往會就此打住,僅呈現(xiàn)本體和喻體,雖然有了比喻之形,卻沒有比喻之質。究竟為什么像“大圓盤”,大圓盤的月亮可以對夜色形成怎樣的影響并不在考慮之列,導致句子空有形式而沒有神韻。其實,這個比喻句可這樣修改:
中秋節(jié)之夜,月亮像一個大圓盤懸掛在天空,月光像清水一樣澄凈。
其實,寫到這里還沒有結束。比喻的本質是聯(lián)想,是對所描寫之物的拓展和延伸,可借助這樣的比喻思維順勢而下,補充“大圓盤”一般的月亮給其他事物帶來的影響。比如:
中秋節(jié)之夜,月亮像一個大圓盤懸掛在天空,月光像清水一樣澄凈。天地之間也跟著明亮起來,如同水晶一般,潔凈透明。
看,從一次客觀真實的描寫,到比喻修辭的介入,將月色以及周圍的景物都變得“活”了起來,月色的皎潔、明亮以及澄凈之感躍然紙上,讓讀者產生了身臨其境之感,這展現(xiàn)了比喻這一修辭的獨特魅力。
二、將句子變短,讓語言鮮活
很多同學寫作文都存在一個誤區(qū),認為作文字數(shù)要多,因為老師一直強調描寫具體,篇幅要夠,所以一味追求長句子。事實上,全部使用長句子,會嚴重影響語言的節(jié)奏感和表現(xiàn)力,作文容易陷入冗長、機械的泥潭中。因而不能忽略短句的表達作用,短句使用得當,文章讀起來節(jié)奏明快、錯落有致,往往更能被讀者所接受。比如這句話:
中華民族是個有著悠久的文明歷史、勤勞勇敢和富于創(chuàng)造精神的民族。
這可以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長句子,表達的核心主題是“中華民族是一個(" " ")的民族”,分別增加了“有著悠久文明歷史”“勤勞勇敢”“富于創(chuàng)造精神”這三個修飾短語,形成了一句連貫的長句。這樣的句子讀起來拗口,理解起來也不容易,甚至寫不好還會出現(xiàn)語病,但如果將其改成短句就完全不同了:
中華民族是個有著悠久文明歷史的民族,她勤勞勇敢、富于創(chuàng)造。
意思一點沒有變化,原句所表達的信息也沒有任何遺漏,但讀起來就顯得輕快、鮮明,由于多個短句組成,所以有了兩個不同的節(jié)奏韻律:首先,以“判斷”的邏輯,明確了中華民族是“歷史悠久的民族”,隨后以“描述”性思維表達: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富于創(chuàng)造”。
三、將陳述變?yōu)槊枋?,語言更生動
很多同學的作文語言之所以不生動,是因為缺少描寫意識,習慣用自己所感知的內容,原封不動、客觀真實地表達出來。這樣的表達,缺少情感融入和主觀創(chuàng)造,呈現(xiàn)出的內容單一、枯燥,不能讓讀者獲取新的信息和體驗,讀者自然也就沒有讀下去的欲望。描述則是在原本事實的基礎上加入相應的描寫,可以是場面描寫,神態(tài)描寫,語言描寫等,這樣能收到更好的表達效果。比如這段話:
成績揭曉了,我數(shù)學考了98分,我很高興,但同學們卻投來質疑的目光,懷疑我是抄來的。我下定決心,繼續(xù)努力,把好成績保持下去,讓所有同學心服口服。
這段文字通順流暢、表意清晰,沒有什么問題,但不夠生動,說白了,就是“大白話”。主要原因在于全是“陳述”,缺少“描寫”,這就需要對人物的言行細節(jié)、心理活動展開描寫,來引發(fā)讀者的共鳴。比如:
天啊,這次數(shù)學考試,我居然考了98分,我不禁跳了起來。可就在此時,幾個同學卻走過來對我冷嘲熱諷:“你考98,這不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嗎?”“切,誰知道這98分是怎么來的?”頓時,我的臉一陣通紅,頭皮都炸開了,被冤枉的感覺真難受。不行,我一定要繼續(xù)努力,讓他們看看我的成績到底是怎么來的。
將這兩段文字對比就不難發(fā)現(xiàn):小作者針對原本的“大白話”進行了細化表達。用“天啊”“居然”“不禁跳起來”,來豐富原句中的“高興”;原句中“同學們質疑的眼光”,則是借助具體人物冷嘲熱諷的對話進行印證;而原句中“下定決心”,則改為了這樣的描述:“一陣通紅”“頭皮要炸”“不行,我一定要……”“讓他們看看……”。
從陳述到描述,改變的不僅是語言表達習慣,更是思維狀態(tài)。只有用描述的方式,讀者才能跟隨著文字想象我們所描摹的事物,體悟我們所要表達的心情。
四、幽默風趣,語言有時需要“不正經”
想要語言生動,先要激活思維,形成幽默感。想要語言幽默,可以調侃,可以自嘲。相聲演員郭德綱經常說:“理不歪,笑不來?!痹趯懽鞣矫?,這種所謂的“歪理”正是一種妙趣橫生的幽默表達。我們所熟悉的很多大作家的語言風格都是幽默的。比如著名漫畫家、散文家豐子愷先生,就常常運用極度形象的語言來描述客觀事物,給人以夸張、詼諧的表達效果;俄國作家契訶夫在形容人胖時,曾這樣寫道:“他眼睛睜開的時候,嘴巴必須閉上;嘴巴張開的時候,眼睛就必須閉上,否則皮膚一定不夠用。”如此生動幽默的表達,有誰會不喜歡呢?
生活中,常會遇到時間緊而找不到東西的時候,寫這種情況時,很多同學表達的都是焦急之感,這個時候如果來上一句幽默表達,不僅能化焦慮為輕松,強化語言表達效果,還可能讓文章的意境和格局再上一個臺階。比如一同學由于起床晚了,怎么也找不到襪子。正打算不穿襪子時,卻發(fā)現(xiàn)襪子在鞋子里。于是寫道:
我跳下床,急匆匆套上鞋子,才發(fā)現(xiàn)襪子原來藏在鞋子里。
這是一種正常表達,如果對其修改,增加幽默成分,就會收到不同的表達效果,請看:
我跳下床,急匆匆套上鞋子,才發(fā)現(xiàn)原來襪子早已經被鞋子給“吞”了。
原本的“藏”字,已經采用了生動的擬人修辭,但修改成“吞”字,不僅強化了擬人色彩,更增加了幽默元素,為原本緊張焦慮的氛圍添加了催化劑,可謂妙趣橫生,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氛。
有人說,幽默是最高級的思維。作文語言要借助幽默的方式,用別樣的手法,將原本平淡的語言變得更加生動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