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隱藏著一種穿越時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絳州澄泥硯。它如同一部厚重的歷史長卷,靜靜地鋪陳在世人面前,以其獨特的魅力,講述著中華文明的輝煌成就。這不僅僅是一塊用于研磨墨汁、書寫文字的石硯,更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F(xiàn)在,讓我們走近絳州澄泥硯,一起感受它的獨特魅力。
在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孕育出了一種享譽中外的文化瑰寶——絳州澄泥硯。此硯與廣東的端硯、安徽的歙硯、甘肅的洮硯齊名,并稱中國四大名硯。被稱為“山西三寶”之一的絳州澄泥硯不僅是書法家、畫家們的心頭好,也是無數(shù)文化愛好者、收藏家競相追尋的稀世珍寶,它見證了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閃耀著璀璨的光芒。
唐代書法家柳公權在《論研》中說道:“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后始重端、歙、臨洮。”《賈氏談錄》中載:“絳人善制澄泥硯,縫絹囊置汾水中,逾年而后取,泥沙之細者已實囊矣,陶為硯,水不涸焉。”宋翰林學士蘇易簡著的《文房四譜》卷三中記載:“作澄泥硯法,以瑾泥令入于水中挼之,貯於甕器內(nèi),然后別一甕貯清水,夾布囊盛其泥而擺之,俟其至細去清水令其干,入黃丹團和溲如面,作二模如造者者,以物擊之令到堅,以竹刀刻硯之狀,大小隨意,微陰干,然后以利刀手刻削,如法日曝干,空間垛以地,厚以稻糠并黃牛糞攪之而燒一復時,然后入墨蠟貯米醋而蒸之五七度,含津益墨亦足不亞于石者?!?/p>
據(jù)有關資料記載,乾隆皇帝對絳州澄泥硯十分喜愛。史載,“汾水澄泥絳縣制,賈氏談録詳記事,建武庚子分明識,海馬飛魚出波際。佐我文房之五藝,揮毫祇欲書亥宇”“土質細潤,堅為玉石,其為汾絳舊物無疑”。又御制宋澄泥石函硯銘:“絳州泥,誰為澄,端溪石,誰為形;泥而石所點料,石而泥非所較;一而二二而一,水為入墨為出;背畫井思復古也,而磨凹不可補也,經(jīng)世修身宣思何以自處也?!?/p>
絳州澄泥硯歷史悠久。它發(fā)源于秦漢,盛興于唐宋。盛唐時期,絳州先民傳承秦磚漢瓦的澄泥工藝,改進陶硯的制作技法,使澄泥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藝術高度。唐宋之后,石質硯的應用日益廣泛,對澄泥硯產(chǎn)生了一定的沖擊,但作為當時的書寫工具之一,澄泥硯仍然保持著原有的優(yōu)勢,受到大眾的歡迎。同時,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的刺激下,澄泥硯的制作愈發(fā)精細,硯型也越來越多樣。明代,隨著石硯的大量開采制作,以及銅硯、瓷硯、鐵硯、漆砂硯、木硯等的出現(xiàn),澄泥硯因其制作技藝復雜,在市場上處于下風。到了清朝,澄泥硯幾乎沒有成功的佳作。綜上所述,明清之際,澄泥硯的生產(chǎn)一直處于非常艱難的狀態(tài),絳州澄泥硯幾近失傳。據(jù)民國版《新絳縣志》記載:“按絳州出澄泥硯,《山西通志》及《絳州舊志》均載記之,可知澄泥硯確為絳州所出。唯在今日,無制之者,蓋其法早已失傳矣?!?/p>
20世紀80年代初,新絳縣工藝美術廠勇敢地踏上了恢復絳州澄泥硯生產(chǎn)工藝的征途。然而,面對技術斷層導致成品率低下、高昂的生產(chǎn)成本以及當時市場認知度不足等重重困難,這一嘗試未能持續(xù)太久,最終遺憾地暫停了生產(chǎn)。但正是這段經(jīng)歷,為后來絳州澄泥硯的重生埋下了希望的種子。
1986年,一個轉折點悄然到來。山西新絳縣的版畫藝術巨匠藺永茂先生攜其子藺濤,懷揣著對傳統(tǒng)文化的敬畏與熱愛,毅然決然地踏上了挖掘與復興絳州澄泥硯制作工藝的艱難道路。他們不畏艱難,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沉浸在泥與火的藝術世界中,通過無數(shù)次的試驗與改良,終于突破了技術瓶頸,使這一失傳數(shù)百年的民族瑰寶重新煥發(fā)出生機與光彩。
藺氏父子生產(chǎn)的絳州澄泥硯,以其“燒造最好”的卓越品質贏得了業(yè)界的廣泛贊譽,不僅在國內(nèi)市場贏得了極高的聲譽,更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榮獲了數(shù)十項國內(nèi)外大獎。他們的每一件作品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與智慧,成為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被多家知名博物館爭相收藏,成為中華文化與藝術傳承的見證。憑借在絳州澄泥硯傳承與發(fā)展方面的杰出貢獻,藺氏父子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這不僅是對他們個人技藝的認可,更是對整個絳州澄泥硯制作團隊辛勤付出的肯定。
2006年,“絳州澄泥硯”這一品牌憑借其卓越的品質與深厚的文化底蘊,被正式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成為中國硯臺行業(yè)中唯一獲此殊榮的品牌,標志著絳州澄泥硯成功邁向國際舞臺。2008年,“硯臺制作技藝·澄泥硯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這不僅是對其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的肯定,更為其傳承與發(fā)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如今,絳州澄泥硯這一藝術瑰寶,在藺氏父子及眾多傳承人的共同努力下,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tài),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絳州澄泥硯的制作工藝別具特色。它的獨特之處不僅在于選材自絳州汾河之畔的細膩泥料,更在于制作過程中蘊含的匠人精神與非凡技藝。這種硯臺的制作,遠非簡單的石雕所能比擬,它是對自然之美的深刻挖掘與精心雕琢,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凝聚著匠人對完美的不懈追求。
從采選泥料開始,匠人們便需深入河床,精挑細選,確保每一塊泥料都具備最佳的質地與色澤。隨后,經(jīng)過澄細、淘沙除雜等煩瑣步驟,泥料逐漸變得純凈細膩,為后續(xù)的制坯打下堅實基礎。制坯環(huán)節(jié),匠人需憑借豐富的經(jīng)驗與精湛的手藝,將泥料塑造成形,每一個線條、每一個轉角都力求精準無誤,以展現(xiàn)硯臺的獨特韻味。烘干、裝飾、燒制……每一道工序都是對匠人耐心與技藝的考驗。尤其是燒制過程,這一步是整個制作流程中的重中之重?;鸷虻恼瓶匦枨〉胶锰?,既需高溫以促其成型,又需避免過火而毀其質地。匠人們需日夜守候在窯前,時刻觀察火候變化,適時調整,稍有不慎,便可能功虧一簣,月余乃至數(shù)月的辛勤努力將化為烏有。
也許正是這份對工藝的極致追求,使得絳州澄泥硯在歷經(jīng)重重考驗后,終能綻放出令人矚目的光彩??粗切┏晒瞥鰜淼某幣_,表面如金屬般熠熠生輝,色澤沉穩(wěn)典雅,手感細膩溫潤,仿佛能夠感受到匠人傾注其中的情感。書寫時,墨色流暢自然,為文人墨客提供了極佳的創(chuàng)作體驗,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
絳州澄泥硯,這一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與藝術精髓的傳統(tǒng)工藝品,其制作之難,不僅在于材質的特殊性,更在于制作過程中所涉及知識的廣泛性與技藝的綜合性。它巧妙地將物理學、化學的精密計算與雕塑、繪畫、書法、篆刻、造型設計等融為一體,形成了一種獨一無二、高度綜合的藝術形式。
成為一名合格的絳州澄泥硯制作者絕非易事。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硯臺制作技藝外,還需具備廣博的知識儲備與深厚的藝術修養(yǎng)。從科學角度來看,制作者需對物理、化學有深入理解,以掌握泥料配比、燒制溫度等關鍵技術;同時,還需對土壤、地質、陶瓷等領域的知識有所涉獵,以確保原料的選擇與加工符合最高標準。從藝術角度來看,絳州澄泥硯對制作者的藝術修養(yǎng)與技藝水平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繪畫、雕刻、書法、篆刻等技藝的精通,是制作精美硯臺的基礎;而設計、色彩的運用,則決定了硯臺的審美價值。此外,制作者扎實的文學功底與深厚的藝術修養(yǎng)可以賦予硯臺更深層次的文化內(nèi)涵與情感表達,使其不僅是書寫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與智慧的結晶。
每一塊絳州澄泥硯都由匠人手工雕刻而成,不論是紋飾的設計,還是精細的雕工,都體現(xiàn)了極高的藝術審美和技藝水平。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硯臺逐漸展現(xiàn)出更加獨特的歷史沉淀和文化韻味。澄泥硯在形象塑造上追求極致,每一刀、一刻皆顯匠心獨運,既精雕細刻展現(xiàn)細膩入微之美,又不失古樸大方之氣韻,完美融合了現(xiàn)代審美與古典韻味。其質地細膩而不失堅韌,觸感溫潤,令人愛不釋手。
得益于精湛的制作工藝,澄泥硯在實用性上同樣出類拔萃。它能迅速發(fā)墨,且墨水持久不干,可以有效保護筆毫不受損傷;同時便于攜帶,滿足了文人墨客隨時隨地揮灑才情的需求。這些優(yōu)點使得澄泥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始終備受文人雅士的青睞。
在造型藝術上,澄泥硯更是獨樹一幟。匠人們巧妙地將圖案與造型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形態(tài)各異的作品。雕刻形式既有傳統(tǒng)的浮雕、鏤空等技法,也不乏現(xiàn)代設計元素,使得澄泥硯的視覺效果十分豐富。澄泥硯的色澤典雅秀麗,古樸而不失時尚感,充分展現(xiàn)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精神。
時至今日,澄泥硯已發(fā)展出近百種造型,涵蓋人物、山水、花鳥等多個題材,每一款都獨具特色,令人嘆為觀止。這些造型各異的澄泥硯不僅豐富了文房用品的種類,更成為收藏家們競相追逐的藝術瑰寶。它們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傳承著文化的精髓,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絳州澄泥硯享譽全國,名揚海外,受到世界各地人們的喜愛。
然而,面對現(xiàn)代化的浪潮和市場化的沖擊,傳統(tǒng)手工藝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絳州澄泥硯也不例外。絳州澄泥硯的制作技藝之所以難以傳承,甚至面臨失傳的風險,很大程度上與其高難度的制作要求與綜合性的知識技能要求有關。同時,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社會中,能夠靜下心來,潛心鉆研這門古老技藝的人越來越少。此外,制作周期長、成本高、市場需求有限,使得許多制作者難以維持生計,從而放棄了對這一技藝的傳承。
保護和傳承絳州澄泥硯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不僅需要國家和社會的支持與投入,更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認同和尊重。一方面,要加強對傳統(tǒng)技藝的宣傳與推廣,提高公眾對其價值的認識與重視程度;另一方面,要加大對制作者的扶持力度,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等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生存與發(fā)展的實際問題。同時,鼓勵年輕一代參與到這一技藝的學習與傳承中來,為絳州澄泥硯的未來注入新的活力。據(jù)悉,絳州澄泥硯傳承人計劃和高校合作,在保留澄泥硯傳統(tǒng)內(nèi)核的基礎上,融入更多現(xiàn)代元素,設計出更多富有青春氣息、貼合時代主題的作品,讓更多人了解并愛上澄泥硯。
絳州澄泥硯這一沉淀了千年的文化瑰寶,不僅記錄了中華文明的歷史變遷,還映射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才能。絳州澄泥硯的重生與輝煌,不僅是對傳統(tǒng)工藝的傳承,更是對匠人精神的頌揚。它讓我們看到了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生活中,依然有人愿意慢下來,用心雕琢每一件作品,用汗水與智慧書寫屬于這個時代的文化篇章。讓我們共同珍惜并傳承這份來之不易的文化遺產(chǎn),讓它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