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建的熱愛
90后夏于鈞出生在蘇州,高考時考上了四川美術學院,本科畢業(yè)后去英國的伯明翰大學設計學院繼續(xù)深造。出國留學前,夏于鈞去了四川的稻城亞丁景區(qū)。走過川西,去過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區(qū),那里壯闊的景色讓人流連忘返,而更讓他震撼的是映入眼簾的古建筑。幾年后,他的碩士畢業(yè)課題就是研究喜馬拉雅地域性的相關建筑。
夏于鈞在上海工作兩年后,因為要深入研究喜馬拉雅古建筑來到了拉薩。拉薩是一座擁有1300多年歷史的古城,而在古城中散落著的大大小小的古建筑讓夏于鈞最著迷。他一邊學習藏語,一邊感受著拉薩的細節(jié)。
2017年的一天,夏于鈞在查看拉薩的老地圖時發(fā)現(xiàn):從古城的中心大昭寺出發(fā),穿過八廓密集的小巷,過石橋,途經一片熱鬧的市場后會到達小昭寺。這一片從古至今就是拉薩古城的核心地帶,這里有一座清代的古建筑——吉崩崗拉康。
藏語中“吉崩崗”即十萬佛像之意,“拉康”意為宮殿。19世紀,佛塔被拆除,塔內裝藏的塑像均供奉于街中央興起的一條長瑪尼墻上,在原佛塔廢墟上新建了一座三層樓高的建筑……
20世紀70年代,這里還被當做當地的糧倉。
一天,夏于鈞接到當地文物局一位朋友的電話,邀請他去參觀一座古建筑。到達目的地時,看到古建筑的第一眼,讓夏于鈞驚訝的是吉崩崗拉康從地圖上到了眼前。推開沉重的大門,古樸的氣息撲面而來,殿內籠罩著的幽暗又給建筑本身增添了一絲神秘,慢慢往里走,環(huán)形壇城的結構、古老的藏式立柱和門廊、一層層斑駁的百年壁畫……
對吉崩崗拉康的修復
吉崩崗拉康是拉薩唯一一座立體壇城古建筑,平面上十字對稱,中心突出,四周輻射,總共有外廊、內殿及中心神殿三層主要空間。
文物局的老師介紹說,因為一些歷史和氣候的原因,建筑的外立面和內墻壁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損,他們和當地建筑界的前輩為了守護住這座古建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才使這個古城中唯一一座立體壇城結構的古建筑保存至今。
2017年,拉薩市政府對吉崩崗拉康開始修繕工作,委托“醍醐”團隊以“古建公益性利用、共建公共文化場所”的方式,對吉崩崗拉康做保護性的升級改造。夏于鈞作為執(zhí)行建筑師參與到項目當中。然而,在沒有改造先例的情況下,有人曾提出將其改建為甜茶館,但是甜茶館產生的霧氣會影響壁畫保存。出于對建筑的保護性考慮,這類提議都被否決。后來經過商量,夏于鈞和團隊提出一個方案:在不破壞原有建筑的基礎上,將“吉崩崗拉康”改造成為“吉本崗藝術中心”。
作為執(zhí)行建筑師,夏于鈞明白肩上的責任重大。為了做好修復工作,夏于鈞每天整理資料、測繪、論證方案,有時要走訪周圍的居民,以獲取更多關于古建筑的信息。他大約看過三萬張老照片,在其中尋找它曾經的樣子,要把底層邏輯關系、歷史傳承、空間邏輯等全部理順后才有了頂層的設計。
而整個建筑屋頂漏水、電路老化、地面不平整等諸多的問題都擺在眼前。夏于鈞和團隊花了三周的時間在屋頂內外做了三層防水,確定接下來的十幾年不會因為雨水而影響內部的壁畫。建筑內部的立柱,年久失修,損壞較多的也做了替換。墻面的壁畫也做了專業(yè)清理。
處理不平整的地面時,為了供電走線方便,團隊設計出一套“龍骨+老榆木地板”的方案來應對。工作的師傅們需要一寸寸地測量原始地面的高低,花了3個月的時間才完成龍骨的架設,為地面取平。當精心打磨過后的老榆木地板鋪設完成后,地面與古建筑映襯出古樸的氣質。在下方的空間預埋好所有的管道系統(tǒng)、電力系統(tǒng),為以后展館的聲、光、電設備打下良好基礎。
經過三年多的保護性改造,“吉崩崗拉康”涅槃重生為“吉本崗藝術中心”。2021年7月25日,吉本崗藝術中心面向公眾開放。
對古建筑文化的保存與延續(xù)
夏于鈞定居在拉薩城內已有7年,人們從他的短視頻里不但了解到了藝術中心的演化過程,還了解到更多拉薩古建筑以及藏族的傳說和文化。很多人看過夏于鈞的視頻之后,循跡而來探訪其幽深的秘密。夏于鈞希望通過自己的短視頻,讓世人更多地了解西藏,并關注每一處不起眼的古建筑。
(摘自《深圳青年》 安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