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福建最香的茶,漳平水仙一定名列前茅,有武夷茶人感嘆“巖茶的毛茶做得再好再香都比不過它”。漳平水仙以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如蘭似桂的天然花香聞名,它香落于水,自帶“仙氣”,茶湯醇爽細潤、鮮靈活潑,入口驚艷。因“奇”與“少”,使漳平水仙仿若茶類中的隱士。盛夏時節(jié),品三款清香型漳平水仙茶,如飲“神仙水”,清涼又悠然。
01/方寸藏仙氣
三款漳平水仙茶除去外泡袋,里面是樸素棉紙包裹的“豆腐塊”。揭開棉紙,清香飄然而至,黃綠色如暖玉似的緊壓茶和“綠葉紅鑲邊”清晰可見。干茶油潤,輕微白毫顯露。三款茶分別編號為1號、2號和3號。
潤茶后開始沖泡,香味更為明顯,眾人迫不及待地說“已經(jīng)有一股蘭花香氣飄出來了”。
第一道茶。1號湯色淡黃,透亮,顏色最淺;蘭花香沁人心脾,茶湯甜美,水路幽幽細細的。2號湯色金黃,明亮,可見發(fā)酵深一些,蘭花香更“熟”,茶湯滋味甘醇,比1號口感重一些,茶味濃一些。3號湯色淺黃,澄澈,蘭花香清雅,稍顯幽柔,韻味足,茶湯滋味飽滿,湯感圓柔??梢圆孪?號茶葉所采自的茶樹樹齡會老一些。再連著沖泡三道茶品鑒,香氣、茶湯、葉底中隱藏的信息也漸漸浮現(xiàn)出來。對比著喝,每泡茶的優(yōu)勢也格外凸顯。
1號茶 工藝做得最好,持續(xù)呈現(xiàn)清高幽長的蘭花香,脫俗的花粉香。茶湯味如“小甜水”,甜醇且細膩,沒有一點苦澀感。香氣、水路渾然一體,仿佛雨融于水,渾然天成。葉底軟亮偏嫩,紅邊顯。
2號茶 發(fā)酵程度較其他兩款茶重,更多激發(fā)了茶的內(nèi)合物質(zhì),滋味濃醇甘爽。整體呈現(xiàn)馥郁蘭花香,味足、韻厚。品鑒者中的高人認為,這款茶自身發(fā)酵欠缺,制茶者通過重搖青來促進發(fā)酵,故香氣較其他兩款收斂。葉底肥厚、偏紅。
3號茶 滋味最佳,花香流動,口感仙醇,余韻綿長。從Q彈軟亮、肥厚勻齊的葉底來看,葉片果膠含量大,內(nèi)含物豐富,故最甘甜醇厚。可判斷茶葉應采自有幾十年樹齡的茶樹,做青時張弛有度,焙火時穩(wěn)扎穩(wěn)打。
總結一下,好喝的清香型漳平水仙茶一定是香而不膩,醇而不澀。發(fā)酵程度適中,茶香氣清高悠長,茶色以淺黃、明亮清澈為佳,但不能偏綠。若偏綠則體現(xiàn)出茶葉發(fā)酵的溫度不夠。葉底鮮活、油亮,張開后完整、帶紅邊,好似略施粉黛的綠衣仙子。
02/用點“小手腕”
同樣是水仙,漳平水仙與武夷水仙有很大差異。雖然茶樹品種一樣,同根同祖,但一方水土一方茶,正是因為地域環(huán)境的不同,造就了風格迥異、各有千秋的茶品。
漳平水仙的樹種雖然引種自閩北,但早已發(fā)生改變。其中一個特點是茶葉偏黃,紫羅蘭酮含量特別高,故能散發(fā)出強烈而穩(wěn)定的香氣。
而漳平水仙和武夷水仙的最主要區(qū)別還是在于制作工藝。漳平水仙完整的制作步驟為:采摘鮮葉→曬青→晾青→做青(搖青與晾青交替)→炒青→揉捻→揀梗→造型(含造型與定型)→烘焙。
首先是做青。漳平水仙和閩南烏龍的做青風格更像,發(fā)酵很快,曬青的時候?qū)⒉枞~稍稍翻動不過十分鐘就要搶收進室內(nèi)。搖青需要一點“小手腕”,講究輕柔,僅比廣東單叢的“浪青”重那么一點兒(“浪青”是用雙手輕攏茶葉,翻滾茶葉,要避免雙手用力過重刮傷茶葉)。
同樣的茶樹,種植的地理位置越往北,葉片角質(zhì)層越厚。漳平水仙的葉片角質(zhì)層較閩北水仙薄,細胞壁也容易破,所以搖青一定要控制動作,要輕、要慢。
漳平水仙以清香型為主,在烘焙環(huán)節(jié),主要還是輕焙火。茶葉壓制定型后,再包上綿紙,放入炭焙簍進行焙干。包上紙后,便看不到茶葉的狀態(tài),如何判炭焙的程度,全靠制茶師多年經(jīng)驗的積累。
在最后的造型上,最明顯的區(qū)別是外形形態(tài),武夷水仙呈條索狀,漳平水仙呈方塊狀,需要用木模造型,是烏龍茶中唯一的緊壓茶。
03/低調(diào)“王中王”
漳平有不少優(yōu)秀的茶人,本次品鑒的茶品出自漳平水仙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張士安。他1969年生,“看上去四十歲”,卻已經(jīng)做了四十多年茶了。自初一下學期起,張士安便踏上了學習制茶的旅程,受制茶大師張旗生指點,可謂起點高,得真?zhèn)鳌?/p>
張旗生何許人也?他是漳平水仙創(chuàng)始人劉永發(fā)之徒,上世紀50年代,張旗生把學得的制茶技術在家族和鄉(xiāng)親們中進行傳播,在他的帶領下,漳平市南洋鎮(zhèn)的農(nóng)民開始大量種植水仙茶,種植面積和產(chǎn)量不斷擴大。
南洋鎮(zhèn)是漳平水仙核心產(chǎn)區(qū),南洋鎮(zhèn)有個營侖村,該村山清水秀,層巒疊嶂,有三千六百多畝茶園,盛產(chǎn)水仙茶,因為茶王眾多,被人稱作“茶王村”。張士安就來自營侖村新寨自然村,從1998年開始,他連續(xù)獲得11次“茶王”頭銜,是名副其實的“王中王”。
張土安做人低調(diào),行事沉穩(wěn),于細微處見真章。他認為做好一泡茶“曬青”尤為關鍵,應根據(jù)鮮葉的老嫩程度、陽光強弱、溫度高低來靈活判定該使用的手法。
遇到特殊茶青應遵循“老葉輕曬重搖,嫩葉重曬輕搖”原則;高溫天氣或光線過強時,要用遮蔭網(wǎng)阻隔紫外線直射,曬青要快速、短時或“以晾代曬”;總體曬青過程應遵循:眼觀鮮葉色澤變深、失去光澤度;鼻聞散發(fā)淡淡的茶香;手摸有柔軟感,即可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
張土安還告訴我們,漳平水仙做青時需遵循“四搖三顯”的原則。四搖指搖青分四個階段:第一遍“搖勻”,第二遍“搖活”,第三遍“搖紅”,第四遍“搖香”。
期間每次晾青時要注意“保水”,待茶青的葉片失去光澤、顏色變黃綠色、紅點呈星狀分布,最后達到茶青的三顯,即為:紅邊顯、花香顯、柔軟感明顯即可。
制茶之精髓,在于匠心獨運。程序相同,天時相仿,唯手法間之微妙差異,方能成就非凡。而這差異,便源自那份對茶的深情與專注。
如今,張士安有20多個正式徒弟,其中7位被評為非遺傳承人,4位榮獲過漳平市農(nóng)業(yè)局評出的“茶王”稱號。
數(shù)十載春秋,張士安以匠心妙手,專注于茶,不僅生活好了起來,更在閑暇之余游歷四方,拓寬視野。他深知,這一切的美好,皆源自那份對水仙茶的熱愛與堅持,是茶,讓他的生命之樹更加枝繁葉茂。
責任編輯/楊巍 美術編輯/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