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秋天,蘇州就美成了姑蘇。一到秋天,就想起來要貼秋膘。在蘇州,貼秋膘,也有講究的。
(編輯:張樂妤)
《山家清供》是一本富有文學韻味和醫(yī)學養(yǎng)生知識的飲食筆記。全書分上下兩卷,共 104 則食譜。所謂“山家清供”,是指山野人家待客時所用的清淡田蔬。作者林洪以此作為書名,明確地表達了他對清淡蔬菜由衷的推崇,體現(xiàn)了其追求“清”“雅”的生活美學思想。
【文章節(jié)選】
青精飯,首以此,重谷也。按《本草》:“南燭木,今名黑飯草,又名旱蓮草?!奔辞嗑病2芍θ~,搗汁,浸上白好粳米,不拘多少,候一二時,蒸飯。曝干,堅而碧色,收貯。如用時,先用滾水量以米數(shù),煮一滾即成飯矣。用水不可多,亦不可少。久服延年益顏。仙方又有“青精石飯”,世未知“石”為何也。按《本草》:“用青石脂三斤、青粱米一斗,水浸三日,搗為丸,如李大,白湯送服一二丸,可不饑?!笔侵笆币病6ń杂袚?jù)。第以山居供客,則當用前法;如欲效子房辟谷,當用后法。
每讀杜詩,既曰:“豈無青精飯,令我顏色好?!庇衷唬骸袄詈罱痖|彥,脫身事幽討?!碑敃r才名如杜、李,可謂切于愛君憂國矣。天乃不使之壯年以行其志,而使之俱有青精、瑤草之思,惜哉!
《美食家》巧妙地將一個純樸、耿直的革命干部高小庭和一個一輩子沉湎于吃喝的資本家朱自冶四十余年的生活浮沉扭結(jié)在一起,以富于變化的敘述手法,將各色人物歷時四十年的生活匯合在“吃”這一主題之上。主人公朱自冶好吃的不變性恰恰揭示了歷史的多變性,他的沉浮,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和人們價值觀念的變化,具有豐富的歷史內(nèi)容和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
【文章節(jié)選】
人們來到東首,突然眼花繚亂,都被那擺好的席面驚呆了。潔白的抽紗臺布上,放著一整套玲瓏瓷的餐具,那玲瓏瓷玲瓏剔透,藍邊淡青中暗藏著半透明的花紋,好像是鏤空的,又像會漏水,放射著晶瑩的光輝。桌子上沒有花,十二只冷盆就是十二朵鮮花,紅黃藍白,五彩繽紛。鳳尾蝦、南腿片、毛豆青椒、白斬雞,這些菜的本身都是有顏色的。熏青魚、五香牛肉、蝦子鲞魚等等顏色不太鮮艷,便用各色蔬果鑲在周圍,有鮮紅的山楂,有碧綠的青梅。那蝦子鲞魚照理是不上酒席的,可是這種名貴的蘇州特產(chǎn)已經(jīng)多年不見,擺出來是很稀罕的。那孔碧霞也獨具匠心,在蝦子鲞魚的周圍配上了雪白的嫩藕片,一方面為了好看,一方面也因為蝦子鲞魚太咸,吃了藕片可以沖淡些。
《姑蘇味》是美食家華永根繼《食鮮錄》《蘇州吃》之后的又一部美食散文集。該書分為“四時食制”“梅粥晶飯”“石衣膳夫”“五味調(diào)香”“誰能烹魚”“食論食語”6個部分,以自然樸實的文字,從蘇幫菜、蘇州小吃、蘇州餐飲從業(yè)者等多個角度反映蘇州人的生活狀況,對蘇式生活、江南風貌進行了記錄和解析。華永根將自己多年來在蘇州“飲食江湖”中的所見所聞融入文字中,他的筆下是蘇幫美食,是講究的蘇州人,更是精致美好的蘇式生活。
【作者心聲】
我個人一直有蘇州情結(jié),因為我是個蘇州人,要為蘇州做點貢獻,蘇州菜、蘇幫菜的傳播,我一直在做。說到蘇幫菜,蘇州人是有這樣一句話,“蘇州人每天的生活是從一碗面開始的”。蘇式湯面名聲在外,現(xiàn)在有不少上海人、北京人、南京人、浙江人,都會到蘇州來,就是為了吃碗面。現(xiàn)在蘇州已發(fā)展到了中午也會吃碗面,晚上也要吃碗面,好景一片。
《太湖船菜初探》從描述太湖流域漁民先祖的出現(xiàn)、漁獵耕作生產(chǎn)的分工、漁具船只的演變開始,到對漁民的生活飲食習慣等諸多方面入手,是對整個太湖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天然氣候、地產(chǎn)食材、水域風物等進行了全面的闡述。這是一本介紹太湖漁家飲食文化的專著,書中闡述了太湖船菜(餐飲)形成、發(fā)展的歷史脈絡(luò)。閱讀此書,像走進了一座太湖船菜博物館,讓人目不暇接,受益匪淺。
【文章節(jié)選】
蘇州每逢春秋佳日,多佛事香吳王會,游客紛至沓來,有本地居民亦有外地游人,文人墨客也青睞泛舟歡宴之舉,這都推動了船菜、船點的盛行。農(nóng)歷八月十五前后,是人們一年一度游西郊上方山的日子,這里有著名景點石湖行春橋的串月盛景,人們慕名而至,不顧路遠。此時大小燈船、快船、航船都穿梭行駛于河道中,五光十色,交杯酒令、曲詞小調(diào)、歌女們勸酒送吃之聲不絕于耳,這是船菜最興旺的時期,有詞云:“蘇州好,載酒卷艄船。幾上博山香篆細,筵前冰碗五侯鮮,穩(wěn)坐到山前?!睆闹锌上胍姰敃r船宴的盛況與情趣。船菜、船點大多由船娘制作,一般船后部都有燒煮灶具,大的游船另備一只專用燒菜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