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心理劇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種有效途徑,它以戲劇表演為載體,融合了心理學知識和教育技巧,通過劇本創(chuàng)作、角色扮演和觀摩等環(huán)節(jié),展現學生在生活、學習、親子關系,以及人際交往中的心理困惑、煩惱、沖突、挑戰(zhàn),幫助學生釋放情感,探索和解決心理問題,達到心理成長和解決問題的目的。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中指出,校園心理劇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重要途徑,是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校園生活緊密結合的有益載體,有利于展現當代中小學生豐富的校園生活和獨特的心靈世界。新《綱要》因此明確把校園心理劇作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一種形式。
本文針對校園心理劇在小學中的開展價值、實施策略進行分析,希望能夠更好地推動校園心理劇在小學中的不斷發(fā)展。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注意力尚未發(fā)展至較高的水平,校園心理劇這種直觀的教育形式,更容易被其所接受。
大部分小學生對情緒的感知能力較弱,但感知較弱不代表情緒困擾不存在。校園心理劇通過情節(jié)的發(fā)展,將他們未能表達出來的情緒和困擾外化,學生們覺得自己的內心“被看見”了,這本身就是一種情感上的慰藉。
同時,校園心理劇也提供了一個安全、寬松的環(huán)境,使他們能夠在比較自然的狀態(tài)當中去表演、觀看、體悟,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自覺性,促進自我成長。
面對問題或沖突,多數小學生都無法做到情緒上的自主調節(jié),而一個心理健康的個體需要具備自主調節(jié)情緒的能力。
校園心理劇會針對學生真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來編排劇本,并著力表現如何解決問題和沖突,學生無論是參與導演、編劇、表演,還是做觀眾,都可以學到一些積極應對和處理沖突的方式。
如果當下有問題發(fā)生,那就可以運用起來,做出決定或采取新的行動。如果當下沒有問題,這些方法能為學生提供一個解決問題的范本,有助于預防和解決心理問題。
德育教育對于人生之路剛剛起步的小學生來說尤為重要。校園心理劇除了融合心理學原理和技巧之外,還蘊含著很多德育理念。
通過語言的引導將德育理念融入校園心理劇,能使學生在表演和觀看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逐漸提高道德水平和綜合素質,引領他們構建積極的思想道德觀念。
校園心理劇中常見的表演技術有對白技術、旁白技術、獨白技術、留白技術、角色互換技術、替身技術、鏡像技術、空椅子技術、未來投射技術等等。
多種表演技術的結合,能夠喚醒演員和觀眾的真實情緒體驗,促進演員和觀眾的認知領悟、情緒表達和行為改變。
例如,為了讓觀眾體會到角色內在的感受和想法,教師可以讓表演者在一些適合獨白的場景中用口頭描述的方式直接、準確地表達內在情感的流動,這樣一來,能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更清楚表演者的內心所想,拉近觀眾與角色的距離,產生共鳴、同理心,進而有意識地探索更深層次的情緒情感、意識觀念、矛盾沖突等。
再比如,教師可以讓處于沖突中的兩個人物進行角色互換,角色互換就是將個體從自己的角色中抽離出來,進入另一個角色的視角,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學會理解他人,從而更加寬容地看待人和事物。
在中小學,校園心理劇基本不涉及心理障礙的治療與心理危機的干預,重在關注心理發(fā)展性問題的化解與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
劇本類型可以是以學生的真實案例為基礎進行改編的演繹,如某學生內心有一些自卑,心理教師如何幫助該學生重拾自信;可以是聚焦于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話題,比如校園霸凌,生動地呈現出霸凌者與被霸凌者的心理狀態(tài),并最終在心理教師的介入下解決了各自的問題;也可以是針對目前學生群體中出現的問題來進行指導,如考前焦慮、厭學等問題要如何克服等。
校園心理劇的劇本也可以脫離現實,設置一個與現實無關的虛擬情境。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表演《神奇商店》這一校園心理劇劇本,在表演過程中教師要先進行情景鋪墊,這是一種類似于商店買賣的模式,由教師充當店主,售賣理想、幸福、信念、成功這一類“商品”,然后讓學生扮演顧客進行購買。
買賣過程中,學生要用同等價值的東西進行交換,教師可以通過學生拿來交換的東西來了解學生的內心所想及追求,因為每個學生的想法和追求不同,做出的抉擇就不同,教師能夠以此來了解不同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并對其人生觀、價值觀念進行正確引導。
校園心理劇通常是現場演出而非錄制,現場的舞臺指示能起到幫助演員和觀眾入戲、激發(fā)觀看欲、幫助觀眾加強對于劇情理解的作用。
舞臺的布景要與主題相契合,拿《神奇商店》舉例,劇本本身帶有夢幻色彩,那么布景設計可以用到一些浪漫的、甜美的元素,顏色采用吸人眼球的飽和色。
不同場次的更換及人物上下場時,燈光要有明暗變化,每一次燈光的暗淡和亮起,都是一次新的體驗;隨著劇情的發(fā)展,人物的情緒在不斷變化,從情緒的萌生期、發(fā)展期、宣泄期,再到懂得如何正確處理情緒,在每一個階段都配以適合的背景音樂,激發(fā)觀眾產生共鳴;當有矛盾沖突發(fā)生時,燈光和音響效果會支撐演員的表演,增強戲劇張力,更加引人入勝,這樣的舞臺也顯得更有趣味性,小學生們會特別喜愛。
所以如果條件允許,教師要盡可能重視現場的布景、燈光、音響等效果。
綜上所述,校園心理劇的開展對于小學生來說具有重要作用,小學階段是人成長發(fā)育的初期,也是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關鍵時期,小學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在為青少年及成年心理健康奠定基礎,校園心理劇正是基于這一目標來對小學生展開教育。它更突破了心理教育和心理輔導的“形式瓶頸”,突出了學生自主性的教育,充分體現了尊重原則,有利于學生的心靈成長。
備注:本文系 江蘇省邳州市建設路小學課題,課題名稱《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小學校園心理劇實踐與研究》編號:XTYSSWKT 06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