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性儉厲,勤于事。作荊州時(shí),敕②船官悉錄③鋸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其意。后正會④,值積雪始晴,聽事⑤前除⑥雪后猶濕,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無所妨。
官用竹,皆令錄厚頭,積之如山。后桓宣武⑦伐蜀,裝船,悉以作釘。
(摘自《世說新語》)
注釋" ①陶公:陶侃的敬稱。陶侃,東晉人,官至荊、江兩州刺史。②敕:命令。③錄:收集。④正會:農(nóng)歷正月初一集會。⑤聽事:處理政事的廳堂。⑥除:臺階。⑦桓宣武:即桓溫。
譯文" 陶侃性情儉省而嚴(yán)厲,對政事十分勤勉。他任荊州刺史時(shí),命令建造船只的工匠把鋸木頭時(shí)產(chǎn)生的木屑全部收集起來,不論多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后來正月初一集會,恰好久雪初晴,大堂前的臺階雪后還是很濕。這時(shí)陶侃就讓人用木屑覆蓋在上面,人們出入一點(diǎn)兒都不受妨礙。
官府用的毛竹,陶侃總是命令下人把截下的根部收集起來,最后根部堆積得像山一樣。后來桓溫伐蜀,組裝戰(zhàn)船的時(shí)候都用這些竹頭作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