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總是會有很奇妙的緣分,有的人,明明和我們身處不同的時代,卻又覺得仿佛就在身邊,在你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他的影子。魯迅先生之于我,就是這樣的存在。
初讀魯迅先生的文章是在小學,那時我與他都還是孩子,我是五年級的小學生,正在懵懂中感受著世界,愛玩,愛笑,覺得一切都是那么的有趣。而彼時的他,是渴望和同為小孩子的閏土一起雪地捕鳥、瓜田刺猹卻只能望向頭頂那“四方的天空”的迅哥兒。
后來,我在長大,魯迅先生仿佛也在長大。
當我成為一名初中生時,我開始感受到學習的壓力,也開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在青春期的漩渦中體會傷感、煩躁。而與此同時,魯迅先生也從百草園的一片樂土來到了三味書屋,讀到了“可恨又可愛”的阿長給他買的有方眼方口插圖的《山海經》,看了社戲,也終于見到了曾經極度渴望見到的“少年”閏土。我讀著他的文章長大,他也在我的課本中成長。我們總是在相似的年齡段經歷著些相似的事兒,分享著對事物的看法。
如果說隔著屏幕的朋友叫網友,那我想我和魯迅先生也算是隔著書頁的好友,便叫“書友”好了。盡管相隔了近百年的歲月,我卻莫名地對他有著難以言說的親切感,仿佛他是我隔空的好友,盡管不說一句話,卻有一種奇妙的默契。
來到高中,我讀了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文辭之犀利,思維之敏捷,觀點之一針見血,無不令人嘆服。我深深覺得,要論“陰陽怪氣”,魯迅先生大抵稱得上鼻祖了,他若是稱第二,敢稱第一的人怕是要被罵沒皮沒臉了?!赌脕碇髁x》中,我最喜歡的當屬這一句——“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單看這一句,我曾無比肯定這算是魯迅先生的贊同與認可,然而魯迅到底是魯迅,看了后面的“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fā)了瘋”“要不然,則當佳節(jié)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我才發(fā)現此句“陰陽”之高妙,批判之毒辣。此后再看這句子,便覺得諷刺之意溢出書面,怕是要直上云霄了。
這些文章讓我對我的這位書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知道,魯迅先生的作品很多,我所看到的不過是冰山一角,所以,我暗暗告訴自己,以后的日子里要多看一些他的書籍,更深入地了解一下我這個朋友,相信等待我的必然是更多的驚喜。
我深深地覺得,魯迅先生仿佛是天邊最閃亮的那顆星,他深邃的思想、深刻的見解,怕是歷經萬千年也不會褪色,他對于我而言亦師亦友,給予我陪伴,指引我前行,仿佛就在我身邊,卻又實實在在相差上億光年,需要我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挖掘,不斷地探索,才能靠近一點點。
魯迅先生,您好,很高興認識您。
作者簡介:
王思涵,2008年出生,女,漢族,河南焦作人。作者單位:焦作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