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針對當前思政課開展所面臨的思政教師話語影響力弱、學生思維碎片化、教學針對性較低等挑戰(zhàn),思政教師應充分運用數字技術,進一步提升思政課的教學質量,打造高效的思政課堂。對此,筆者分享如下幾點思考,以期全面提升學生的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
轉變教師角色定位
要強化教師的話語影響力,首先需要深入思考并推動教師角色定位的轉變。思政教師的角色定位只有精準契合新時代中學生的實際需求,才能為實現(xiàn)思政課立德樹人的重任奠定堅實的基礎,讓思政教學內容深入人心。筆者認為,思政教師應當在運用數字技術的過程中,成為課程的規(guī)劃者、學生的引導者和服務者、知識的學習者和探索者。為此,筆者積極學習教育數字化的相關理念與技能,密切關注網絡流行語及中學生的熱門議題,以此為契機,增進學生對教師的親近感與認同感,進而通過巧妙的引導,帶領學生深入探索思政課的核心內容,這樣的做法有利于營造融洽的課堂氛圍,也便于后續(xù)課程的順利開展。
整合碎片化信息
不少學生存在思維碎片化的問題,難以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的總結和歸納。對此,筆者積極探索運用多種數字技術平臺,精心挑選各類數字資源,旨在通過提供恰當的支持與輔助,提升學生的思維連貫性。在講授《人民代表大會: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一課時,筆者播放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視頻,并讓學生從中尋找關鍵詞,以彈幕的形式實時發(fā)送到屏幕上。隨后指導學生利用數字技術,將這些碎片化的信息進行有序整合,提煉出關鍵信息點,并以此作為線索,共同梳理總結出我國實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的路徑,提升了課堂的互動性和趣味性,也使得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入。
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
在互聯(lián)網時代,網絡信息鋪天蓋地,尚未樹立穩(wěn)定價值觀的中學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誤導。因此,在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運用數字技術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以《做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一課為例,筆者采用了先行組織策略、發(fā)散思維策略以及合作學習策略,通過播放視頻“述說中國入世20年”,引導學生思考中國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原因及其深遠意義。學生可以通過視頻中“人均GDP增長”“營商環(huán)境改善”等鮮活的實例,從國際環(huán)境、經濟發(fā)展以及個人生活影響等多個角度,感受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廣泛而深遠的積極影響。
提升思政教育教學的針對性
合理運用數字技術與平臺能夠提升思政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可以借助數字技術精確分析學情,實現(xiàn)以學定教。例如,在講授《正確認識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一課前,筆者通過電子問卷進行了學情調查,細致掌握了學生對該主題已有的認知水平,從而在教學設計中針對性地設置了有效的問題鏈,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學有所獲。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筆者借助數字化教學工具及平臺,生成針對性較高的教學活動。在《有約必守 違約有責》這堂課上,筆者利用了Classin技術平臺的選擇問卷功能,即時生成并展示了學生答題情況的柱狀統(tǒng)計圖,使得學生的答題分布情況一目了然,從而迅速把握了學生的學習狀況,為及時調整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提供了有力支持。
立足新時代、新征程,思政課建設正面臨著新形勢與新任務,要求教育者必須展現(xiàn)出新作為。筆者將持續(xù)深入探索,為打造高效思政課堂積極貢獻自己的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