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的一代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如今山河無恙,國富民安,目光所及皆為華夏?!边@樣一段簡單的文案總能成為熱評,抑或被頻頻轉(zhuǎn)發(fā)。百年前,她以微弱星火起勢,積攢成磅礴炬火,給孱弱的中國照亮一條新的廣闊的、平坦的前路;百年后,她的故事還在口耳相傳,文化精神源遠流長、賡續(xù)彌新。街道里,古巷旁,亭臺上,江海間,看到錘子鐮刀,看到紅旗飄展,總能憶起那跨越百年的革命歷史征程,總有一團火焰點燃心尖,越燒越亮、越燒越旺,總有那樣一抹紅,在藍天白云下與風輕揚。
小時候,我從長輩和老師那知道了她的故事。那時的我對廣袤中華大地上橫跨五千年的歷史文明沒有太多的理解和感受,她的百年光陰于我只是紙上的字句筆墨。但我隱隱地知道,那一筆是濃墨重彩的,那一筆是紅色的。脖頸上的紅領巾是紅色的,每周定時升起的國旗也是紅色的,老師說紅色是助人為樂的雷鋒,是甘于奉獻的焦裕祿……雷鋒、焦裕祿這樣的榜樣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為她的紅色寫下了最好的注解。
后來,我走進博物館和電影院,知道了更多關于她的故事。尚在讀小學的我被老師選中去縣博物館培訓,成為講述紅色革命故事的小小講解員。在博物館培訓的那段時間,我穿梭在廳堂的展板間,俯身在苦于背誦的講稿里。這樣一方小小的天地,曾經(jīng)也是紅色革命的舊址。那時候的我還太小,對于很多事物的感受還沒有這么深刻,我只是單純地背啊,講啊,用稚嫩的聲音,把她的故事講述好、傳頌好,講給更多的人聽,講得鏗鏘有力、豪氣凌云。長大后,我?guī)е芏嗤獾氐呐笥讶タh博物館,時隔多年,這里的裝潢布局都變了樣。此時的我和小學時候的心境大不相同,我有了更多的學識和經(jīng)歷,知道了那些真實發(fā)生在這間舊址上的歷史故事。我為自己生長在這樣的革命熱土而自豪不已,也為她那久經(jīng)磨難、坎坷多舛但又波瀾壯闊的故事而心生敬畏。
紅旗在博物館的上方飄揚,很多年前是這樣,我相信此后的很多年也仍舊會是這樣,紅旗是用革命先輩的鮮血染紅的,如今高高飄展,他們也定會看到的。
學生時代,學校組織我們看了不少關于革命歲月的電影。那段光輝過往在光和影之間被我們銘記。電影院里人聲嘈雜,老師讓我們不要竊竊私語,電影里的故事步入尾聲,整個空間還是黑乎乎的一片,只有銀幕發(fā)出的光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我看到改革開放后國內(nèi)經(jīng)濟高速騰飛、邁入新世紀的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有了更大的話語權……人民當家作主,中國靠著自己站了起來,萬物欣欣向榮,我們自信高歌。人海里,她像母親看著長大的孩子,欣慰地笑。
我曾在詩詞歌賦里了解她。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萬里長征始于足下,翻雪山、過草地、渡大江,銘刻頑強拼搏、奮斗不息的長征精神;是“紅旗越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打土豪、分田地,開辟閩西革命根據(jù)地,以銳不可當?shù)男腔鹆窃畡輹鴮憽胺痔锓值卣婷Α钡臒狒[景象;是“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革命風雨呼嘯前行,橫渡長江天險,直搗黃龍,開創(chuàng)新天地的慷慨激昂。
工作后,我和她有了更多的接觸。還記得臨畢業(yè)前,我在學校食堂門口看到紅色橫幅上寫著的那句話,“到基層,到邊疆,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yè)”。我背起行囊回到家鄉(xiāng),去了生機蓬勃的鄉(xiāng)間綠野。田間地頭不再如往昔積貧積弱,借著鄉(xiāng)村振興的東風,鄉(xiāng)鎮(zhèn)農(nóng)村也在朝著高質(zhì)量、新業(yè)態(tài)發(fā)展,勢如破竹。我才發(fā)現(xiàn),老家有著許多紅色歷史的足跡,只是以前的我年紀尚小,未曾發(fā)現(xiàn)。我去了村里新建的紀念館,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重溫了發(fā)生在這片土地上的紅色故事。如今,汀江水悠悠,紅軍古渡也煥發(fā)出了新的生機。
魯迅先生曾言:“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只要我們愿意努力積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火焰高照,不僅照亮了廣闊前路,還照亮了每一個中國人。
走出紀念館的時候,我又看到了遠處那高高飄揚的紅旗。在烈烈陽光下,它熾盛又鮮艷,像黨,像祖國,像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