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粟田梅,1964年8月生,湖南通道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侗錦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黨的十九大代表。曾任通道侗族自治縣牙屯堡鎮(zhèn)楓香村、文坡村黨支部書記。粟田梅攜侗錦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博覽會,引發(fā)世界對侗族織錦的關注。被評為中國優(yōu)秀織錦工藝傳承人、中國織錦工藝大師、湖南省勞動模范。
“唧唧復唧唧”,在湘桂黔交界的通道侗寨,時常會聽到侗家織女們飛紗走線奏響的千古樂音。這美妙的機杼聲再次響起,與一位侗女的努力頗有關系。她就是粟田梅。她織出的侗錦如霞似畫,美不勝收,連天上的織女見了都會“點贊”?!八恰椗路病?!”人們這樣感嘆。
一舉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
侗寨的天,藍得像翡翠。粟田梅時常穿著一件純凈的藍布衫。
12歲開始隨母研習侗錦,15歲已能獨立完成整經、穿扣等系列編織技藝,16歲掌握復雜的“八十八紗”紡織技術,粟田梅是遠近聞名的“巧織娘”。
侗寨風物、風情民俗,經粟田梅的巧手編織,就會變得栩栩如生。有人說,粟田梅織的侗錦上,侗家的蘆笙似乎吹起來了,侗家的鼓樓更神圣了,侗家的風雨橋也更靈秀了。
一件作品,更讓粟田梅名聲大振。
這件名叫《中國夢·侗錦情》的作品,長82.17米,寬0.47米,歷時5個月編織而成,2014年12月在紀念通道轉兵80周年主題晚會上亮相,一舉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侗錦作品。
在古老的斜架式織機前,粟田梅一坐就是一整天。紡織時,腰上、腿上要綁著各色絲線和帶子。侗錦的織造工藝復雜,一般要經過整經、穿扣、穿縱、埋色、補色、勾挑、緯紗等10多道工序,最難的環(huán)節(jié)是數紗。這細如發(fā)絲的紗必須一根根數好、排好,一般的圖案都是1000多根紗,要是把哪根紗數錯了,那個圖案就會全錯。粟田梅的雙手在各色線絲中熟練靈巧地舞動,織出栩栩如生的圖案。
侗錦古稱“綸織”,系侗族女性世代相傳的純手工織物,至今有逾2000年歷史,是中國著名織錦之一。2008年,通道侗錦織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由于工藝復雜,全靠人工編織。年輕人多外出打工,不愿潛心學習織藝,侗錦面臨傳承困難的問題?!岸卞\是侗族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我十分擔憂這門技藝就此失傳?!彼谔锩氛f。
粟田梅在牙屯堡鎮(zhèn)創(chuàng)辦了雄關侗錦坊,組織侗錦能手和愛好者統(tǒng)一作業(yè)、切磋技藝。她還辦起侗錦織造講習所,對參加侗錦開發(fā)的婦女進行培訓。有時,村民遇到技術難題,粟田梅會走一兩個小時山路趕到對方家里,手把手地進行指導。她舉辦的培訓班培訓了1300多位村民,許多人學會了織侗錦。參與織錦工作的婦女平均年收入增加5000多元,最高的一年收入超過3萬元。
粟田梅為弘揚侗錦織藝而奔波,幾度上北京、赴上海、到韓國首爾等地參加國際性大展,向世界展現侗錦的魅力。2012年、2013年,她先后兩次遠赴臺灣,參加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研討會,她與臺灣學者合作的《侗錦文化傳承的式微與反思》一文,引發(fā)世界對侗族織錦的關注。
“織女”原來是“鄉(xiāng)賢”
從古至今,人們沒有聽說過女鄉(xiāng)賢??伤谔锩愤@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不僅辦了侗錦織造講習所帶領侗胞織錦致富,而且還非常熱衷公益事業(yè),積極倡導新風尚,在當地口碑很好,可以說是當地女鄉(xiāng)賢。
粟田梅在牙屯堡鎮(zhèn)開了個店鋪。色彩亮麗的侗錦,掛滿了小店。她穿著藍色的侗布衣裳,身上還挎著一個吊著許多絲帶的小包,一看就是典型的侗族婦女。她手藝好,徒弟滿侗寨。鄉(xiāng)鄰在織錦上有什么問題,她有問必答,一點不藏私,還經常上門傳授技藝。許多人織錦富了家。侗族同胞夸贊她無私地傳授技藝,是當之無愧的鄉(xiāng)賢。
“日子半忙半閑,生活半豐半儉,喝酒半醉半醒,心境半佛半仙?!边@是侗寨不緊不忙的生活寫照。侗錦為媒,引來無數游客。一腳踏進侗寨,猶如到了世外桃源,人們無不被秀麗的風光、獨具特色的文化和五彩斑斕的侗錦所吸引,也為“織女下凡”的女鄉(xiāng)賢而喝彩。
把侗錦織藝這種侗族文化傳揚開來,只是粟田梅“賢”的其中一面。她的“賢”還表現在興辦公益事業(yè)中,表現在興教化、尚文明的行為舉止里。
當地人最欽佩的是粟田梅的無私。她住在鎮(zhèn)上,離楓香村還有相當一段距離。村里修路也好,建休閑廣場也好,她從來都是把這些事當作自己的事認真做好。許多時候,要耽擱自己的生意,她也毫不在意,將很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了村里的事上。
當鄉(xiāng)賢不易,當女鄉(xiāng)賢就更難。粟田梅的丈夫是做生意的,兒女在外工作,家里全靠她一人打理。剛開始打鑼召集大家出公益工,別人將她當“耍猴的”之時,她也彷徨過;在拆遷牛圈、豬圈建廣場,有人反對咒罵她之時,她也傷心流淚過??墒?,粟田梅用她的肩膀毅然挑起了建美麗鄉(xiāng)村、樹文明新風的重擔。當出公益工的人名寫滿了寨樓的壁板,捐贈公益石碑一排排豎起,寨子里沒了打牌聲只聞織機聲時,她知足了,她笑了。
通道侗寨于外界而言是神秘的。這里是湖南民族文化、風俗風情保存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鼓樓、吊腳樓、風雨橋是歷史的見證,燦若云霞的侗錦亦是歷史的見證。飛禽走獸、樹木花草入畫來,粟田梅織出了侗寨新風貌,更把美好圖景織進了侗胞的心田。
(本文選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湖南奮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