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問題,已經(jīng)不由分說地成為當下中國學界最為關注的熱點話題。僅從教育領域而言,探討的角度也非常廣泛。邱正倫教授、邱雨涵博士新近所著的《視覺中華——中華視覺符號的意義譜系與教育闡釋》(以下簡稱《視覺中華》)一書,內(nèi)容涉及神話傳說、天文地理、生產(chǎn)生活、民風民俗、人物形象、人文藝術、國家民族等方面的視覺符號,本書緊緊圍繞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傳播問題,展開深入的分析研究和系統(tǒng)闡釋。
可以這樣說,自人類生命開始誕生,視覺符號便伴隨左右。當我們仰望星空的時候,看見宇宙萬物饋贈的各種符號變幻,我們會浮想聯(lián)翩、莫名感動。甚至可以這樣說,這就是生命中最大的快樂和尊嚴。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后現(xiàn)代語境的出現(xiàn),視覺符號開始演變?yōu)槲淖謺鴮憽⑸裨拏髡f、藝術創(chuàng)作等等。但歸根結底,它的宗旨沒有發(fā)生變化,那就是記憶和打動。它記錄我們的生活狀態(tài)、所思所想;它打動我們的每一根神經(jīng)末梢,每一個感情細胞。史前巖畫可以是視覺符號,傳統(tǒng)書法可以是視覺符號,當代繪畫可以是視覺符號,雕塑造型可以是視覺符號,民風民俗展示也可以是視覺符號。同樣地,民族文化記憶、天文地理標識、個人影像圖志也可以納入這一范疇。當然,大自然中的樹影和天空中的晚霞也不例外。它們無不對應著我們體內(nèi)最敏感、最深沉的那一部分。
但假設我們非要探尋發(fā)生這一切的根源,只能說,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除去實用性功能,最根本的原因,應該是人類逐漸萌發(fā)了核心的精神性需求,那就是“審美”。如果說,視覺符號可以承載人類的歷史的話,毫無疑問,“審美”就是生命之光,是“活著”的“動感”,是“良善”的源泉,是“自由”的象征。
是的,我反復說到“動感和尊嚴”。這其實非常簡單,因為它才是我們生命的主體,生命中“鮮活”的明證。鮮活,鮮活,一定要新鮮而活潑地活著。但在當下,另一個普遍現(xiàn)象是,人們正逐漸喪失對“美”的認知和判斷,狡黠、無恥、無畏、無感正逐漸占據(jù)上風。沒有歷史感,沒有價值判斷,反而成了最值得炫耀的“高光時刻”。我不能說,這是一種罪過,但它絕對是一種錯覺。那么,基于此,審美教育提上議事日程,確實迫在眉睫。
近幾年,在西南大學,邱正倫教授帶領著團隊,不斷從事著這一項“補救性”工作。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就是這部大作——《視覺中華》。他們從人類精神記憶、民族歷史文化淵源、共同體意識、教育傳承、藝術的發(fā)生發(fā)展、藝術的特征類型等角度闡釋視覺符號的意義,喚醒和增強著每個個體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必須承認,在當下這種特殊語境下,這種傾心和守望顯得尤其珍貴。
在本書自序中,邱教授深情地寫到:“只要一說到‘中華民族’的文明,我們自然而然就會說到上下五千年。從孩提時代一直到現(xiàn)在,我們幾乎沒有聽到有人說究竟是五千好多年,或者說四千九百多少年,五千零多少年,為什么總是不由自主說五千年。我在想,它已經(jīng)不是一個純粹數(shù)字上的時間概念,而是中華民族的集體無意識顯現(xiàn),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無意識記憶和表達方式,也就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p>
我要表達的是,這種真情流露,絕不是簡單的內(nèi)在感受和情感呼應,而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思想積淀。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對視覺符號的最恰當?shù)淖⑨尅?/p>
“這河道的文字與石碑上的火焰/ 在一直照亮我們以及周圍的事物/一想到這盞曾經(jīng)鼓勵過我們的燈/ 我們又會一個勁地沖鋒/ 在最需要的時候奉獻自己的心血……”
邱正倫教授的詩句無疑是對視覺符號提出的所有問題的最好回答。
在審美教育的方法論上,本書更是從傳承直觀性、內(nèi)涵豐富性、觀念塑造性等方面進行了系統(tǒng)深入的探究和闡釋。不做過分理論性的學術研究;不做過分龐雜性的信息堆砌;不對大量視覺符號進行過分細節(jié)性的解讀,是本書最大也是最值得關注的亮點。它通俗易懂,惠及大眾,但絕不是一般性的介紹性讀物。換一種說法,這部《視覺中華》,乃是上述幾種情況下的綜合與融通,既有相應的理論思考,也有必要的知識介紹,還有必需的鑒賞詮釋。
從視覺符號到審美教育,它是人類發(fā)展的必然過程,同時,也是藝術發(fā)展的必然過程。如果二者能夠從縱向產(chǎn)生遞進關系,從橫向產(chǎn)生相互作用關系,逐漸趨于和諧、大同,那么,我們就說,這就是典型的人文、藝術、教育共同體意識。
另外,我要說的是,邱正倫教授團隊找到了視覺符號所指的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同時也找到了審美教育的方法能指,它們就是:在聲部混雜的時代之中,我們需要找到我們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歷史積淀,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審美表達。
雖然不易,但需努力。
編輯+ 夏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