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托是“烘云托月”。畫畫兒的人通常是在紙上畫個圓圈兒,當(dāng)作月亮。他也可以不用線條畫月亮的輪廓,他畫一片云,在云里留一個圓形當(dāng)作月亮。他沒有直接去畫月亮,而是用云把月亮襯托出來。作文寫景也可以這么辦。在畫家口中,“烘托”和“白描”是兩種不同的方法,但在寫文章的人嘴里,烘托仍然屬于描寫,他們把“描”的意義引申、擴(kuò)大了。
作文要怎樣“烘托”呢?通常是不直接去寫我們要寫的事物,而是去寫那事物引起的反應(yīng)。前面寫鐘,忽然離開了鐘,說是有人看了鐘以后神色緊張,有人看了鐘以后從容不迫,那幾句就離“烘托”不遠(yuǎn)了。倘若沒有鐘,人們就不會有如此的動作表情;今竟如此,讀者就會對鐘之存在有深刻的印象。
有一次,一位畫家為人畫像,我們圍在旁邊看。被畫的人和畫家相向而坐,我們則站在畫家背后,被畫的人是看不見畫的。十分鐘左右,一張鉛筆速寫人像完成了,這時被畫的人可以看見畫了,可是他并不馬上看畫。他對我們說:“我知道他畫得很好。剛才他作畫的時候,我從你們的眼睛和神情中就知道他畫得很精彩?!?/p>
“看臉色”的經(jīng)驗(yàn)人人都有,有時候,我們一步跨進(jìn)辦公室,看見大家的神色,就知道剛剛發(fā)生過一件可笑的事,或是令人憂慮的事。成語有“面面相覷”“相顧失色”之說,我們用熟了,用慣了,習(xí)焉不察,忘了初創(chuàng)者的匠心。電影常在恐怖的事件發(fā)生時去特寫許多人的臉,惡人把好人吊死,導(dǎo)演“不忍”把好人絕命的樣子照出來,就去照在場目睹的人,照他們的臉,照岀憤怒、恐懼、哀痛或是痙攣抽搐。
可見,烘托之法常用在不便直接描寫或不易直接描寫的地方。
夏季常有大雨,將雨之時,云暗天低,空氣中有一種看不見的壓力,想直接描寫這種壓力頗不容易。詩人說:“萬木無聲待雨來”,他拈出“萬木無聲”四個字使我們感覺到壓力之存在,儼然是三軍肅靜無嘩,等候?qū)洺鰣龅漠嬅?。音樂的美也不容易直接描寫出來,所以白居易描寫秋夜江上的琵琶演奏,演奏完畢時的景象是“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附近有很多船,船上都沒有聲音,那些人自然不是睡著了,而是被音樂陶醉了。音樂的美有時很莊重,使人也“萬木無聲”起來。江心秋月是美的、靜的,好像音樂凝固在江里,好像沒有那么美的音樂就沒有這么美的江月。曹子建寫洛神,形容她“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她的身材恰恰好;又形容她不必搽粉,倘若搽粉就太白了,也不必搽胭脂,搽胭脂就太紅了,她的膚色也恰恰好。這幾句描寫太像是烘云托月了,他圍著美人四周寫“非美人”,留下空白,而空白就是美人。
(節(jié)選自《作文七巧》,題目為編者加,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