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讀右寫
靜物,一般指相對靜止不動的物體。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靜物描寫,包括水果、花木、擺設、玩具、文具、文物、建筑、繪畫、紀念品等。簡言之,靜物就是構成畫面的最小單元要素。故描寫靜物的寫作訓練,主要是培養(yǎng)大家的觀察能力,寫出別人沒有發(fā)現(xiàn)的東西。
左讀經(jīng)典
1.我有張小小的書桌。它又窄又矮,破舊極了。在外人眼里簡直不成樣子。上邊的漆成片地剝落下來,殘余的漆色變得晦暗發(fā)黑,連我自己都認不準它最初是什么顏色。桌面又滿是劃痕、硬傷,還有熱水杯燙成的一個個套起來的深深淺淺的白圈兒。它一邊只有三個小抽屜,抽屜的把手早不是原套了。一個是從破箱子上移來的銅把手,另兩個是后釘上去的硬木條。
……
桌面上凈是些小癟坑……還滿是劃痕呢,橫豎歪斜……那一條條長長的道道兒,是不是隨意用指甲劃上去的?……痕跡斑駁的桌面,有如一塊風化得相當厲害、漫漶不清的碑石。
……
我終于失去了它。
在地震中,塌落下來的屋頂把它壓垮。我的孩子正好躲在桌下,給它保護住了生命。它才是真正地為我獻出了一切呢!等我從廢墟中把它找出來,只是一堆碎木板、木條和木塊了。我請來一個能干的木匠,想把它復原。木匠師傅瞅著它,抽著煙,最后搖了搖頭。
(節(jié)選自馮驥才《書桌》)
2.探春素喜闊朗,這三間屋子并不曾隔斷。當?shù)胤胖粡埢ɡ娲罄硎蟀?,案上磊著各種名人法帖,并數(shù)十方寶硯,各色筆筒,筆海內(nèi)插的筆如樹林一般。那一邊設著斗大的一個汝窯花囊,插著滿滿的一囊水晶球兒的白菊。西墻上當中掛著一大幅米襄陽《煙雨圖》,左右掛著一副對聯(lián),乃是顏魯公墨跡,其詞云:
煙霞閑骨格,泉石野生涯。
(節(jié)選自《紅樓夢》)
3.畫的是一堆水果:芒果、香蕉、桔子,還有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東西。第一眼望去,這幅畫一點兒也沒有什么怪異的地方……這幅畫的著色非常怪異,叫人感到心神不寧,其感覺是很難確切說清的。濃濁的藍色是不透明的,有如刻工精細的青金石雕盤,但又顫動著閃閃光澤,令人想到生活的神秘悸動;紫色像腐肉似的叫人感到嫌惡,但與此同時又勾起一種熾熱的欲望;紅色鮮艷刺目,有如冬青灌木結的小紅果——讓人聯(lián)想到英國的圣誕節(jié),白雪皚皚,歡樂的氣氛和兒童的笑語喧嘩。但畫家又運用自己的魔筆,使這種光澤柔和下來,讓它呈現(xiàn)出有如乳鴿胸脯一樣的柔嫩,叫人心怡神馳;深黃色有些突兀地轉(zhuǎn)成綠色,給人帶來春天的芳香和濺著泡沫的山泉的明凈。誰能知道,是什么痛苦的幻想才能創(chuàng)造出這些果實的呢?該不是看管金蘋果園的赫斯珀里得斯三姐妹在波利尼西亞果園中培植出來的吧。奇怪的是,這些果實都像活的一樣,仿佛是在混沌初開時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們是被施展了魔法的果子,任何人嘗了就能打開通向不知道哪些靈魂秘密的門扉,就可以走進幻境的神秘宮殿。
(節(jié)選自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賞讀
片段1按照從整體到局部的順序?qū)σ粡垥勒归_描寫,突出了這張書桌的破舊矮小、傷痕累累,讓讀者直觀地了解到書桌的外形特征。通過生動的描繪,我們可以想象這張書桌為什么會變成如今這個樣子。書桌是作者經(jīng)歷的見證者,也是承載作者情感的載體,它不會說話,但上面那些深淺不一的痕跡卻訴說著豐富多彩的故事。這些描寫激發(fā)了讀者的閱讀興趣,為讀者認識作者提供了切入點。
片段2中的靜物描寫反襯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三間屋子并不曾隔斷”說明探春的內(nèi)心非常闊朗。她房間布置得簡約而不簡單,表現(xiàn)出她超越了世俗名利的束縛,追求精神豐富與自我提升的特點,凸顯出其獨立與超脫的人格魅力。
片段3是一段關于畫作的描繪。畫面是靜態(tài)的,內(nèi)容是有限的,但畫家想要表現(xiàn)的意韻卻是非常豐富的。如何挖掘畫面背后的深意,需要觀察者大膽的想象。作者是這樣描繪畫中的色彩的:“濃濁的藍色”“有如刻工精細的青金石雕盤,但又顫動著閃閃光澤,令人想到生活的神秘悸動”“紫色像腐肉似的叫人感到嫌惡,但與此同時又勾起一種熾熱的欲望”“紅色鮮艷刺目,有如冬青灌木結的小紅果”“深黃色有些突兀地轉(zhuǎn)成綠色,給人帶來春天的芳香和濺著泡沫的山泉的明凈”,這些比喻奇特大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借鑒
一、觀察要細致,抓住顯著特征。描寫時,要能抓住靜物的形狀、姿態(tài)、光澤、顏色、質(zhì)地、功能等方面的特征,多角度展開觀察,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感官去描繪此物。如作家于增會這樣描寫秋天的蘆葦:“暮秋的蘆葦蕩是最令人感懷的。一束束頂在枝頭的蘆花,匯成一片銀色的世界,綿延起伏,簇擁著涌向天際。漫天飛舞的花絮,更像紛紛揚揚的雪花,飄到哪里,哪里就蒙上一層薄薄的輕紗。如血的殘陽投下萬道金光,染得葦海紅彤彤的,就像青春之火在燃燒”,這幾句運用豐富的修辭手法,將暮秋蘆葦蕩的美麗景象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讀后令人回味。
二、描寫有順序,凸顯清晰層次。寫靜物和寫游記一樣,要有一定的介紹順序。同學們可以按照從整體到局部、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外到內(nèi)等順序展開寫作,使筆下的靜物立體形象、真實可感。
三、聯(lián)想要豐富,抒發(fā)真情實感。寫作時,不要就物寫物,而要借助合理的聯(lián)想拓展相關內(nèi)容,使人讀后不由得對此物心生喜愛,并讓讀者與其產(chǎn)生情感共鳴。以游覽故宮為例,我們既要寫出其悠久的歷史、宏偉的外觀、宏大的規(guī)模,也要聯(lián)想到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表達對殘暴的封建統(tǒng)治者的痛恨和對古代勞動人民的頌揚。
四、手法要靈活,突出靜物神韻。靜物寫作難就難在要將靜物寫活,這就需要同學們在寫作過程中賦予靜物生命,做到形神兼?zhèn)洹H缜蛇x動詞、形容詞、擬聲詞等詞語進行描述,或借助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加以刻畫,使筆下的靜物栩栩如生。
右寫片段
1.打開盒子,一條威武的中國龍占據(jù)了大部分版面,183張正反面都印有精美圖片和數(shù)字的紙張緊隨其后。這是一本2024年的日歷。
貢嘎山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早晨的第一縷陽光為它7508米的身軀披上華麗的“龍袍”,山峰上方,一片帽狀云像王冠一樣襯托出它“蜀山之王”的氣勢;極妙的仰拍角度,又讓它像上帝一般俯視著眾生。我情不自禁地閉上眼,想象著那宏大的場面,突然感覺人的視線是那么狹窄,怎么可能像大地一樣包容萬物呢?就這樣,這本日歷徹底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讓我每天都帶著欣喜和期盼走到日歷前,伸出手,迫不及待地翻開新的一頁。
這本日歷帶我領略了無數(shù)震撼人心的風光:從澳大利亞到俄羅斯,從大海到天空,從東非大裂谷到青藏高原……它激發(fā)了我對地理知識的極大興趣。
日歷,一個不起眼的物件;翻日歷,一件不起眼的小事。然而,這本日歷卻燃起了我探索世界的熱情,讓我對這片大地肅然起敬。
(選自劉博淵《那本2024年的日歷》)
點評
小作者對這本日歷進行了由外到內(nèi)的描寫,引發(fā)了“我”對地理的興趣,激發(fā)了“我”對探索世界的熱情。
2.我的日記本,沒有盛裝,只有一件已經(jīng)掉色的外衣。上面畫著一個駕駛著風帆遠航的人,這個人臉上露著微笑,好像是在呼喚著小朋友們同它一起到知識的海洋航行一樣。
日記本的封底畫著一排紅彤彤的楓樹,它們在歡笑,在歌唱,好像在贊美豐收的金秋時節(jié)。仔細看看,紙頁都有點卷了。每天,我都會把重要的事情記在上面,不管有什么心事,我都會向它透露。它像一個長者,包容了我所有的負面情緒,又無言地記錄著我所有的興奮快樂。
(選自楊一凡《我的日記本》)
點評
該片段同樣采用了由外到內(nèi)的寫作順序,描繪了日記本的封面和封底,交代了日記本對“我”的影響,表明了“我”對日記本的喜愛。
【以上作文片段的小作者均系上海市民辦位育中學初中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