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顏體突破單一瘦勁一脈,開天辟地,創(chuàng)制了端莊、寬博、雄渾一代書風,終與『二王』形成兩山并立之勢,書藝審美也由此實現(xiàn)豐富、多樣平衡。同時,顏體的偉大還在于其熔鑄了鮮明的時代印記和高尚的人德與人格品性。書若人然,顏體最為典型。顏體以后諸家諸體雖各有千秋,卻不可與顏體相提并論,更不可以弱化甚至矮化。
關鍵詞:顏體 端莊 寬博 雄渾
開天辟地 書若人然
何為書體?
康有為認為,魏晉以前,『體』這個字,表示的是書體,而魏晉以后則轉向表示個人風格,如『二王』『歐體』『褚(遂良)體』等,并非三種字體,僅僅表示三種不同風格的書法而已①。
康有為說得不錯,卻只說對了一半。
實際上,書體的概念包含兩層含義,一個是指漢字的一種體式,比如真書(正書或楷書)、草(書)、隸(書)、篆(書)、行(書),是五種不同的書體。另一個,又指不同書家所書體式的不同藝術風格,如隸書體,有張遷碑之體式,有曹全碑之體式,還有乙瑛碑之體式,它們是不一樣的隸書,代表不同的風格。當把它們加以區(qū)別的時候,每一種風格就是一種體式,這個體式是指風格。只是因為隸書碑刻,包括很多篆書碑刻,未能留下書寫者的名字,后世無法稱其為『張體』『曹體』,或者『乙瑛體』,只能順著碑石(刻)名字而叫??瑫彩峭?。
因此,確切地表述,書體的概念既是體式,也指風格,當對不同書家做出界定和區(qū)別之時,是可以定義為書體的。
康有為的說法或多或少給后世造成了誤導。
回到顏體。
弄清楚概念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對于顏體而言,把顏真卿的書法作品和他的書作價值,僅看作區(qū)別于其他書家的藝術風格,就大大低估其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價值。換言之,顏體就是顏體,絕不僅限于藝術風格,顏體最為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在于它是一個中國書法史上分水嶺和里程碑式的偉大書體,是書法史乃至文字史演進過程中的劃時代現(xiàn)象和事件。
相比較而言,其他的很多書家都沒有這樣的地位,唐中后期的柳公權,其『柳體』不是,宋代四家的『蘇黃米蔡』不是,董其昌、趙孟名氣不可謂不大,但也不是劃時代和里程碑式的人物和體式。
何為『顏體』?
顧名思義,是由書法家顏真卿所創(chuàng)的一種特有字體。此說沒有問題,但它絕不是一個輕巧的概念。它的確立,付出了創(chuàng)制者顏真卿幾乎一生的心血,甚至生命。若是將概念稍作延伸,即由書學延伸至在文字學乃至文化學的層面上,將『顏體』定義為是關于顏真卿的人生之學,并不為過。
在中國書法的殿堂,顏真卿之前,有名有姓且具有標志性的書家,先是漢代的蔡邕、鐘繇,后為兩晉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再往后,離顏真卿最近的,就是『初唐四家』。
蔡邕擅長篆書和隸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但從漢字書體演進來看,篆隸仍是過渡性字體。
鍾繇則不一樣了,他所處的時代正是漢字由隸書向楷書演變并接近完成的時期,他篆、隸、真、行、草多種書體兼工,是個兼收并蓄的書家,因此鍾繇充當了繼往開來的角色,重要的是,他乃是楷書的先驅者。
到了王羲之,自不用說了,是楷書,特別是行書的一座高峰。
而顏真卿的書法,雖已于朝野之上頗負盛名,但在『書體』的意義上,尚無他的席位,屬無名之輩,仍處于繼承、效法前輩書家,包括兩晉的『二王』、初唐四家,以及顏、殷家學(舅父殷踐猷、伯父顏元孫、姑母顏真定)的階段。
但是,顏真卿不是守成之人,不是庸俗之輩,按照老師張旭的說法,他是一個世上少有的『志高人士』(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顏真卿于繼承和效法前人書藝的過程中,用心地、積極地做著探索、改變、突破和創(chuàng)新……
那么,赫赫聞名的『顏體』又是何時確立的?換言之,顏體究竟是什么時間進入書法藝術殿堂,享有至尊地位的?
這一時間節(jié)點,就是顏真卿貶黜饒州以后,也即他在江東、江南任職期間——乾元元年(七五八)至大歷八年(七七三),尤以任職撫州時段為主。此前,顏書經歷了二十三年的準備,兩次蛻變,經揚棄、超越,蛻變、完善,終于修成正果,鳳凰涅槃!
第一次蛻變,也即第一個階段,顏真卿四十三歲至四十七八歲,是他在接受張旭的筆法之后,自己很是興奮,認為七八年之后,會有一個很大的變化,遂孜孜以求,刻苦磨礪,果然在天寶十一載(七五二),顏真卿書碑改變了前輩書家主要是『二王』以來的瘦勁書風,豐腴、端莊之態(tài)破繭而出。天寶十一載后,有一系列帶著新氣象的作品問世,如《郭虛己碑》《郭揆碑》《多寶塔碑》《夫子廟堂碑》等。
越二年,天寶十三載(七五四)又有傳世之作《東方朔畫像贊》《東方朔畫像贊碑陰記》等。天寶十四載(七五五),安祿山反叛,國難當前,顏真卿作為朝臣、一郡太守,義無反顧地投身于征討叛軍的作戰(zhàn)之中,戎馬倥傯,他無暇顧及筆硯藝事。
顏真卿的書法發(fā)展出現(xiàn)了空檔。
此種境況,對于一門藝術而言,是莫大的憾事。
在顏真卿可以從事書法研習與創(chuàng)作的時間里,即安史之亂前,雖各碑面目或有差異,已是『顏體』初步形成階段。以《多寶塔》為代表,用筆上,沉著、雄毅,打破瘦硬,增添筋肉;結體上,寬博、端莊,字形由長變?yōu)榉秸?;章法與布白上,減少字間行間的空白而趨茂密??傮w上,從初唐而來,又脫初唐而去,自立一家面目,進入雄中寓秀的美感境界。
從五十歲后至六十五歲,是顏真卿書法發(fā)展的第二階段,也即第二次蛻變。這個期間的主要作品有《金天王廟題名》《鮮于氏離堆記》《顏允南碑》《韋縝碑》《郭家廟碑》《顏喬卿碑》《殷踐猷碑》《寶應寺律藏院戒壇記》《麻姑山仙壇記》《小字麻姑山仙壇記》《大唐中興碑》《顏含大宗碑》《宋璟碑》(也稱《宋廣平碑》)《八關齋會報德記》等。
經歷了安史之亂的洗禮,遭受官場的頻繁貶黜,顏真卿嘗盡悲苦心酸,也于多舛的遭際和頻繁轉換的生活方式中,一次次地拓展了人生與心靈的空間:書生、斗士、統(tǒng)帥,立朝、外黜、立朝……顏真卿將這一切挫折和坎坷化作財富而『一寓于書』。
與此同時,顏真卿書法的技巧也得到極大的淬煉。
顏書至此,可謂心手雙暢,形神兼具,百煉成鋼,終以成熟、定型、完備、獨有的面貌示人——『顏書』升華為『顏體』。
以《麻姑山仙壇記》和《宋璟碑》為代表,在用筆上,中鋒為主,借鑒篆籀(篆及大篆籀)之法,成圓轉藏鋒之形;捺,一波三折,若蠶頭燕尾②;豎,力含千鈞,若弓弩蓄勢;橫豎筆畫變粗細一致為橫細豎粗,對比錯綜,姿態(tài)橫生;各種鉤畫,如直鉤、平鉤、斜鉤等,皆取勢飽滿,先頓后挑,出其尖鋒,耀其精神;其折筆,提筆暗轉,斜向折下,猶如『折釵股』③。在結體上,方正端莊,穩(wěn)健厚重,中宮(字體的中間部位)寬綽,四周形密,尤為典型的是,不以欹側(傾斜)取勢而重心居中;不以左緊右松取妍,而對稱示人。在布白上,字間櫛比,行間茂密——密者可跑馬,疏者可透風,猶如朗朗乾坤,虛實相生。
六十五歲以后的十多年,主要是湖州任職以后,乃顏體發(fā)展的第三階段,也是最后的階段。這個階段與前兩個階段,尤其是第二個階段相比較,其意義不能說不重要,最主要的是由成熟臻于精微、臻于神奇的過程。此時期的作品有《元結碑》《干祿字書》《顏杲卿碑》《妙喜寺碑》《李玄靖碑》《顏勤禮碑》《顏家廟碑》《顏氏告身》《奉命帖》《移蔡帖》等。其中以《顏勤禮碑》④和《顏家廟碑》為典型代表。
顏體于老辣中富有新鮮活潑的生機,在疏淡中顯示質樸茂密的風神,在筆鋒得意處顯現(xiàn)功力的爐火純青,在圓潤豐腴中透露自己的豪邁氣度。
這正應了孔子關于人生不同階段有不同意義的箴言——『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活佌媲渫砟陼?,的確達到了此番境界,人生徹悟,書藝升華,人生與書藝之間雙向打通——一點一橫,寫下生命的斑駁血淚;一撇一捺,彰顯秉性的正義剛直;且潤且枯的墨色,灌注百折不撓的詠嘆;開張寬博的結體,容得下萬壑山川、江海湖河;牽連、飛轉的線條,揮灑激越奮發(fā)的一腔豪情,又于櫛比鱗次的布白中,透出人格于神性的光芒!
真可謂變法出新意,雄魂鑄『顏體』。
『詩至于杜子美(杜甫),文至于韓退之(韓愈),畫至于吳道子,書至于顏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贿@是盡人皆曉的宋代大文豪、才子蘇軾的感言和評價,其評不止就書論書,就顏論顏,還勾連詩畫大家作結,尤為深刻、尤為準確、尤為服人,堪稱古今諸評中,最懂顏真卿的人,沒有第二。
對此,美學家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一書中有精辟論述:
如果說,以李白、張旭等人為代表的『盛唐』,是對舊的傳統(tǒng)規(guī)范和美學標準的沖決和突破,其藝術特征是內容溢出形式,不受形式的任何束縛拘限,是一種還沒有確定形式、無可仿效的天才抒發(fā)。那么,以杜甫、顏真卿等人為代表的『盛唐』,則恰恰是對新的社會規(guī)范、美學標準的確定和建立,其特征是講求形式,要求形式與內容的嚴格結合和統(tǒng)一,以樹立可供學習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如果說,前者更突出反映新興世俗地主知識分子的『破舊』『沖決形式』,那么,后者突出的則是他們的『立新』『建立形式』。『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五百年?!欢旁姟㈩佔?,加上韓愈的文章,卻不止領了數(shù)百年的風騷,它們幾乎為千年的后期封建社會奠定了標準,樹立了楷模,形成為正統(tǒng)。他們對后代社會和藝術的密切關系和影響,比前者(李白、張旭)遠為巨大。杜詩、顏字、韓文是影響深遠、至今猶然的藝術規(guī)范。這如同魏晉時期曹植的詩、『二王』的字以及由漢賦變來的駢文,成為前期封建社會的楷模典范,作為正統(tǒng),一直彰響到晚唐北宋一樣。曹、王、駢體、人物畫與杜詩、顏字、古文、山水畫是中國封建社會在文藝領域內的兩種顯然有異的審美風尚、藝術趣味和正統(tǒng)規(guī)范……
這些產生于盛中唐之交的封建后期的藝術典范又有些什么共同特征呢?
它們一個共同特征是,把盛唐那種雄豪壯偉的氣勢情緒納入規(guī)范,即嚴格地收納凝練在一定形式、規(guī)格、律令中。從而,不再是可能而不可習、可至而不可學的天才美,而成為人人可學而至、可習而能的人工美了。但又保留了前者那種磅礴的氣概和情勢,只是加上了一種形式上的嚴密約束和嚴格規(guī)范……它確乎更大眾化,更易普遍接受,更受廣泛歡迎。人人都可以在他們所開創(chuàng)建立的規(guī)矩方圓之中去尋求美、開拓美和創(chuàng)造美。
最為重要的是,前文已述,顏體是中國書法的劃時代和分水嶺的書體。那么怎么理解『劃時代『和』分水嶺』呢?
前述各章節(jié)已做了一定的鋪墊和演繹,此處就既不兜圈子,也不繞彎子,概而言之——顏真卿和顏體之前,書法的天下,只有一座高峰,就是以『二王』為代表的魏晉以來,瘦勁一統(tǒng)的書風,欹(斜)側、秀逸、英朗、妍美、風流……乃其基本面貌。
即便到了唐代,初期書法仍是這條路線和血脈的延伸,沒有發(fā)生根本性改變,其中包括顏真卿本家和姻親殷氏先輩書家的風格也是如此??梢赃@樣說,凡數(shù)得出的資深諸家,無一例外。
直至顏真卿,『變法』成功,開創(chuàng)了嶄新的書法風貌,豐腴、端莊、寬博、渾厚、遒勁……書法的世界,才辟地開天,換了新顏!
自顏真卿的顏體起,一掃瘦硬一統(tǒng)的傳統(tǒng)書風,優(yōu)美與壯美,『二王』與顏體,一山獨高變成兩峰而立,是相互拱衛(wèi)的態(tài)勢,審美風尚的單一格局歸于平衡。平衡者,乃審美對象、審美感知和審美鑒賞不再是一邊倒的狀況,美,是多樣、豐富、絢爛的。
以往,說到傳承,以楷書、行草為例,言必稱王羲之。而顏體橫空出世之后,一家獨大、沒有其他審美主體的書法與法書局面被徹底打破!于是,中國古代書法名家輩出,燦若星漢的星空之上,最耀眼的星,不再是一顆,而是兩顆——晉代的王羲之和唐代的顏真卿。他們的量級,在中國書法史上,影響最大、最深遠。
這個雙峰對峙、眾水分流的局面,是由顏真卿自己贏得的。顏體對后世影響大而深遠。
最首要的是唐和五代,今天所見到最早學顏體而近其風神的是本朝的林藻。之后,學顏成績最大的是柳公權,他比顏真卿晚生了七十年,彼時公卿大臣的碑志多出自柳公權手筆,因為學得好,后人遂以顏、柳并稱。柳公權吸取了顏真卿結體穩(wěn)重端正的特點,變外緊內疏為內緊外疏,以瘦勁見長,世乃有『顏筋柳骨』之說。
緊鄰唐代的兩宋及其以后歷朝歷代,凡有成就的書家,無一不是學顏的,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董其昌、趙孟、尹秉綬、王鐸,還有何紹基,一直延續(xù)至近現(xiàn)代,諸書家無不從顏體汲取養(yǎng)分,繼承進而發(fā)展。在這些書家之外,還有一位官員學顏學得最好,他便是北宋仁宗朝的宰相韓琦,他學顏體比之宋代四家都早。
不僅是楷書,以行草為例,唐以后一些名家在學習『二王』的基礎之上,再學習顏真卿,遂建樹起自己的風格,成家成派。
顏體對后世的影響,其深其遠,并不限于書法領域,還延伸至并澤被于后世的文字學之字體學,特別是宋以后的印刷與出版業(yè),以及近現(xiàn)代裝潢美術字體的格局與樣貌。
應該這樣說:人們司空見慣的宋版印刷之宋體,近現(xiàn)代書籍報刊上的宋體,乃至當今數(shù)字時代字庫中的宋體,其造字之本源皆來自顏真卿的顏體。
毫不夸張地說,沒有顏體就沒有宋體美術字和宋體印刷字體。
顏體的貢獻、價值、地位和影響就是如此豪橫!
如果說,當今世界,聯(lián)合國確立有五種通用工作語言,其中即有中文,那么它的書面形式,一定少不了宋體。依前所述,宋體發(fā)端于顏體,或者說宋體里包含顏體的血脈,那么,從這個角度論,顏體的影響也具有世界的意義。
至少,它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標志性的呈現(xiàn)和傳承。說顏體博大精深和地位至尊,決不為過。在某種意義上說,若無顏體,這個世界的文化與文明樣貌,難以想象!
注釋:
①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②蠶頭燕尾:形容書法起筆凝重,結筆輕疾。宋代趙佶《宣和畫譜·顏真卿》:『惟其忠貫白日,識高天下,故精神見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后之俗學,乃求其形似之末,以謂蠶頭燕尾,僅乃得之。』
③折釵股:用力去彎折一根金釵所產生的轉折處的效果,雖彎曲盤繞而其筆致依然圓潤飽滿。釵是古代婦女頭上的金銀飾物,質堅而韌,折釵股是對水準極高的折畫用筆的形象性比喻。
④《顏勤禮碑》:該碑的藝術價值極高,卻因很早遺失,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才被發(fā)掘,因此古人對該碑的評價稀少,是為遺憾。
(本文作者系原中國出版集團審讀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
(責編 王可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