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以來,中國美術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積極構建中國美術館學術體系,高度重視美術評論與美術理論建設。邵曉峰教授新著《聚焦中國美術館——美術館學理論與案例集萃》,不僅是近年來中國美術館在吳為山館長帶領下發(fā)展歷程的學術記錄,更是對新時代美術館學理論與實踐的深刻探討。在這本書中,他以其敏銳的學術洞察力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為讀者呈現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美術館世界。我們在領略中國美術館豐厚成績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力量與時代精神。此書從聚焦中國美術館的工作實例,引領讀者重新審視和理解美術館的認知。
(一)理論深度與實踐廣度的高度結合
此書在美術館學理論深度與實踐案例的結合上達到新高度。邵曉峰教授不僅對中國美術館學的傳統(tǒng)理論進行梳理與反思,還結合當代藝術發(fā)展的最新趨勢,提出許多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觀點與理論框架。這些理論不僅豐富美術館學的內涵,也為美術館的實踐提供了有力指導。在整個過程中,美術館學理論與美術館展覽實例高度結合,為讀者揭示了社會觀眾、藝術作品和美術館職能的深層聯(lián)系。
自二○一四年習近平總書記開展文藝工作座談會以來,中國美術館在吳為山館長學術治館理念引領下,在典藏、展覽、教育、交流等方面實現守正創(chuàng)新,成果顯著。本書源自邵曉峰教授二○一七年以來參與的最新項目,體現前沿性、創(chuàng)意性與實操性。他深耕美術館研究,結合多年實踐,對創(chuàng)新性工作與業(yè)務拓展進行了全面分析,并進行深入的理論與案例總結。這部專著分為七個篇章:美術館學探析與拓展;綜合性展覽創(chuàng)意與策劃;專題性展覽創(chuàng)意與策劃;大師展覽創(chuàng)意與策劃;線上展覽創(chuàng)意與策劃;作品精讀與闡釋;展覽研討與述評。在具有中國特色的美術館學探索大道上,從美術館學創(chuàng)新理論、展覽創(chuàng)意策劃、經典藏品解讀、學術研討成果等領域展開由理論到實踐、由項目構思到實施落地、由面及點的學術建構。七個篇章循序漸進,從美術館學的理論探析到具體展覽的創(chuàng)意策劃,再到作品深度解讀與學術研討,構建起一個全面而深入的學術框架。他通過扎實的理論研究與豐富的實踐經驗,提出許多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觀點與見解,使得讀者、學者、從業(yè)者能夠清晰地把握中國美術館發(fā)展的脈絡與邏輯,深刻理解其在推動中國美術事業(yè)進步中的重要作用。讀者不僅看到美術館作為文化地標和藝術殿堂的輝煌成就,更深刻地理解其在當代社會中的多元角色與深遠影響。
(二)創(chuàng)新機制與藝術策劃的學術交互
展覽策劃是美術館的核心功能之一,也是本書重點探討的內容。邵曉峰教授通過對中國美術館近年來舉辦的各類展覽進行深入剖析,列舉展覽策劃方面的創(chuàng)新與多樣性。從綜合性展覽到專題性展覽,從大師展覽到線上展覽,每一種展覽形式都體現了中國美術館對藝術多樣性的尊重與追求。不僅展示了古今中外的藝術珍品,還積極回應時代主題,推動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這些系列展覽的策劃,體現了中國美術館在展覽內容上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其在藝術傳承與創(chuàng)新方面的使命擔當。
邵曉峰教授還強調展覽策劃中的創(chuàng)意與策劃思維的重要性,指出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吸引觀眾、提升美術館的影響力。譬如『以美扶智——中國美術館脫貧攻堅美術作品展』呈現的作品源于生活,是現實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結合,是美術館講好中國故事的直觀形式;『花開盛世——中國美術館花鳥畫精品展』是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系列展之一,并且被文化和旅游部評為二○一八年全國美術館優(yōu)秀展覽項目。典藏作品是美術館生命之根本,需以具有創(chuàng)意的、系統(tǒng)的、學術的、精致的展覽形式呈現給觀眾,才能達到化育大眾的效果,全面發(fā)揮國家美術館功能。作者還對具有代表性的展覽實例進行深入剖析,不僅展示出中國美術館在展覽策劃的學術底蘊、藝術積淀與創(chuàng)新思維,還深入探討了這些展覽背后的文化意涵與時代價值。正如書中所提『新時代需要新創(chuàng)意,新展需要新載體』,美術館展覽策劃不僅是對藝術作品的簡單陳列,更是對藝術理念、時代精神和社會現實的深刻挖掘與呈現。因此,中國美術館在策劃展覽時,注重將藝術作品置于更廣闊的文化與時代背景下,通過多維度的敘事方式,引導觀眾深入理解作品的內涵與價值。
(三)細化深耕與橫向矩陣的學術表達
美術館,作為藝術與公眾對話的橋梁,正通過學術深耕、文化傳承與公眾啟迪的交融,展現出其作為綜合性文化機構的獨特魅力。對藝術作品的精讀與品評,則是美術館教育功能的集中體現。通過專業(yè)的解讀與賞析,美術館引導公眾從新的視角審視藝術作品,深化對藝術的理解與感悟。邵曉峰教授在二○一九年『自知者明——熊秉明藝術展』中,對此次展出的書法作品中的形式美、元素、構圖、線條以及藝術創(chuàng)造上的構成性、表現性、突破性等方面進行深度解讀,這不僅是對于展覽作品的細化精讀,更是對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和藝術生命的全面展現。這一過程不僅能提升公眾的藝術素養(yǎng),還能激發(fā)讀者對藝術的興趣與熱愛,為藝術文化的普及與傳播奠定堅實的基礎。此外,美術館還肩負著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通過展示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作品,美術館讓公眾能夠直觀地感受到藝術的魅力與多樣性,同時也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在傳承的基礎上,美術館還鼓勵藝術家勇于創(chuàng)新,探索新的藝術表現形式,為藝術文化的持續(xù)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
同時,書中內容融合了作者數十場學術講座的精華,不僅為藝術家、學者提供交流思想、碰撞靈感的平臺,還推動藝術研究的深入發(fā)展,為藝術創(chuàng)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中國美術館通過學術深耕、文化傳承與公眾啟迪的橫向布局,不僅提升了美術館的學術水平與文化影響力,更為藝術文化的全面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未來,美術館將繼續(xù)發(fā)揮其在藝術文化傳播與交流中的獨特作用,為公眾帶來更多元化、更高質量的藝術體驗。
此書的出版,凝聚新時代中國美術館成就,是探索學術共識之作、引領行業(yè)繁榮之作、推進美術館建設之作,將為我國美術館事業(yè)繼續(xù)前行提供重要借鑒。它在探索如何構建中國式美術館學方面也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帶來具有可操作性的借鑒與啟發(fā)。正如書中所言,『芳春煥彩新時代,盛世生輝美紀元』,新時代美術館正迎來發(fā)展的春天。而這本書的出版,無疑為新時代美術館春天的到來增添了堅實的基石。
(本文作者系中國美術館博士后)
(責編 王圣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