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季和(一九二七—一九九九),幼名玉昆,筆名二禾、丁鶴,晚號野葊,四川成都人。出生于中醫(yī)家庭,曾就讀于金陵大學(xué),畢業(yè)于成都光華大學(xué)(西南財經(jīng)大學(xué)前身)。丁季和一生經(jīng)歷坎坷,大學(xué)畢業(yè)參加土改后,分配至西康?。ó?dāng)時省會為現(xiàn)在的雅安市)商業(yè)局。因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曾被《世界日報》重慶分部聘為特約記者,作為『歷史問題』,蒙冤遭受整肅,跳樓抗爭,落下殘疾,自命『槃散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得以平反。丁季和少年習(xí)詩,才思敏捷,博聞強識,受到謝無量賞識,曾贈詩鼓勵。青年時代丁季和隨陶亮生、易均室、徐鴻冥先生治經(jīng)學(xué),研習(xí)古文字、音韻之學(xué),長于詩文,書法造詣深厚。與方介堪、余中英、黃稚荃、劉君惠、白敦仁、徐無聞等相友善,多有詩文唱和。方介堪先后為丁季和治印十方,丁季和因名其書房為『十方石齋』?!洱堥T陣》雜志曾邀請丁季和出任編輯,其后編輯部從一樓搬到樓上,挪動了他的書桌,丁季和托言不方便走樓梯,便從編輯部『拂袖而去』?!稘h語大字典》副主編徐無聞特邀丁季和參加《漢語大字典》編撰工作,鼎力相助。因其屬于體制外身份,未獲署名編委。丁季和生活極其清貧,然其才情過人,博學(xué)多聞,筆墨高逸,處世有古君子之風(fēng)。當(dāng)今活躍于四川乃至全國有影響的書畫家多曾向其學(xué)習(xí)請益,影響深遠。曾為青城山、都江堰、望叢祠、琴臺路、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公園、王建墓、昭覺寺、三蘇祠、罨畫池、新都桂湖、崇州罨畫池等省內(nèi)二十多處重點文物單位及風(fēng)景名勝撰寫楹聯(lián)、詩作。一九九○年,丁季和移居郫縣團結(jié)鎮(zhèn),一九九九年四月四日辭世。
丁季和曾撰文回憶家世說:『母親在和平電影院附近的房產(chǎn),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折了勝利公債,后公債被親戚拿去充了公,只留下一小院,由母親居住,家業(yè)由是蕩盡。自母親去世后,我形同乞丐,且背著「文化特務(wù)」的罪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曾被聘為《世界日報》駐重慶特約記者,有陳立夫下的聘書),人皆回避不理。好在被老師易均室收留,將玉泉街一間九平方米的房子讓出,我得以有一棲身之所?!欢〖竞陀泻荛L一段時間是沒有正式工作的,自然沒有收入來源。為了解決基本的生存問題,丁季和賣過血,擺過攤替人縫補衣服、參加街道生產(chǎn)組剝云母等活計。有時剝得破皮流血,掙的錢很微薄,只夠買一月糧食定量及鹽和清油。腿腳的疾痛也折磨著他,『過門檻都要用雙手抬起病腳才能過』。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他向朋友、向后輩、向世人傳遞出的卻是一種曠達樂觀、淡然自處的姿態(tài)。在丁季和的自述中,他視『平生不遇』為『大幸』,以『寬厚直致』待人接物,既不隨意物議他人,也不妄自菲薄,自謂『順以處逆,逆以處順』『知我愈稀,則我愈貴』(本文有關(guān)丁季和行述均節(jié)引自《丁季和先生誕生八十周年紀念集》中丁季和自述及其學(xué)生回憶撰文)。
在玉泉街居住時,丁季和雖窮困潦倒,來往多有文化士人,此時,朋友戲稱他為『玉泉仙翁』。李航文章寫道:『我第一次見到丁季和先生,是在一九八二年。那時我還是一個小學(xué)生,由家父帶領(lǐng),來到成都玉泉街的一個大雜院里(玉泉街六十九號附七號)。院子的一角有一個大約九平方米的小屋,小屋的門前,廢竹掃帚圈出了兩三平方米的空間,用作廚房。小屋里高朋滿座,正在吃酒—可稀罕的是,主人此時并不在家。小屋正中位置,是一面木板拼成的墻壁。壁上一幅墨跡,上書『一碗山房』幾個鐵線篆,是徐無聞的手跡。小屋左邊的墻上,掛著兩幅字畫。一幅為漢畫像磚的拓片,邊上有密密麻麻的題跋。
而后,丁季和或借住友人家,或居于青城后山。有《宿天師洞》詩:『乳酒山瓶酣竹榻,苦茶陶盞醒巖窗?!蛔詈髱啄陝t居于郫縣太和場。陳光健回憶參加丁季和七十歲生日宴會寫道:『一九九六年三月,為野葊先生過七十歲生日,我去了太和場,那是緊靠三道堰河的一個院落,院中有兩株梨樹,梨花綻放,清妍可人。先生居住的房內(nèi)陳設(shè)十分簡潔。除了一張床和一個靠窗的桌子,桌上有一些書,一個立柜,就沒有其他東西了。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先生自書的「一碗山房」齋號,高高掛在堂屋的墻上。』『一碗山房』書齋名是為了紀念易均室,此『一碗』是一只宋代龍泉窯的青瓷碗,系易均室收藏舊物。亦暗含『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之意。
丁季和在《自述》一文中說:『嗜酒不多,嗜茶頗濃,別無所好?!凰f:『酒是現(xiàn)實中最美的享受?!凰臅ㄍ呛染浦蟪伺d而作,有時干脆落『醉書』二字。他所寫的詩詞,與飲酒有關(guān)的不少,而酒也成了他一生狷狂的注腳?!抖∷染湃沼辏涿魅?,聞國瑞、伯龍、永明諸子侍鴻冥夫子惠陵玩菊。痛飲極歡,際夜乃去,有作》云:『撰杖欣同諸巨子,惠陵秋齋展重陽。行廚酒暖燒霜葉,坐席香清對路黃。酩酊已拼人共醉,康強未訝夜添涼。西山月下巍然見,星耀弧南照影長?!弧兑痪牌呔拍瓿?,永壽兄招陪蜀中藝苑諸公,長歌紀之。依當(dāng)日席次老中青敘列》,記錄的是一次雅集。宴會召集人永壽,即蜀中收藏家毛永壽?!好珡]盛壺觴,廣席延嘉友。(毛永壽)閻耋隆齒德,藹然春中柳。(閻松父)趙丈偕伉儷,顏色老不丑。(趙蘊玉)喬老妙語言,滿堂開笑口。(喬德光)陳翁擅花鳥,今來稱病酒。(陳亮清)謝墩非當(dāng)爭,其中信大有。(謝大有)游叟精金石,豪飲飛大斗。(游丕承)馮公偉丘壑,虛位遲之久。(馮石甫)張子工遠近,先退趨職守。(張幼矩)吳生具椽筆,謙默坐不茍。(吳蔭民)高茍兩驥足,并驅(qū)爭不朽。(高聯(lián)明、茍文東)。顏氏有俊兒,畫犬亦類狗。(顏魯輝)洪皤深八法,致辭祝佳耦。(洪浩園)令嬡訂婚姻,大喜幾卯酒(輝蕓與肖冠中訂婚)?賢阮治肴饌,色香集于肘。(王康寧)未免玷輝光,末席廁下走。更憐狂風(fēng)至,塵氣塞戶牖。集錦圖不得,枉屈諸妙手。會當(dāng)親磅礴,明朝方歲首。歸來漫涂抹,退筆如破帚』。可見當(dāng)時成都藝術(shù)家雅集,依稀有竹林之風(fēng)。
丁季和博覽群書,深受傳統(tǒng)文化浸潤,在詩詞、音韻、文章和書法上多有造詣,集學(xué)者、詩人、音韻學(xué)家、文字學(xué)家、書法家修養(yǎng)于一身。丁季和書法被老一輩同道給予很高的評價,許為當(dāng)世罕見。而他自己從不以書家自居,也不曾以書藝謀求名利。丁季和嘗與藝友言:『書之有王羲之,亦猶京劇之有梅蘭芳。書之有米芾,亦猶京劇之有周信芳。米芾、周信芳皆有作態(tài)之嫌?!弧狐S山谷作字,落筆取勢,如正三角形,以一點之力,覆及一面,不可取。作字取勢,當(dāng)如倒三角形,以一面之力,落到一點?!弧黑w香宋皈依松雪,差不落俗;顏雍耆遵北碑,視?叔為遠;至若謝無量,不衫不履,忘人忘我,逸氣了不可及?!弧褐x無量殫精學(xué)術(shù),不事書藝,信筆作字,高入逸品。于右任力追書家,極力草體,自為標準,徒成畫字。沈尹默、沙孟海、趙樸初三氏盡意追「二王」,亦頗見腕力,得登能品。其余自鄶若仆者,倘得十年臨池,或可入于惡札之列歟?!弧何乙膊皇翘嵱霉Φ娜恕@么多年,連「成」字一筆都未寫起,其中有時代焉,有性格焉。我趕不上徐無聞。龜兔賽跑,他跑到了前面。不過在一枝一節(jié)的問題上,我有我的看法?!弧何也辉府?dāng)書法家,我拒絕別人給我定潤格,就是這個意思。我有另外的追求。其實,我有自知之明……至于文學(xué),也是如此。因為愛好,沾了點氣味而已?!弧何议L處不少,問題也很大……自己想想,是老莊收你,還是孔孟收你,還是書家、畫家收你,取向問題很重要?!弧鹤鍪庐?dāng)先問自己,于道如何?然后問,于術(shù)如何?』『有人說我是「野狐禪」,雖然「野」,畢竟在「參禪」。』『文章在于得體,不在于騁才?!弧簳ǖ脑牧?,不是筆墨,而是精神。』『字貴沉著飛動,八面開鋒,不在于快。此事甚關(guān)學(xué)養(yǎng),非可力運……書法之優(yōu)劣,不在于勤寫與否。而在于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深度。』『我很自知,知道我這兩下,出去就要挨許多人的罵??v然受到了他們的捧,我也會挨后世的罵?!弧褐倌嵴`我。如我不是與孔子認同,我隨便出去追名逐利,何至于此?能談到「仲尼誤我」這個層次上的,過去有,現(xiàn)在無?!弧鹤鋈耍诱?。偶用權(quán)變,也要服務(wù)于這個正。一味走邪門歪道,即使成功,路將越走越窄。』其實他是深受儒學(xué)影響,一生勉力踐行。他當(dāng)然意識到自己信奉的道德觀念已經(jīng)行不通了,依然堅守讀書人的底線。他的某些朋友或?qū)W生一旦觸碰到他內(nèi)心的底線,丁季和就會毅然選擇割席斷交。
丁季和屬于上個時代的人物,已然是一個漸行漸遠、越來越模糊的背影。直至今天,仍然有許多人收藏、欣賞、學(xué)習(xí)丁季和的書法,懷念他的德行與藝品。正如陳光健所說:『先生的字,不因人的喜好而書,自由揮灑中全是他的心情流露,沒有任何的裝腔作勢。自然得像山間小溪,林中野卉,從中透出天地?zé)o言,日月行焉的大氣……能讀懂先生的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讀懂了,你才可能享受它?!晃覀兘裉熘靥岫〖竞拖壬?,在當(dāng)下有什么現(xiàn)實價值和意義呢?我想,在關(guān)于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與學(xué)習(xí),以及深化書法意境及人文內(nèi)涵等方面,有這么幾點,是富于啟迪和借鑒意義的。
首先,完備的傳統(tǒng)技法積累,以及在書寫中的靈活運用。書法的用筆,講究入古;藝術(shù)創(chuàng)作,又追求出新。要做到既能入古又能出新,既有法度又有自我。怎樣才能做到?用李可染的話說,就是『要用最大的力氣打進去,再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倘若入古不深,而妄言創(chuàng)新,那樣搞出來的東西,不過是根基不牢的樣子貨,經(jīng)不起行家的推敲。而一味規(guī)模古人,不思變通,不求進取,無有自我,徒成書奴,同樣也是不可取的。丁季和認為:『寫字須一路砍殺,又要法度嚴整……總在千斤重壓下往還,無散亂之病?!凰谇嗌倌陼r期練就扎實的基本功,對傳統(tǒng)技法的積累很完備,篆、隸、正、行、草都有深入涉獵,而不固守一家。他的書法以晉唐帖學(xué)為底子,以篆、隸筆法入行、草書,碑帖融合,又善于變通,有法有我,不著痕跡。展讀其佳作,對其沉著飛動用筆、高古茂密的氣息,不難感受到。
其次,同生活內(nèi)容緊密關(guān)聯(lián)的書寫方式。丁季和生活的年代,電腦、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尚未普及,書法還沒有脫離日常書寫的實用性,提筆寫字就如同拿筷子夾菜那樣手到擒來。他的很多手跡,是基于生活實用的,如書信、便箋、詩文草稿、筆記等等。也有不少朋友之間往來酬唱,抑或是寄情山水的抒情感興之作??偟膩碚f是取之于生活,又表現(xiàn)于生活。毛筆就是他生活中離不開的工具,無須裝模作樣,不必故弄玄虛,筆端流露出的情緒,是自然而真實的。筆者注意到,在過眼的幾百幅丁季和書法手跡里面,沒有一幅是專門為展覽創(chuàng)作的。這里涉及兩方面的因素:漢字書寫的手感和漢語寫作的語感,所謂內(nèi)容和形式,原本是融合無間的。丁季和晚年寫過一篇題為《己卯正月十六日踏青三道堰》的游記,用鋼筆寫在一頁小紙片上面,從中可以領(lǐng)略其文風(fēng),平白曉暢而饒有深致:『此日晴和,午飯小休后,因念往歲成都有十六日游百病之俗,遂雇一人力三輪車,溯府河而上三道堰為踏青之游。往返各循一途,徐行漫賞,一覽田野風(fēng)物。其時春陽麗天,微風(fēng)拂面;緩水流清,白云無競;菜花黃秀,麥浪青翻;群蜂起伏,眾鳥爭鳴,境至佳也!沿路小店絡(luò)繹,溪邊竹下,高柳低花之間,各聚三數(shù)席麻將為樂,村民熙熙自得之態(tài)可掬。義女元濤同行,生長本地,與踏車人閑話鄉(xiāng)里舊事,亦殊有趣。此游歷程約三十華里,歷時不足三小時,而愜心快目、至恬至適之致,覺平生游履皆形遜色矣。既歸小飲,燈下為此記。葊散人于太和鄉(xiāng)。』
再次,書法須『練』,更要『養(yǎng)』。一個人的文化底蘊、學(xué)問素養(yǎng)、詩詞天賦以及才情、閱歷、心胸、眼界等等,對于成就書法的精神內(nèi)涵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影響,從而形成高度文人化的創(chuàng)作傾向。不唯筆墨佳妙,更是文化通識之行家。丁季和雖然隱居小鎮(zhèn),但卻通曉古今,放眼世界。胸有丘壑而筆有氣韻,筆隨文意而風(fēng)規(guī)自遠。他取得的成就是綜合修養(yǎng)涵養(yǎng)出來的,書法只不過是他內(nèi)在精神的外化。劉熙載論杜詩,言其『高、大、深俱不可及』,《藝概》所講的『高、大、深』是指精神境界,而不是外在形式。這一點,在當(dāng)下大有借鑒意義。丁季和曾應(yīng)徐無聞兄弟之請,為他的恩師徐鴻溟藝文紀念集作序,題曰《鴻溟老人游藝留珍冊識言》,堪稱智德咸隆、情辭并美的佳構(gòu)。其中『經(jīng)師易得,人師難求』的識見,亦可視為作者自身人格藝品的寫照?!而欎槔先擞嗡嚵粽鋬宰R言》全文如下:『鴻溟老人歸道山之四年壬申,無聞長公、永康次公營厝守制既畢。懼老人手澤之佚磨,并出鶴俸檢點老人居常游藝所及之書跡、印蛻,都為一集,付成影印,以貽子姓。而以余及門,屬為一言,余無可辭詎。余荒陋,復(fù)不諳藝事,何敢贊一辭!至竟此中位業(yè),千秋自有定論,抑亦不待區(qū)區(qū)。然此乃老人之緒余耳。老人主于治經(jīng),入漢出宋,浸饋乾嘉,每有問難,輒應(yīng)如響。而皆排比眾家,使自得之,不為案斷。間嘗請曰:「夫子甘老牗下矣!而以夫子之學(xué),曷不見之著述乎?」老人乃詔余曰:「前修之美,莫可比蹤。見賢思齊,兢兢未及。學(xué)問之深,放心難求。安得輕言著述,自陷矜伐哉!吾人持躬為學(xué),未可須臾離者,其為易之謙歟?夫謙,人之津逮也??梢杂饔诘溃梢赃M于德。盡天地人之道,所向皆吉。茍能誠敬以持之,益在其中矣,樂在其中矣。其為行己之首義歟?他非所知也!」仰止老人潛德幽光,不事芳華。一以貫之者,蓋在此也。若老人者,非唯經(jīng)師者也,是人師者也,豈藝文所可論列者也!今者重韙兩公孝思,故敢以向日書諸紳者書于此云。壬申夏五月門下生丁鶴敬識于一碗山房?!?/p>
從次,友情。丁季和一輩子沒成家,友情在他的一生中占據(jù)最重要的位置。也可以說,友情,是他留給后世最重要的精神遺產(chǎn)。丁季和自述到:『我的老師中,陶亮生、劉君惠、徐益生德行可謂無暇。易均室就有些湖北人習(xí)氣了。但我最是感激他,畢竟,在那種政治氣候下,是他收留了我。太不容易了!』,『我從《龍門陣》編輯部出來,白敦仁聽說后,甚為激賞,并積極為我謀職。讀中國書的人,講的就是意氣相感?!凰吞樟辽⑿禅欎?、方介堪、黃稚荃、劉君惠、徐無聞、李心田等等師友之間,數(shù)十年往來酬唱,用情真摯。經(jīng)過歲月沉淀,這種交往升華成為動人的、具有某種審美特質(zhì)的東西。用丁季和自己的話,叫作『低徊其倫常氣誼之美』,通俗來說,就是『閃爍著人性的光芒』。他在遺囑中最后一句寫道:『平生得力友情,謹向至可寶貴之友情道別!』特別是丁季和、徐無聞兩位先生之間終生的友誼,生動詮釋了什么是君子之交,什么叫意氣相投,怎樣為患難真情。兩位先生之間的大量往來書札,往往不衫不履,不修邊幅,信筆馳騁。而流淌于筆端的是最真的性情,最純粹的筆調(diào),沒有絲毫的裝腔作勢與扭捏作態(tài),這是我心目中第一流的手跡。丁季和生前為他珍藏的師友往來書信集寫了一個序文,表明了他的心跡:『小子平生無足述者,唯師友盛德隆情,刻骨銘心,未能或忘,顧此非筆墨所得曲盡。及茲暮齒,乃檢點劫余幸存手跡,登為一冊,晨夕展對,以溫舊夢云耳。其間頗有溢譽,皆出獎借,洵非小子之敢承。后世有覽者,必將低徊其倫常氣誼之美,又豈區(qū)區(qū)小子一人之感念也哉!因命曰《低徊殘跡集》焉耳。戊寅歲不盡五日,槃散人時年七十有二敬識。佚去者甚眾,仍往來于心目,茲不一一。』
最后,生活的挫折與磨難,對于人格精神的陶冶和塑造。丁季和出身書香世家,年輕時受過很好的教育。生平命運坎坷,面對極其困頓清貧的生活現(xiàn)實,他沒有怨天尤人、沒有自暴自棄,而是樂觀豁達,坦然釋然。他性情高潔,潔身自好,不隨流俗。無論詩文、書法都一任自然,不斤斤計較于得失,揮灑之間,洋溢著意氣風(fēng)發(fā)的才情,豪蕩感激的氣度。就筆者個人而言,丁季和書法里面最打動人的地方,正是他的大樸不雕的氣質(zhì),磊落不遷的風(fēng)骨,如對高人君子,受到精神的洗禮。丁季和的人生閱歷和價值取向,都包含在他晚年創(chuàng)作的《自述》中說:『野庵鶴者,同榮期之二樂,而天意未婚,終生未娶,只影自樂。曾致力于道,致力于文,致力于詩,致力于書法,皆未得觀成。其旁收雜拾,雖為非寡,亦未得濟。久經(jīng)患難,頗稔世情,則頗曠達。平生不遇,而以不遇為大幸。接物待人,寬厚直致。所絕交數(shù)輩,皆不得已也。所見未弘,顧不謬以獎人,謬以自卑。就其所是是之,所非非之。他人為鑒,從之改之。嗜酒不多,嗜茶頗濃,別無所好。行年已深,體質(zhì)素弱,不謙不亢,漫記其實云耳。即代自傳后為遺言,不亦可乎?癸酉丁鶴時年六十又七筆?!?/p>
丁季和的《致虛齋論書函》是一篇重要的書論文獻,也是了解其書法史觀、創(chuàng)作追求及藝術(shù)審美的門徑入口?!禾擙S足下:久不相見,而日者枉駕,尤深悵歉。留示近所臨大字《麻姑壇記》一冊,得睹書功大進。方之近彥,亦何多讓!豈意以足下之年,出終夕勞作之余,所造如此,誠堪羨仰。斯道將以不墮,繼起信乎有人,此尤私心所喜慰不置者矣。然仆雅不解書,無足以塞明問。重以足下謙衷,故敢效狂瞽,惟幸不罪!竊以魯公握拳透爪,筆力驚絕,首出唐人,為楷法之不動尊。足下好之,取徑甚正。顧所從出,乃在漢隸。蓋非深于古者,不得如是。其雄強茂美,而矜嚴不可犯乃爾也!唐世重楷,魯公出其所長,創(chuàng)為大宗,有由來矣。幸足下于臨寫之暇,復(fù)多留意漢以上碑版,尋其用筆,玩其氣韻,以求有得于魯公之所得,不亦善之善乎!魯公絕矜嚴,未可以滑易臨之。藥滑易當(dāng)自筆力入手,舍漢碑亦無可為助者。清中葉之際,古刻尚未大出,天下幾無不學(xué)顏。其為世所推者,有翁松禪、何猿叟、錢南園三家。翁能厚重;錢頗用鼓努,似有以雋利傲魯公之意;何于晚節(jié)致力漢碑,而皆未嘗造得魯公矜嚴之境。矜嚴遠非矜張。自非拘謹,亦非徒事筆力。猶之大人君子,其養(yǎng)至充,其神至凝,其氣至剛,端拱而立,自凜乎其不可犯也。觀于古篆分,矜嚴之氣盎然。于楷,獨于魯公乃見之。晉人蕭散,無是氣也。魯公作「二」,作「以」,作「口」,中皆極空而復(fù)茂密者,矜嚴之氣使之也。其胎息甚古,殆可知矣。矜嚴甚未易言。古人所謂:「書,心畫也?!箷岛跣?,心系乎人,筆墨之外,大有事在!至語魯公之粗,大抵在行筆遲重,挑拔剛健,結(jié)體平直,而以通身之力以赴之,靜氣一神,纖毫不茍,庶可得焉耳矣。向無以矜嚴論書者。今以此說進,若仆固米老所謂「有口能談,手不隨者」也。而談亦未必有合,自知大不自量。有感于足下劬苦,竟爾觸發(fā),非必尊以夫子,謙居受業(yè),然后論學(xué)。若此,直市道交耳!古之明教,可與言則與之言,務(wù)在勿失其人而已,豈有他哉!切磋往復(fù),初無用規(guī)規(guī)陋俗。奮志上追,又安有今人之足師也耶?惟足下察之!并示所治印,亦已拜觀。不審羅詳翁先生以為何如?大揮一冊,謹此附還。祈為學(xué)自愛不宣?!?/p>
丁季和已經(jīng)去世二十多年了。筆者在學(xué)習(xí)和研究書法的過程中,接觸到不少丁季和的書法和詩文,也尋訪過一些藏家??梢哉f,對丁季和藝術(shù)的學(xué)習(xí)、理解和再認識,伴隨著我個人書法訓(xùn)練的一個漫長學(xué)習(xí)過程,也是一個漫長的心路歷程。欣賞丁季和的書法,是有較高的門檻的,不修持到一定程度,很難讀進去。而一旦看進去了,又容易上癮。我看丁季和的書法,就如同看一帶遠山,遠遠地橫亙在前方。你走了很遠的路,以為接近了些,抬頭一看,他依然遠遠地橫亙在前方,成為我們后來者藝術(shù)學(xué)習(xí)、探索道路上的一個高標。于是到處收集資料,大量看他的字,體會他的用筆和謀篇,尋繹他的文心與機趣。此外,我還喜歡讀丁季和留下的信札、便箋和手稿,這些隨手揮就的東西往往比長篇大幅更見性情。在搜尋、品讀這些零散資料時,某些只語片語之間,或許就有呼應(yīng)關(guān)聯(lián),或者暗含某些線索。那些關(guān)于丁季和零碎、散落的吉光片羽,經(jīng)過閱讀的沉淀,會拼合成一些篇章或片段,老先生在我心里的形象愈加豐滿而鮮活。久而久之,由此而對于丁季和的內(nèi)心世界,產(chǎn)生某種理解之同情,生出一種親近感。當(dāng)然,這樣的感覺是單向的。在前賢是遺世獨立,山不厭高。在我輩是學(xué)習(xí)傳統(tǒng),飲水思源。謹以一首七律作為文章結(jié)束,表達對丁季和的敬意:『平生能著幾兩屐,華表歸來又姓丁。一碗山房宜餓客,西疇田舍種文心。蒼天有幸容孤陋,流水無弦閱古今。野鶴聲鳴成絕響,吉光片羽總關(guān)情?!?/p>
(本文作者系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研究館員、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
(責(zé)編 楊公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