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成長期,有一個階段是秩序敏感期,這時,人們會對身邊的事情開始建立規(guī)則秩序,當事情被打亂,就會生氣、不適。每個人都有自己秩序敏感的部分。有人對時間敏感,有人對物品的歸屬權(quán)敏感,有人對順序敏感。你知道自己哪一部分的秩序是最需要守護,最難忍受被打破的嗎?
我的秩序敏感,說起來有點不好意思。我會很容易給一些物品冠上專屬我的標簽。比如,朋友給我送了幾雙彩色的筷子,我和室友分著一人一個顏色用。如果室友不小心拿著我的顏色的筷子,我就會感覺渾身難受,明明這個顏色的筷子是我的呀。
還有一次,我給室友安利一個很好用的指甲鉗,讓她拿去用。結(jié)果用完后,她就放在客廳一個放共用物品的盒子里。我看到后偷偷地拿回了我的房間,有一種它必須要放在我的房間里我才會舒服的感覺。
有時候,這種秩序敏感也來得莫名其妙。在公司的播客間里,我一直都坐在同一個位置錄制,有一天我走進去錄音時,發(fā)現(xiàn)另一個同事坐在了那個位置。當時我的心里是有點生氣的,覺得怎么坐了我的位置。但我立刻反應(yīng)過來,這個位置本來就不是我的專屬。
護食也是一種秩序敏感,想起當朋友吃完自己的冰激凌后,咬了一大口我的冰激凌,我會小小地惱怒一下。
這種對一個東西的專屬權(quán)格外在意的敏感,有時候會讓我覺得自己好像很小氣。幸好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遇到對我生氣的朋友。他們最多只是翻個白眼,就把所謂的“我專屬”的東西“還”給了我。
我的秩序敏感高發(fā),是在旅行的時候。
有一次我和朋友在京都旅行,約好了第二天的行程是清水寺,我想當然地認為旅行地點是清水寺。第二天,我們早早出門,卻坐著地鐵在一個不靠近清水寺的地方下車了。
在朋友規(guī)劃的行程里,我們可以沿路散步看看京都的學校,再走到清水寺。好的,散步,沒問題。結(jié)果那是一條上坡路,從山腳一路往上,要參觀好幾個學校。走完那條路,我的微信步數(shù)已經(jīng)破萬,清水寺還很遠。我無心觀光,風景很好,我好累,心里想的全都是以后要確定好行程再出門。
我覺得,這和是不是J人、P人沒有關(guān)系,而是兩個旅行秩序不一樣的人,完全不適合一起旅行。有人旅行,會像最后一次來一樣把當?shù)毓渫?,但有的人舒服至上,累了,再重要的景點也可以不去。秩序和秩序之間,并沒有對錯之分,只是我這個需要配合和忍耐的人,敏感了。
所以,我一直很難想象怎么會有人能夠隨隨便便就在網(wǎng)上找到旅行的搭子。如果我要找搭子的話,可能有100條秩序說明書要列出來:
1喜歡半小時左右的散步,一次性步行的上限是1千米,一天微信步數(shù)最好不要超過15000步;
2飯量不大,但喜歡吃,會在不浪費的情況下點盡可能多的菜,可以接受的價格是人均150元;
3討厭遲到,15分鐘之內(nèi)的遲到可以接受,不能接受轉(zhuǎn)個彎就到但要等半小時以上……
諸如此類的說明,是不是看起來會覺得這個人很難搞?可是,我也有很適合一起旅行的朋友。所以,好好說明自己的秩序,會擁有互相契合的朋友的。
秩序敏感是一種介于“沒事和發(fā)火”之間的感受,是少數(shù)人才會有的感受,因此它值得被表達出來。了解這種心理特征,接納自己,秩序敏感型人也能過得很愉快。
青蟲//摘自我要WhatYouNeed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