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自家樹上的枯枝敗葉掉入鄰居家,也能成為一起糾紛的導火索。
2023年5月,定居香港的林某歸鄉(xiāng)修老宅,發(fā)現(xiàn)隔壁家的龍眼樹已有兩層樓高,一些樹枝伸進自家院里,年年新葉換舊葉,落葉堆積,堵了自家的排水渠。林某在未告知鄰居的情況下,擅自鋸掉長過來的樹枝。兩家人發(fā)生爭執(zhí)。
村民陳勇聞訊而至,給兩家人做工作。
他先告訴林某,未經許可鋸人家的樹,屬于損害他人財產;又對鄰居說,樹長到他人空間里,妨害他人的土地使用權。接著開始講道理:“砍掉的只是分枝,就算結了果,也不是很多?!薄澳惚緛碓诶?,砍了就不占理了。”
最后雙方握手言和,沒有涉及賠償和訴訟。
雙方各退一步,將矛盾商量著解決。在當?shù)兀耜愑逻@樣在糾紛中既能講法釋法,又能講人情的村居工作者,被冠以“法律明白人”的稱謂,持證上崗、義務普法。
要想做“法律明白人”,最重要的特質不是掌握了多少法條和艱澀的法律術語,而是學會“翻譯”——把法律術語譯成村民能聽懂的土話。
在福建省龍巖市培斜村,村委會支委賴文峰長期當“譯者”。
2024年2月,竹山上春筍冒頭,村民們紛紛上山挖筍。村民們承包的林地界限分明,但筍的生長不受限制。有村民認為,自家的三五十棵春筍越界,長到了別人家地里,結果擅自挖筍時被對方發(fā)現(xiàn)。雙方就此吵到村委會。
村里的糾紛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另一類則是關于土地確權、林權之類的爭議,“一年有四五起”。
一旦涉及土地,當?shù)氐耐ǔW龇ㄊ?,讓林業(yè)部門的干部查閱林權證、查找GPS坐標點位,甚至去區(qū)里林業(yè)部門調閱相關材料,再從事實層面和村民講法律、講道理。
“你拿著法律的條條框框講,別人不愛聽?!辟囄姆逭f。他告訴雙方:“按照法律相關規(guī)定,竹山是村集體的,但你們承包后,你的筍要是長到他家地里就算他的了,他的筍長過來就算你的。”
在農村還得講情誼。賴文峰表示,村里人都沾親帶故,有時也會讓某個親戚來勸說調解,彼此各退一步。最后,挖筍方給另一方賠償了幾百塊錢,問題就此解決。
村民信任法律,是因為他們“嘗到了懂法的甜頭”。
20年前,有的村把土地出租給企業(yè),但因法律意識淡薄,簽的承包合同有法律漏洞,村里吃了“啞巴虧”,20年的租金無法追回。
2017年后,村里各類企業(yè)多了起來,哪怕只是一萬塊錢的合同,村民們都要托賴文峰請村子的法律顧問過目,以規(guī)避潛在風險。
早期的農村普法基本停留在上大課、廣播、貼標語等宣傳形式,從而形成一種輿論壓力,使農民老實守法?!斑@個層面的工作是必要的,但想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工作不能僅停留于此……法律素質包括法律意識的增強和守法能力的提高。”
為此,遼寧省桓仁縣委編印了《農村實用法律法規(guī)》一書,無償贈送給農戶。隨后,各村培訓村干部和輔導員,法律夜校常年安排課程,縣里舉辦法律知識競賽。就這樣,第一批“法律明白人”成長起來,他們作為村民代表帶頭學法、守法,改變了以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狀況。
更重要的是,村民們樹立起了依法維權的意識。
桓仁縣河道管理所曾擅自將村里的一段河道承包出讓,收取承包金。村委會和“法律明白人”依據河道管理條例,指出河道管理部門只有行政管理權,不享有所有權和經濟收益權,向縣政府提出疑問,縣政府審查后下達了承包無效的通知,并在該村開了現(xiàn)場會,糾正河道管理部門的一系列侵權行為。
2021年11月8日,中央宣傳部、司法部、民政部和農業(yè)農村部等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了《鄉(xiāng)村“法律明白人”培養(yǎng)工作規(guī)范(試行)》。該文件要求,到2025年,每個行政村至少培養(yǎng)3名“法律明白人”。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法律明白人”的作用也在改變。
20年前,當“法律明白人”成長起來后,不斷提出縣鄉(xiāng)鎮(zhèn)在以往工作中不合法的問題,上訪案件、維權案件、訴訟案件明顯增多。但現(xiàn)在的情況與過去有所不同。在江西撫州,2015年至2019年,法律咨詢量同比增長54%,公共法律服務案件數(shù)同比增長67%,這與“法律明白人”參與社會治理脫不開關系。
過去的農村,往往是以實力和話語權來解決問題糾紛的?!耙粋€很強大的宗族勢力,在村里很受尊重,與他人有了糾紛,要求對方賠多少可以自己說了算?!备=ㄒ晃回撠熎辗ǖ墓ぷ魅藛T說,“但現(xiàn)在不行,你的話語權不能超出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比如法律規(guī)定賠2000塊錢,你不能開口就要2萬塊錢?!?/p>
普法更重要的作用是,讓村民們知道,法律才是最根本的解決問題的依據。但這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習慣肯定很難,但這樣堅持下去就可以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
(貓小魚摘自《南方周末》2024年10月3日,劉德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