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曾經(jīng)在湖北的安陸生活過一段時間。當時他入贅許家,娶了許圉師的孫女?!渡街袉柎稹反蟾啪褪撬[居在安陸的白兆山時寫的:“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這首詩里有一個問話的人。這個人問李白:“你為什么要隱居在山里呀?”
這個問話的人是誰?不知道。這個人真的存在嗎?不一定。這其實是古人寫詩常用的一種手法,為了表達自己的某種觀點,于是虛構一個人物。
這種手法在賦里也很常見。比方說,司馬相如的《子虛賦》里,有子虛、烏有。子虛和烏有都是作者虛構的人物。再比方說,蘇軾的《赤壁賦》里,有一個客。蘇軾通過寫自己和客的對話,來表達對生命的看法。
李白在這首詩里,也許只是虛構了一場對話,自問自答。既然你問我為什么隱居,那就說明,你還不是我的真朋友,至少還沒到知己的層面。一個真正理解我的人,是不會這么問的。而對于不理解自己的人,回答其實也顯得多余。所以“笑而不答心自閑”。
既然不答,怎么還會有后面兩句?后面兩句并不是“說”出來的,而是“想”出來的。李白是在心里對這個問題做了解答。
李白的這首詩其實應該算是對陶淵明的致敬。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里寫了一個誤入桃花源的漁人。這個漁人進入桃花源,大家都招待他,“設酒殺雞作食”。他在桃花源里住了好多天,最后要離開了,這里邊的人對他說,“不足為外人道也”,意思是:你出去之后,對誰也別說,我們這個地方也不值得對別人說。其實是他們不希望被外人打擾。
生命中的很多事,其實都“不足為外人道也”。生命中的很多美好,或許都在沉默中。
我很喜歡這首詩里的意象,“桃花流水窅然去”,那些飄落在流水上的花瓣慢慢地遠去了。
它們很輕。它們流向了生命的自在。
(一無所有摘自山東文藝出版社《詩的味道》一書,張伯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