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陳丹燕老師是在周軼君的《第一人稱復(fù)數(shù)》中“自然律”那一集。陳老師帶著軼君在辰山植物園的月季島上走,看月季,聊月季。她的聲音細細尖尖的,像某種鳥雀。彼時,除了作家,她還有另外一重身份:植物園的文學(xué)園長。她在花的中間,臉上滿是平和的笑,她教我們分辨玫瑰與月季,教我們?nèi)绾文笞』ㄝ嗥矓嘁欢錃埢?,又說起她夜游玫瑰園的故事。她靈動又輕盈,像童話里的精靈。這樣的陳丹燕會寫出什么樣的文字呢?她的書里有沒有相同的細膩與天真呢?我有了好奇。
就是這樣的因緣,我找來了《我的媽媽是精靈》。這是陳丹燕寫的第一本書。我希望這本書無論是文字的體量還是內(nèi)容都可以更輕巧些。故事的開展確實如此,上海小學(xué)生陳淼淼俏皮機敏,有一雙銳利的眼睛和一張機靈的小嘴,總能一語道破成年人的假正經(jīng)。我讀得樂不可支,果然兒童文學(xué)不僅是寫給兒童的,也寫給每個曾經(jīng)是兒童的大人。前半本的閱讀使我感到輕松,不僅是臉上有笑意,連靈魂都變得松弛起來。哎呀,我想起自己小時候也挺頑皮的,有時候也沒心沒肺。那時候的我還沒有心事,人還不曾沉甸甸。讀這本書時,我感覺自己回到了小時候,那一刻無比懷念小時候的自己。閱讀帶來的懷念比翻老照片更生動,也更戳人。
然后故事有了轉(zhuǎn)折,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來了,這是我們渴望的精彩部分,人的心也跟著揪了起來。陳淼淼闖了禍,把黃酒倒進了媽媽的杯子里,媽媽喝下那混在可樂里的一點點黃酒后,現(xiàn)出了原形。此后,平淡的童年生活慢慢隱入幕后,精靈的秘密和家庭的沖突像滾水一樣突突地翻滾,又奇幻又現(xiàn)實。一方面是奇幻得不得了的精靈落入人間,一方面是現(xiàn)實得不得了的小學(xué)生課業(yè)與升學(xué),兩方面劇烈沖突著。正如陳淼淼所言,我家里發(fā)生了不得了的大事,但世界還是和昨天一樣。我以自己做孩子的經(jīng)驗告訴你,這是真的。小孩子遇到什么事都可能把它當(dāng)作是天大的事,是了不得的大事,但定睛一看,一切如常,只有我獨自守著這滔天巨變。做大人做太久了,我以為我忘記了小孩子的事,可這本書三言兩語就讓我全都想了起來。作者對小孩子的心理把握得實在精確,比如“小孩子在爸爸媽媽一聲大喝里,就會做出莫名其妙的事”,“大家就開始精神不集中,我們累了,不是像大人那樣癱掉,而是發(fā)神經(jīng)病,要么癡笑,要么怪叫”。這些片段讓我忍俊不禁。
作者除了懂小孩子,也很懂得愛。她說愛是人心里的膠水——“這種從心里流出來的膠水是人的世界里最好的東西,透明的,黏糊的,讓你的心越來越結(jié)實的。你們這個世界的人把它叫作感情。這是我們的世界沒有的東西。”精靈看到的愛是具象且珍貴的,這是它們來到人間的原因。或許讀者這時候也會想起幾張臉和幾個場景,心就被愛的膠水牢牢地黏在一起。
可當(dāng)你懂得愛的時候,也會知道什么是悲傷。我實在不忍心告訴你,陳淼淼知道媽媽是精靈之后,就會失去她的媽媽。她既要面對父母的離異,也要面對媽媽回到精靈的世界,永不相見。離別的悲傷仍然穿插著奇幻的色彩。在敘說里會加上城市上空的飛翔,會提及精靈車站,還會勾畫藍影子,這些奇幻沖淡了離別的情感。可看到媽媽一點點消失,像霧氣一樣散了的時候,離別之情又籠罩了這個世界。我傷心地忘了世上并沒有精靈,一心只想為這場離別好好哭一場。精靈是假的,但離別是真的。生命里那些離別翻上心頭,讓我變得比以往更沉重。
這個故事出版在1998年,那時候讀故事的小孩已成了大人。我雖然是第一次讀它,卻能感到小時候的自己也參與了閱讀,并默默流下小孩子的眼淚。二十幾年了,好的故事歷久彌新,盡管帶有時代的特征,故事的核心卻有十足的浪漫與真誠。無論過幾個十年,無論世界如何轉(zhuǎn)變,我們的心總還是需要這樣關(guān)于愛與離別的好故事。
以后我還會再讀這個故事,等我的孩子長大了和她一起讀,一起歡笑,一起落淚。無論你幾歲,你都要容許自己相信愛是心里流出來的膠水,也容許離別使你傷心,這也是《我的媽媽是精靈》帶給我最珍貴的啟示。
阿免
定居在南方小鎮(zhèn),一個留短發(fā)的普通90后,目前是普通的公司職員,也是一名長大了的兒童。12歲開始寫詩,但繪畫涂鴉的年份無從考證,始終熱愛以詩人和畫家的方式表達自我,擅長通過想象力、文字和圖案將平凡日常變得閃閃發(f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