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沒有回國的軟件工程師阿濤,回到南京的第三天就來到老門西,從水齋庵走到殷高巷,看望以前他拍過照的老街坊們。他拍過做板鴨的小老板,“15個賣5元”的餛飩攤主,用筷子挑著油條的大媽,賣烤山芋的大哥,井邊洗菜的媳婦,“小兵發(fā)廊”的理發(fā)師老兵,秦淮河邊拎著鳥籠的大爺,以及小巷子掛滿的衣服、互相纏繞的繩索……
阿濤說,他在南京度過了小學(xué)、中學(xué)和大學(xué)時光,20世紀(jì)90年代出國留學(xué),從加拿大到美國硅谷,但無論身在何處,都難以割舍對故鄉(xiāng)的思念,走得越久,離得越遠(yuǎn),那份依戀越發(fā)強(qiáng)烈。2010年回國后,阿濤兩次來到老門西和浦口老火車站,萌發(fā)用黑白照片留下老街舊景影像的想法。從此,阿濤每年回來,都要帶上十幾卷柯達(dá)膠卷,到老門西、朝天宮以及浦口老火車站走一圈,給認(rèn)識和不認(rèn)識的老街坊攝影。后來,他還把照片洗出來,帶到這些老街區(qū),送給不是親戚勝似親戚的老朋友。
那年,阿濤抓拍了一張遛鳥回來的大爺,因?yàn)闆]有交流,只好拿著那張照片打聽他住哪里。問到一個煙酒店,老板娘驚呼:“這不是我們家老頭嗎?他在家!”于是一嗓子把李大爺從二樓喊下來。老兩口開個小鋪?zhàn)樱u點(diǎn)日用百貨。李大爺端詳著自己的照片,一邊開心大笑,一邊張羅沏茶待客。阿濤說還有事,不坐了,李大爺趕快剝了一根香蕉,一定要阿濤吃了再走。阿濤給李大爺和老伴拍了一張合影,李大爺有點(diǎn)扭捏說:“我們結(jié)婚五十年了,很少照相呢?!?/p>
再次回來,阿濤又去了一趟老門西。四年沒見了,得了腦梗行動不便的李大爺還是一下認(rèn)出了阿濤,叫出他名字:“攝影大師來了?把那盒龍井拿來,沏茶!”阿濤還記得,幾年前在朝天宮古玩市場附近拍過一個老宅子和老夫妻倆。是那種幾進(jìn)屋、有廂房的老房子,建筑很有特色,住著一對七八十歲的老夫妻。阿濤問:“可以進(jìn)去看看嗎?”老兩口很熱情,也很健談,說房子有一百六十年歷史了,是先人傳下來的,可以想象當(dāng)年家境的殷實(shí)。阿濤給兩位老人拍了一張合影,照片里的人物神態(tài)自如,笑容和藹,黑白色調(diào)的照片在國外攝影展覽會上得到同行好評,是阿濤很喜歡的一幅作品。每每端詳這張照片,阿濤會想起自己慈愛的父母,仿佛感到他們就坐在眼前親切對話,涌起暖暖的思念。后來阿濤送照片時,記不清門牌號碼,就順著古玩市場一條街去尋,果然找到了這座老宅子。敲開熟悉的大門,老大爺正在修理廂門的鉸鏈,一旁的阿姨幫忙提著門。大爺參與過降落傘的研制,參加過汽輪電機(jī)廠的創(chuàng)建,是個經(jīng)歷豐富的人。恰遇兒子回來看父母,就一起拍了一張合影,大爺當(dāng)場流下幸福的眼淚。阿濤說:“希望你們健康長壽,我明年再來看你們!”
美國攝影師戴安·阿勃絲曾說過:“攝影對象比照片本身更重要?!卑矚g與人交流,用心去感受他人的內(nèi)心世界,感受人與人之間的友善和愛。
編輯 王冬艷 4374083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