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課上,我學習了“制作與測試我們的小船”。課后,我也想利用身邊的材料,親手制作一艘既能夠載重又能航行的小船,并測試船的最大載重量。于是,我在家里翻箱倒柜,搜集了泡沫墊、泡沫箱、礦泉水瓶、小電動機、小風扇、電池等材料,并結(jié)合所學的電路知識,成功制作了兩艘小船——“長城號”和“巨鯨號”,如圖1。
創(chuàng)新“注水法”,精確!
完成制作后我便著手對船進行載重測試。課本上介紹的方法是往船上添加墊圈,根據(jù)墊圈的數(shù)量來計算載重量,如圖2。但是這種方法對于載重量大的船來說不太適用,因為墊圈的數(shù)量有限,且它們的總質(zhì)量需要累加計算。
就在我苦惱的時候,一個日常的小細節(jié)給了我靈感:倒水時,水的流動是連續(xù)的。那么,是否可以用水來代替墊圈進行測試呢?說干就干,我找到一個足夠大的貓砂盆、帶刻度的塑料杯和電子秤,開始了我的小實驗。
我將載有塑料杯的“長城號”放入裝了水的貓砂盆中,然后慢慢地往杯子里加水。隨著水的注入,船體緩緩下沉。當水位到達船舷上沿時,表示這艘船達到了最大載重量,此時便可取出塑料杯進行稱重。通過“注水法”測試得出,“長城號”的載重量約為472克。這種方法操作方便,結(jié)果精確。
進階“體積法”,超快!
在測試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當船下沉到一定深度時,貓砂盆里的水開始往外溢。我心里嘀咕:溢出的水和注入塑料杯的水之間有什么關(guān)系呢?
為了探究這個問題,我將貓砂盆再次盛滿水(確保水面達到盆沿的最低點),然后重復(fù)上述實驗。同時,我用容器接住溢出的水,如圖3,并對注入的水和溢出的水進行稱重。結(jié)果顯示,注入的水的質(zhì)量為472.91克,溢出的水的質(zhì)量為473.89克,兩者幾乎相等。
通過查閱資料,我明白了其中的原理:當船靜止浮在水面上時,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其重力。當我往塑料杯中加水時,船的重力增加,它受到的浮力也隨之增加。而浮力的大小正好等于船排開的水的重力。
這個發(fā)現(xiàn)讓我有了新的想法 :通過測量船的體積來估算載重量,簡稱“體積法”。以“巨鯨號”為例,它的主體是一個泡沫箱,內(nèi)側(cè)體積為7760立方厘米(25厘米×16厘米×19.4厘米)。那么,它最多能裝下7760毫升水。由于水的密度是1克/立方厘米,所以船的載重量為7760克。
當然,這只是一個理論上的計算值?!熬搛L號”的實際表現(xiàn)如何呢?我迫不及待地將它放入裝滿水的貓砂盆中,按照注水法測試它的載重量。實驗表明,“巨鯨號”的最大載重量為7820克,與體積法的理論數(shù)值接近。
看著我的小船,我深感驚訝:這么小的泡沫盒竟然能夠承載如此重的物品!難怪輪船可以運載那么多的貨物!
這次經(jīng)歷讓我深刻感受到了科學的魅力。我相信,只要我們用心去發(fā)現(xiàn)、去思考,我們的生活也會像這次實驗一樣,變得更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