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拓片修復是維護和傳承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本文以館藏《宋廣平神道碑》的修復為例,詳細闡述了拓片修復的過程。首先,對拓片進行全面的檢查與評估,以確定其損傷程度并制定相應的修復計劃。隨后,進行物理清潔,去除拓片上的污漬和附著物。對于斷裂或缺失的部分,采用專業(yè)的方法和材料進行精心修補。為了增強拓片的穩(wěn)定性,對其進行加固處理,必要時使用填充材料來補全缺失的部分。完成修復后,對拓片進行適當?shù)谋Wo措施,確保其能夠在未來的展覽和研究中得到妥善保存。通過這些細致入微的修復工作,我們不僅能夠保存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還能夠為學術界和公眾提供深入了解我國歷史文化的寶貴資料。
【關鍵詞】拓片;修復;文化遺產(chǎn)
【中圖分類號】K877.4;G2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20—023—03
引言
拓片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記錄了我國古代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技等方面的珍貴信息。然而,由于歷史的原因,許多拓片已經(jīng)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如斷裂、磨損、霉變等。因此,拓片的修復工作變得尤為重要。本文以館藏《宋廣平神道碑》修復為例,簡要介紹拓片的修復方法,旨在為拓片修復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拓片的形成
拓片就是使用拓包、宣紙、墨等相關工具,將石碑、青銅器、龜甲等器物上的文字和圖案拓印在宣紙上,方便記錄和讀寫。從東漢末年至今,傳拓技藝已經(jīng)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許多歷史遺跡已經(jīng)消失,但通過拓片的流傳被后人所知。紙壽千年,拓片的裝幀形式更加延長其壽命,應加以大力推廣和認知。
二、修復前的準備工作
(一)檢查和評估拓片的破損情況
接手古籍修復任務時,首先應對古籍的年代和破損程度進行觀察、測量和記錄,并拍攝照片建立修復檔案。根據(jù)收集的資料,制訂修復方案,登記破損情況需詳細,包括頁數(shù)、書皮完整性、殘缺字等。
拓片的修復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特別是對于館藏《宋廣平神道碑》這樣的珍貴文物。在修復前,進行徹底的檢查和評估是至關重要的步驟。這包括觀察拓片的外觀,檢查其表面是否有破損、斷裂、折痕、污漬、霉變等問題,并評估拓片的材質(zhì)狀況,如紙張的厚度、韌性、酸堿度等。同時,記錄破損細節(jié),包括破損的位置、大小、形狀等,并分析破損原因,了解拓片破損的原因對于修復工作至關重要。破損可能由不當?shù)谋4鏃l件、環(huán)境因素、生物侵害、物理損傷等多種因素引起。根據(jù)拓片的破損程度和珍貴程度,確定修復的優(yōu)先級,對于一些特別珍貴或破損嚴重的拓片,可能需要先進行搶救性修復。同時,還需要評估修復的可行性,包括修復所需的技術、材料和資金等。
在修復前核查發(fā)現(xiàn)殘損、缺字、頁碼顛倒等問題,經(jīng)資料比對后,記錄并確立修復方案、工時及所需材料。
(二)建立修復檔案
在拓片修復過程中,建立詳細的修復檔案是至關重要的。這不僅有助于記錄和保存修復過程的信息,還為未來的研究和修復工作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以下是在建立修復檔案時需要考慮的幾個方面。
文字記錄。文字記錄應盡可能詳盡,包括拓片的基本信息,如名稱、年代、來源、歷史背景等。同時,記錄檢查和評估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破損情況,包括破損的位置、類型、程度等。此外,還應詳細記錄修復過程中的每一步操作,如使用的修復技術、材料、方法等,以及修復過程中的觀察和發(fā)現(xiàn)。
照片拍攝。照片是修復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直觀地展示拓片在修復前、修復中和修復后的狀態(tài)。拍攝時應使用專業(yè)設備,確保照片清晰、準確。拍攝內(nèi)容應包括拓片的整體圖像、破損細節(jié)、修復過程的重要步驟等。對于一些特殊的破損情況或修復技術,可能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拍攝,以便更全面地記錄信息。
檔案的組織和管理。修復檔案應進行有序的組織和管理,便于查找和使用。可以將檔案分為不同的部分,如基本信息、破損記錄、修復過程、照片資料等。同時,應確保檔案的安全存儲,避免因環(huán)境因素或其他原因導致檔案損壞或丟失。
三、修復材料和工具的選擇
(一)修復配紙的選擇標準
1.配紙
為確保古文獻的原貌,選擇合適的修復配紙至關重要。筆者依據(jù)書頁的質(zhì)地、顏色、厚度和簾紋等因素,結合破損情況,從收集的舊修復襯紙中挑選配紙。顏色選擇上,應力求與原紙相似,遵循“寧淺勿深”的原則,在自然光下進行比對。若無匹配顏色,可用新紙經(jīng)染色或仿舊處理。染色常用國畫顏料如赭石、藤黃、花青等,或巖茶水與墨汁混合。在本次修復中,筆者使用宣紙染色作為墨框,并選用舊墨跡襯紙和原拓片托紙,經(jīng)過染色、脫酸、防蟲等處理,確保修復材料的質(zhì)量。
2.定墨框尺寸
在改變原冊頁版面時,筆者需在有機案板上繪制墨框框架,以字定框格。測量五字和三字的長度,數(shù)據(jù)不一,托補時可能遇到間隙過大或過小的問題。為解決此問題,定墨框尺寸時應統(tǒng)計測量數(shù)據(jù),取平均值作為框格尺寸,并在畫框時留出0.5cm的活動空間。建議使用紅色墨跡畫框,以便于托補時清晰識別。筆者綜合數(shù)據(jù)后,選擇了27.5cm×16.5cm作為墨框尺寸。
(二)修復工具和材料的準備
清潔工具。用于清除拓片表面的灰塵、污漬和霉菌。包括軟毛刷、吸塵器、無紡布、棉簽等。
修復工具。用于修補破損的拓片,包括手術刀、鑷子、調(diào)色刀、圓規(guī)等。這些工具應具有良好的精度和穩(wěn)定性,以確保在修復過程中對拓片的損傷最小化。
測量和觀察工具。用于精確測量和觀察拓片的狀況,如尺子、放大鏡、顯微鏡等。
加固和支撐工具。用于加固和支撐拓片,如修復板、壓板、固定夾等。
修復材料。根據(jù)拓片的材質(zhì)和破損情況選擇合適的修復材料,如紙張、漿糊、膠水、纖維素等。修復材料應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耐久性,不會對拓片造成進一步的損害。
安全防護用品。在修復過程中,保護修復人員的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手套、口罩、防護眼鏡等。
四、拓片的具體修復
(一)托補前
①準備透明塑料膜,噴水后對齊墨框線貼合在案板上。
②在塑料膜上用稀漿糊固定墨條,拼組成墨框。
③按預設尺寸拆字,將字正面朝下平鋪在塑料膜上,核對內(nèi)容和位置,確保拓片與墨框適當重合。
④噴水濕潤拓片,用濕毛巾輕拍吸收多余水分,從下往上揭取毛巾以使拓片更平整。
(二)揭褙
清除冊頁塵土后,根據(jù)破損情況選擇揭褙方法。筆者面對蟲蛀嚴重、紙張脆化的冊頁,采用濕揭法:用濕熱毛巾濕潤書頁,分離命紙和褙紙,小心去除牢固粘接的部分。揭褙時需注意避免漿糊粘合力大時損傷紙張纖維。修補后再次檢查拓片文字對齊和墨條位置,確保無誤。
(三)補破損
修補書頁時,遵循先墨跡后字口、先中間后兩邊、先大洞后小洞的原則。對殘字和筆畫交接處進行細致修補,預留白色部分以匹配白字筆畫。修補時注意紙張紋路和對齊,粘接處寬度不超過2毫米。修補后檢查拓片,確認字口和墨條無誤,然后進行上漿托紙工序。
(四)小托
上全漿的時候,會出現(xiàn)的問題就是在上漿的過程中,容易造成修復過的墨紙及紙口隨著毛筆上漿的時候一起帶起,跑偏。所以在拓片上涂漿糊,要先從無字的位置上漿,再從有字的地方輕點漿糊,直至拓片上整頁均勻涂滿漿糊。上托紙,蓋上吸水紙用打刷敲實,四周余漿,貼啟口紙,做好編號,將已托好的拓片連同塑料膜一起提起來,上墻繃平,用棕刷敲實四邊固定。揭塑料膜建議從右上角斜揭起,并觀察修復好的字口及墨跡是否有貼在塑料膜上被一起揭開,注意要做到一慢、二觀、三揭。
(五)方裁
小托下墻后,將拓片按照原訂修復方案尺寸方裁好。
(六)挖鑲
在古籍修復過程中,筆者采用了精細的挖鑲法。首先,將兩層宣紙作為面紙托好并繃平,然后將拓片按預定方案擺放并作記號。接著,將拓片固定在面紙上,并沿拓片邊緣裁切挖去多余部分。隨后,在特制的墩子上涂漿,將挖好的面紙粘貼在褙紙上,此過程需保持手部清潔以避免污染。拓片隨后被準確鑲入挖好的面紙中,這一步驟需一次完成以避免拓片受損。使用吸水紙覆蓋并敲實排平后,將冊頁倒翻并上墻繃平。干燥后,進行下墻、上臘、打磨,最后將冊頁裁齊粘接成冊,并制作封面。
五、修復質(zhì)量的檢查和評估
(一)檢查修復后的拓片質(zhì)量
拓片修復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特別是對于館藏《宋廣平神道碑》這樣的珍貴文物。在修復前,進行徹底的檢查和評估是至關重要的步驟。這包括觀察拓片的外觀,檢查其表面是否有破損、斷裂、折痕、污漬、霉變等問題,并評估拓片的材質(zhì)狀況,如紙張的厚度、韌性、酸堿度等。同時,記錄破損細節(jié),包括破損的位置、大小、形狀等,并分析破損原因,了解拓片破損的原因對于修復工作至關重要。破損可能由不當?shù)谋4鏃l件、環(huán)境因素、生物侵害、物理損傷等多種因素引起。根據(jù)拓片的破損程度和珍貴程度,確定修復的優(yōu)先級,對于一些特別珍貴或破損嚴重的拓片,可能需要先進行搶救性修復。同時,還需要評估修復的可行性,包括修復所需的技術、材料和資金等。
在修復過程中,建立詳細的修復檔案是至關重要的。這包括文字記錄和照片拍攝。文字記錄應盡可能詳盡,包括拓片的基本信息,如名稱、年代、來源、歷史背景等。同時,記錄檢查和評估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破損情況,包括破損的位置、類型、程度等。此外,還應詳細記錄修復過程中的每一步操作,如使用的修復技術、材料、方法等,以及修復過程中的觀察和發(fā)現(xiàn)。照片拍攝是修復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直觀地展示拓片在修復前、修復中和修復后的狀態(tài)。拍攝時應使用專業(yè)設備,確保照片清晰、準確。拍攝內(nèi)容應包括拓片的整體圖像、破損細節(jié)、修復過程的重要步驟等。對于一些特殊的破損情況或修復技術,可能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拍攝,以便更全面地記錄信息;準備適當?shù)男迯凸ぞ吆筒牧弦彩谴_保修復工作順利進行的基礎。這包括清潔工具,如軟毛刷、吸塵器、無紡布、棉簽等;修復工具,如手術刀、鑷子、調(diào)色刀、圓規(guī)等;測量和觀察工具,如尺子、放大鏡、顯微鏡等;加固和支撐工具,如修復板、壓板、固定夾等;修復材料,如紙張、漿糊、膠水、纖維素等。修復材料應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耐久性,不會對拓片造成進一步的損害。同時,還需要準備安全防護用品,如手套、口罩、防護眼鏡等,以保護修復人員的安全。
拓片的修復工作不僅要求修復人員具備專業(yè)的技術知識和實踐經(jīng)驗,還需要對文物有深厚的理解和尊重。每一件拓片都是獨一無二的,其修復工作應當謹慎、細致地進行,以確保文物的完整性和歷史價值得到妥善保護。
(二)確保修復工作符合保護標準
遵循專業(yè)指南和標準。在修復工作之前,修復人員應熟悉并遵循相關的專業(yè)指南和標準。這些指南和標準可能包括國際和國內(nèi)的文物保護法規(guī)、行業(yè)標準、最佳實踐等。它們提供了關于修復技術、材料選擇、操作流程等方面的指導,以確保修復工作的一致性和專業(yè)性。
使用合適的修復技術和材料。根據(jù)拓片的材質(zhì)和破損情況,選擇合適的修復技術和材料。修復材料應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耐久性,不會對拓片造成進一步的損害。同時,修復技術應符合文物保護的原則,如可逆性、最小干預等。
記錄和文檔化。在修復過程中,詳細記錄每一步操作和使用的材料。這包括修復計劃、操作步驟、材料選擇、觀察和發(fā)現(xiàn)等。記錄應清晰、準確,以便未來的修復人員和研究人員能夠了解修復工作的歷史和過程。
進行質(zhì)量控制和監(jiān)督。在修復過程中,進行質(zhì)量控制和監(jiān)督是確保修復工作符合保護標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可以通過定期的檢查和評估來監(jiān)控修復工作的進展和質(zhì)量。這包括對修復材料和技術的評估,以及對修復結果的檢查。
六、結語
拓片修復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特別是對于館藏《宋廣平神道碑》這樣的珍貴文物。在修復過程中,首先進行徹底的檢查和評估,觀察拓片的外觀,檢查其表面是否有破損、斷裂、折痕、污漬、霉變等問題,并評估拓片的材質(zhì)狀況。同時,記錄破損細節(jié),并分析破損原因。根據(jù)拓片的破損程度和珍貴程度,確定修復的優(yōu)先級,并評估修復的可行性。拓片的修復工作要求修復人員具備專業(yè)的技術知識和實踐經(jīng)驗,對文物有深厚的理解和尊重。每一件拓片都是獨一無二的,其修復工作應當謹慎、細致地進行,以確保文物的完整性和歷史價值得到妥善保護。
參考文獻:
[1]薛霏,韓松濤,黃晨.“文化活化”視域下高校圖書館古籍活化實踐路徑探索——以浙江大學圖書館館藏拓片活化為例[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4(1).
[2]張婧鳳.淺析拓片裝裱與修復[J].造紙技術與應用,2023(4).
[3]周昕.紙質(zhì)考古檔案的保護修復流程初探——以遼上京遺址出土文物拓片保護為例[J].南方文物,2023(4).
作者簡介:鄭楠華(1984—),男,福建福州人,本科,圖書資料助理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