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任務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考命題將進一步強化對考生核心素養(yǎng)、關鍵技能及基礎知識的綜合考查,從邏輯、形象、抽象思維等多重視角出發(fā),對問題情境進行深入剖析,針對多樣化情境提出解決方案,并進行探究與表達。而且高考語言表達題著重要求考生以現(xiàn)有信息為基石,運用邏輯推理準確、連貫、得體地解決問題??忌焖俨蹲疥P鍵信息、精準分析并有效傳達。
知識盤點
1.邏輯順序
無論敘事、狀物還是說理,在行文時都要遵循生活的邏輯和思維的邏輯?;蛞匀藗冋J識事物的規(guī)律為序,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或以空間為序,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外到內等。不同類型的語段,句與句之間的排列順序有所不同。論述類語段一般講究邏輯順序,敘述性語段一般采用時間順序,說明性、描寫性語段一般采用空間順序。解題時,考生首先要明確該語段的類型,再根據(jù)不同類型語段的內部結構規(guī)律來推求各個句子在語段中的表意作用,既要注意行文結構的前后照應,也要注意語意表達的前后勾連。比如某一內容的表達方式會受上下文某些語句意義的制約,包括:轉折關系中,前后文的語義和感情色彩是相反的;遞進關系中,前后文語義前輕后重,感情色彩一致;因果關系中,前后文有解釋說明的提示信息;并列關系中,如果是正向并列則語義、感情傾向一致,如果是反向并列則語義、感情色彩相反。
2.抓住主旨
理清語段的主旨,既要弄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要力圖獲取字里行間的隱含信息;既要注意語段中隱藏情感的文字、傳遞信息的句子、闡釋觀點的段落,又要特別注意超出常規(guī)的新思維、新表達。要理解關鍵語句,需要由語句本身這個“點”拓展到語境這個“面”,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去挖掘、領會這個語句所表達的深刻含意和豐富感情。有些語段的主旨比較含蓄,難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內容的基礎上,獲得相關文字信息,層層概括,綜合歸納,反復篩選,然后運用準確恰當?shù)恼Z言表述出來。
3.語言得體
一是注意交際對象。二是注意交際場合。說話、寫文章,都有一定的目的或意圖,目的不同,用語自然要有變化。語言表達要做到準確得體,須根據(jù)表情達意的需要,選用恰當?shù)谋磉_方式,體現(xiàn)出生活化與時代化的色彩,包括:看對象,審尊卑長幼是否得體,謙敬辭使用不錯位;看場合,審合不合氛圍,改逆情悖理的語句為順情合理的語句;看感情,審褒貶誤用詞,該褒不貶,該貶不褒;看語體,審不倫不類、文白不得體,該用口語用口語,該用書面語用書面語;看勸誡語,審有無人文關懷,改粗俗淺陋語為溫情關懷語。
拓展延伸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編鐘演奏、昆曲展示、古詩朗誦、太極教學,瑞典民謠、希臘與波蘭民族舞表演等東西方節(jié)目異彩紛呈;《老照片中的京劇人物》和《中國之窗》圖片展充分展現(xiàn)傳統(tǒng)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現(xiàn)代中國發(fā)展的偉大成就……在瑞典斯德哥爾摩中國文化中心,21日舉辦的“粽香曲韻話端午”活動飽含中國元素,同時兼具國際審美,( ),也增進了彼此友誼。
中國駐瑞典大使崔愛民向來賓介紹了端午民俗來歷,以劃龍舟為喻,講述國與國之間只有同舟共濟,才能互利共贏,希望各界友人為中瑞友好交往貢獻力量。
扎香囊、制作龍舟模型、聽中國文化講座……端午節(jié)到來之際,中建三局聯(lián)合柬埔寨皇家科學院孔子學院走進智慧巢中學,( ),讓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中感受中華文化魅力。
“今天我自己扎了一個代表吉祥健康的香囊,準備把它送給我的媽媽?!奔砥艺跬ㄊ≈腔鄢仓袑W學生艾麗婭說,“我很喜歡中國文化,很高興能通過這次活動了解中國的端午節(jié)。”
柬埔寨皇家科學院孔子學院中方院長王豐表示,“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是促進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我們想通過這樣常態(tài)化的文化交流活動,幫助柬埔寨人感受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獨特韻味?!?/p>
21日,巴西里約天主教大學孔子學院通過制作宣傳片、舉辦文化展示等活動,讓巴西學生們了解到,端午文化不僅僅只是吃粽子、賽龍舟。
里約天主教大學設計系學生瑪利亞·路易莎對文化展示臺上的五彩繩頗有興趣?!拔乙恢币詾檫@些五彩繩只是一種美麗的裝飾,今天聽孔子學院的老師們講解才知道,這些絲線制成的手環(huán)寓意驅邪避災,是吉祥平安的祝福?!?/p>
①編織中國結、體會中國茶藝、畫臉譜、寫毛筆字,②布加勒斯特中國文化中心文化體驗區(qū)內,③羅馬尼亞民眾通過“端午文化節(jié)”充分感受中國文化獨特魅力;④“英國媒體城”廣場上,⑤中國特色民樂演奏、舞龍舞獅和武術表演吸引眾多民眾駐足……⑥端午節(jié)已經成為讓世界感受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韻味、體驗華夏文明之美。
正如巴西里約州教育廳代表吉尼薩·洛倫索所言,“不同文明的交流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文化不分等級的世界觀,尊重差異、理解歷史,人類文明才能以和諧和合作的方式向前發(fā)展”。
模擬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古詩文在不少同學的寫作中越來越成為裝飾品了:舉例論證必是三個“君不見”導入,聯(lián)系現(xiàn)實言必稱“揆諸當下”,結尾呼吁必引“追風趕月莫停留,平蕪盡處是春山”……這種現(xiàn)象不僅在寫作中出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也屢見不鮮。那么,在當下,我們究竟為什么要讀古詩文呢?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導航
這道作文題緊跟高考風向標,關聯(lián)了教材必修上冊第三單元人文主題“生命的詩意”,體現(xiàn)了教考銜接的命題趨勢。材料有三層內容:第一層列舉學生寫作中僅把“古詩文”視為作文的裝飾品,作文模式化、趨同化的現(xiàn)象;第二層,由引導語“不僅……也……”,將此類現(xiàn)象由寫作領域延伸到了現(xiàn)實生活,指出了古詩文學習中普遍存在的“裝飾化”“模式化”問題;第三層,由現(xiàn)象思考到本質探究,引導考生結合當下現(xiàn)實深入探究這一現(xiàn)象產生的根源,進而思考學習古詩文的意義。
考生在寫作時固然要圍繞學習古詩文的價值來談,但不宜孤立或泛化論述古詩文的重要性,而應從問題出發(fā),結合材料中的現(xiàn)象,反思作文中把古詩文做裝飾品的片面做法,或者模式化、概念化地去使用古詩文的問題,進而關聯(lián)“現(xiàn)代生活”,發(fā)掘提升個人素養(yǎng)、文化自信等古詩文之用??忌部梢赃M行理性思辨,如實用不是濫用,更不是禁用,作為文化傳承者的青年一代要用心體會古詩文之美,既在作文里用得巧妙,有新意,又在生活中用得靈活,有說服力。這樣立意則更佳。
文題雖然探討學習古詩文的價值和意義,任務很明確,但是材料本身也是有限制性和引導性的,如“當下”“究竟”等詞語提示考生很多人并沒有真正認識到古詩文的價值,甚至還走向了歧途或極端。結合材料中暴露的學生寫作問題和“現(xiàn)實生活中也屢見不鮮”的提示語,命題者將這一寫作現(xiàn)象普遍化,就是提醒考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
參考立意:以詩文為舟,泛精神之海;品讀古文魅力,詩詞點亮生活;心有詩文桃花源,何處不是彩云間;傳承古詩文精髓,切莫過度“裝飾”;適度為美,古文今用;且放青春詩文間,莫因裝飾凋朱顏……
1.文章第二段中崔愛民大使用比喻生動形象地講述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比喻是人們常用修辭之一,包含明喻、暗喻、借喻等。請以“水滴”為本體,分別用明喻、暗喻、借喻寫一個句子。
要求:語意完整,比喻貼切,表達流暢。
答:
2.文中倒數(shù)第二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
答:
3.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答:
4.本文節(jié)選自新華社《萬水千山“粽”是情——端午節(jié)活動在全球多地舉行》,節(jié)選部分小標題為“古風新韻感知文化魅力”。在另一段題為“龍舟競渡傳遞中華文明”的文字中,有如下描述:
在印度洋島國毛里求斯,第15屆龍舟節(jié)在首都路易港舉行?!褒堉酃?jié)已經成為毛里求斯人每年都期待的重要節(jié)日。”毛里求斯藝術和文化遺產部文化局長阿爾溫德·柏德文表示,龍舟節(jié)為當?shù)厝颂峁┝肆私夂腕w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機會。
有人認為,應將文章中的“龍舟節(jié)”更改為“端午節(jié)”,也有人認為“龍舟節(jié)”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請簡要說明理由。
答: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在家里找不到某樣東西,問父母,他們卻說:“我怎么知道?你自己不會找嗎?”
點奶茶時問朋友要冰的還是熱的,朋友卻說:“這還用問嗎?大冬天我喝冰的干嗎?”
看到這些對話,你會不會覺得父母或朋友有些莫名其妙?明明直接給出答案就可以,卻一定要用反問句來懟你一下。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反問的一方激起另一方的怒火,把簡單的溝通變成吵架,嚴重破壞和諧的氣氛。
從修辭手法的角度來看,( )。也就是說,“反問”的關鍵不在于得到答案,而是強調語氣,表達情緒。因此,我們之所以會在某些場景下對“反問”感到生氣,是因為感覺自己被無故攻擊。偶爾的“反問”無可厚非,畢竟誰都有心情不好的時候,但有些人卻把“反問”當成習慣,這對自己和他人的傷害都是巨大的。
為什么有的人就是不能好好說話?原因可能有這些:
習慣反問的人,或許本身就成長于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神經科學家布魯斯認為:①一個人童年時期經歷創(chuàng)傷會儲存在大腦中,②和成長過程中的其他事件一起,③構成他(她)的應激反應系統(tǒng)。④不過,⑤人類在學說話的過程中,⑥本身也很依賴“模仿”這種方式。因此,語言習慣會有一定的遷移性。
此外,“反問”可能是一些人的心理防御方式。他們之所以習慣用“反問”回答問題,是因為過度識別他人話語中的攻擊性。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敵意歸因偏差”,即把一些非敵意性的表達,( ),于是采取“反問”來防御傷害。
最后,有些“習慣性反問”可能是固定情境下的“習得性無助”?!@種情況下,人就容易陷入習得性無助,覺得自己怎么做都不對,因此更容易消極應對,用“反問”的方式來釋放攻擊性。
1.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答:
2.文中倒數(shù)第三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
答:
3.請根據(jù)語境,并結合自己的學習與生活經驗,補寫出最后一段中省略號部分的內容,不超過50個字。
答:
4.文中多處“反問”二字加了引號,有人覺得有必要,有人覺得過于累贅。你的看法是什么?請簡要說明理由。
答: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