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木森林、土地礦藏,還有各種各樣的動物和植物等,都是地球上豐富的自然資源。它們不僅讓我們的世界變得多姿多彩,還為我們提供了生活所需的物質(zhì)基礎(chǔ)。讓我們深入地球,一起來探究這些來自大自然的饋贈。
土地資源
地球的土地資源是指可供人類利用和開發(fā)的土地,我們腳下的土地都是土地資源的一部分。按照地貌形態(tài)可以將其劃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五大基本類型。
高原海拔在1000米以上,地面起伏小,面積廣大,邊緣陡峻,周圍有明顯陡坡。高原地面廣闊,但高度差異顯著,內(nèi)部相對平坦或略有起伏,常被稱為“大地的舞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位于我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
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起伏很大,由眾多陡峭高地組成。山地多呈條帶狀分布,地勢險峻,常伴隨有河流深切形成的峽谷。有的山地排成長長的列,形成山脈;有的山地海拔非常高,形成獨立的山峰。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是地球上最長的陸地山脈,全長8900千米。珠穆朗瑪峰是亞洲喜馬拉雅山脈中的一座山峰,海拔8848.86米,是世界最高峰。
丘陵一般海拔在200米以上,500米以下,相對高度通常不超過200米,高低起伏,坡度較緩,由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丘陵地區(qū)通常植被茂密,地形較為破碎,適合種植多樣化的農(nóng)作物,尤其適合茶樹的種植。位于東南丘陵的福建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自宋元以來,就因產(chǎn)茶而名揚天下。
平原則是海拔0~500米,地面平坦或起伏較小的一個廣闊區(qū)域,主要分布在大河兩岸和瀕臨海洋的地區(qū)。平原地區(qū)海拔較低,相對高度小,地面平坦寬廣,再加上平原一般分布在沿海地帶,水陸便利,利于耕作和交通。
盆地是地球表面相對長時期沉降的區(qū)域,因整個地形外觀與盆子相似而得名。盆地的特征是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內(nèi)部相對平坦或有一定起伏。盆地在全球分布廣泛,很多盆地比較干旱,不適宜種植農(nóng)作物,比如位于我國西北部由大片沙漠構(gòu)成的塔里木盆地。有些盆地因海拔相對較低,氣候比較濕潤。
生物資源
地球的生物資源是自然資源的有機組成部分,涵蓋了生物圈中對人類具有經(jīng)濟、科研或其他潛在價值的所有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由它們所組成的生物群落。
動物是自然界中非常重要的分屬,不管是海洋、天空還是陸地,都可以看到動物們的身影,很多動物生活在人類的身邊。天空中的麻雀、人類的好朋友貓和狗、魚缸中游來游去的金魚......都是不同種類的動物。根據(jù)體內(nèi)有無脊椎,可將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種。它們彼此之間所構(gòu)成的生物鏈?zhǔn)亲匀画h(huán)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植物也是地球上重要的生物資源,一般高等植物的構(gòu)成包括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由它們組成一株完整的植物,只有每個部分都有效地發(fā)揮功能,這株植物才能存活下來。地球上的植物大約有50多萬種。
除了我們常見的植物、動物之外,還有一種用眼睛看不到的非常非常小的生物,那就是微生物,需要借助特殊的工具—顯微鏡才可以看到。它們就像小小的精靈,生活在我們周圍的每一個角落,比如土壤里、水里、空氣里,甚至是我們的身體里。微生物的種類非常多,有些對我們?nèi)梭w有益,比如幫助我們消化食物的益生菌,也有些微生物可能會讓我們生病,比如細(xì)菌和病毒。
水資源
水是萬物之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的存在。水體類型多種多樣,包括海洋水、冰川水、湖泊水、沼澤水、河流水、地下水、土壤水、大氣水和生物水等。水通常以液態(tài)、固態(tài)和氣態(tài)3種形態(tài)存在于地球表面、地下以及大氣中,共同構(gòu)成了地球的水圈。
全球總水量約為13.86億立方千米,而海洋水就占據(jù)了地球水總儲存量的96.5%,是地球上最大的水體。雖然海洋水儲量巨大,但海洋水多為咸水,其高鹽度的特性使它無法被人類直接使用,因此主要用于養(yǎng)殖與航運,淡化后的海水可以用于生產(chǎn)或生活。
而人類正常使用所需要的淡水資源僅占地球水總儲量的2.5%,其中68.7%被固定在兩極冰蓋和高山冰川中,30.9%儲存在地下含水層和永久凍土層,可以直接使用的湖泊、河流、土壤中所含有的淡水只占0.4%。
除此之外,空氣中也含有大量的水,但是通常以氣體形式存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水蒸氣。水蒸氣會通過雨、雪等天氣,變成液態(tài)或固態(tài)落回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