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抬頭仰望星空,那無數(shù)閃爍的星星之中,其實隱藏著無數(shù)個像地球這樣的星體,但我們對地球的了解有多少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蔚藍星球,了解它背后的故事吧。
地球的形狀與大小
大約在46億年前,地球從原始星云聚積成一個行星,又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成為我們現(xiàn)在所認識的地球。地球的形狀自古以來就是人們探究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地球并不是一個規(guī)則的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略扁、赤道稍鼓的不規(guī)則橢圓形球體。但地球的赤道半徑和旋轉軸半徑相差較小,所以仍可看作一個規(guī)則球體。
利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科學家們計算出地球的赤道直徑約為12756千米,如果我們繞著地球赤道走一圈,需要走大約4萬千米的距離,也就是說,學校操場跑道一圈長400米,走一遍赤道約相當于繞學校操場走10萬圈。
在太陽系中的地球
在廣無邊際的宇宙里,地球并不孤單,它是太陽系的一員。太陽系就像一個大家庭,由一顆巨大的恒星——太陽,以及圍繞它旋轉的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小行星、彗星、衛(wèi)星等組成。按照距離太陽由近到遠的順序,地球是距離太陽的第三顆行星,這個位置剛剛好,不遠也不近,為地球提供了誕生生命體最重要的條件。
太陽周圍的一定距離范圍被稱為太陽系的“宜居帶”。這個區(qū)域既不過于接近太陽,導致溫度過高,水分蒸發(fā)殆盡,也不遠離太陽,使得溫度過低,不能形成液態(tài)水。液態(tài)水是生命存在的基礎,它不僅能夠作為溶劑,促進化學反應的發(fā)生,還是生命體新陳代謝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地球恰到好處的位置確保了液態(tài)水的穩(wěn)定存在,為生命的誕生和演化提供了可能。
地球的運動
在太陽系的大家庭中,所有的行星圍繞太陽這個“大家長”運轉,地球也不例外。地球圍繞太陽自西向東公轉,軌道是橢圓形,公轉一圈大概需要365天,相當于一年的時間,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產生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
除了圍繞太陽公轉,地球還會自轉。我們的地球總是半面朝向太陽,半面背對太陽,朝向太陽的一面就是白天,背對太陽的一面就是黑夜。一個晝夜的時間也就相當于地球自轉一圈的時間,約為24小時,這便是白天和黑夜的由來。
大家是否有這樣一種感覺,夏天白天長,冬天白天短呢?事實上,這也跟地球的自轉有關系。地球在自轉時,自轉軸是傾斜的,所以,除了赤道地區(qū)之外,其他地區(qū)一年中只有秋分日、春分日時白天和黑夜的時長相等,其他時間則不斷變化。北極圈和南極圈以內變化最大,甚至會出現(xiàn)極晝、極夜現(xiàn)象。
假如地球停止自轉,晝夜的交替就會消失;大氣也將停止運動,冷熱會失衡,最終導致生物滅絕。
地球與月亮
白天是太陽的主場,到了夜晚,月亮就變成了天空的主角。晴朗的夜里抬頭望天,就能看到月亮高懸天空,看上去又大又亮。巡看歷史長河,古人對月亮的歌頌從未停歇,作為熟悉又遙遠的存在,月亮與地球又有什么關系呢?
月亮是地球的唯一天然衛(wèi)星,繞著地球呈橢圓形旋轉。月亮的自轉和繞地球公轉的周期相等,約為27.3天,這一特性使得月亮始終以相同的一面朝向地球。這種同步自轉現(xiàn)象在太陽系中并不常見,是月球特有的天文現(xiàn)象之一。
一個地球的質量大約相當于81個月球的質量,月球的直徑只有地球直徑的3/11,而且月亮本身并不發(fā)光,只反射太陽光。但月亮是除太陽之外我們能看到的最亮天體,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原因無他,距離而已。月亮到地球的平均距離大約為38.44萬千米,比起那些動輒幾千萬千米甚至數(shù)億千米的太陽系其他天體來講,月球和地球之間的距離算是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