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勞動教育的目標指向,是學生以勞動為核心的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從教師講授、學生評議、參與勞動等三個方面,讓學生真正認知勞動教育、體驗勞動,并深化理解這門課程的教育含義。在勞動體驗之后,學生通過演講,分享自己勞動經驗和想法,同時自評自查或得到教師、家長激勵性的評價。這種新勞動教育的開展模式,既能幫學生把勞動和其他實踐活動聯(lián)動起來,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勞動技能、集體合作能力和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值得不斷探究和實踐。本文以筆者參與實施的“勞動小達人擂臺賽”為例,談一談“聽、論、做、講、評”五步聯(lián)動法在新勞動教育活動開展中,對于學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所產生的積極作用。
一、從聽到想
“勞動小達人擂臺賽”在每學期的學期末舉行,學校勞動教師在每次開學前,都會依據新課標的要求,針對不同年段學生設定教學內容。低年段勞動課教會學生打掃的技巧、整理書包的方法、系鞋帶的方式等;中年段勞動課教會學生垃圾分類、種植蔬菜、制作涼拌菜等;高年段勞動課教會學生制作本地特色美食、學做一頓簡餐、學會簡單種植等。
學生在勞動課堂中通過學習理論知識、觀看實踐演示等多方式,思考勞動的過程,是一個全面而深入的教育過程。這一過程不僅涉及勞動技能的直接教授,還包括對學生勞動觀念、勞動精神、勞動習慣和勞動品質的培養(yǎng)。
勞動教育是一個以實踐為核心的學科,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相關知識的時候,讓學生聽到的內容不能僅限于書本,而是要能夠讓學生在聽的同時,有一定的思考空間。特別是勞動教育與其他學科融合的,這個時候更應該提出有效的問題,引導學生在融合主題中多思多想,進行綜合性知識的探索。
二、圍繞主題多維討論
在五步聯(lián)動理念的引領下,學生只聽教師講授勞動教育相關知識,是不夠的。教師要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下,對于自己聽講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進行互動交流,以拓展知識范圍、拓寬學生的思考路徑。在組織小組討論的時候,教師要有意識地讓思維方式不太一樣的學生分在一組,以期能對同一問題提出不同的思考角度,總結出不同的實施方案。
在學生進行問題解決辦法的論證時,可能會偏離原來的方向,或者在一個無關輕重的話題上花費太多時間。這就需要教師及時把話題拉回到某個有效線索上,評估和分析不同的觀點和解決方案,提升小組討論的整體質。同時,可以根據討論的情況,適時為各小組補充更多和討論主題相關的知識,讓勞動本身的魅力體現(xiàn)得更充分,使學生參與勞動實踐的熱情更高。
三、分階進行勞動實踐
為了參與“勞動小達人擂臺賽”,學校平時也要開展各種“勞動技能大比拼”比賽活動。這些勞動比賽活動,都結合學生年齡特征,以鍛煉生活自理能力和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為目的。
比如一年級開展疊衣服比賽,學生主動參與,學會疊衣服的技能和技巧;二年級開展系鞋帶比賽,學生學會并掌握了這一項生活技能,提高自理能力;三年級開展擺碗筷比賽,學習幫助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四年級開展護綠行動,學會養(yǎng)護綠色植物;五年級開展學做特色菜比賽,學習制作傳統(tǒng)美食;六年級開展學做一頓飯比賽,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自主設計營養(yǎng)均衡的“三菜一湯”。
多元融合式的勞動能夠適應培養(yǎng)學生多種能力的需要,讓學生都可以在自己的優(yōu)勢勞動項目中得到更好的發(fā)展,自然而然地提升自己的各項技能。在以農業(yè)生產為主題的勞動實踐中,教師可以用元化的方式豐富學生獲取能力的渠道。如教師展示制作手工藝品、家庭農場的圖片,學生可以以此總結農業(yè)經驗;讓學生用戲劇表演的形式加深對勞動的理解與認知,同時總結表演的勞動與真實勞動體驗之間的區(qū)別,提高學生思辨能力;小組合作制作的短視頻則可以幫助學生獲得用人工智能技術輔助學習的能力。
四、搭建多彩舞臺
在“勞動小達人擂臺賽”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僅需要動手實踐,還要學會用演講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創(chuàng)意和成果。通過動手實踐,學生切實地掌握了勞動技能。通過演講,學生夠更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設計思路、創(chuàng)新點以及實現(xiàn)的過程,從而增強他們的演講技能和自信心。比如“勞動小達人擂臺賽”的子活動“課前三分鐘”,就是筆者設計的特色勞動課程之一,旨在充分利用勞動課前3~5分鐘時間,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
小學階段的勞動教育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緊密,通過親身體驗豐富多樣的勞動實踐活動,學生可以掌握多種工作技巧,理解多種工作原理,這能較好地推動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之中,提高勞動教育的實施效率。
比如引導學生開展社區(qū)衛(wèi)生清理活動,先組織學生獨立策劃活動方案,討論活動的區(qū)域和任務以及需要用到的工具;然后把學生根據任務分成幾個小組,安排各小組學生根據所分配任務配合勞動。活動完成后,組織學生召開小型的總結會,鼓勵學生口頭分享在活動中的收獲,探討舉辦此次活動的意義,以及思考大家可以通過哪些方式優(yōu)化社區(qū)居住環(huán)境。
五、創(chuàng)新評價形式
在配合“勞動小達人擂臺賽”的開展方面,筆者也設計了每學期面對全體學生開展的“勞動小達人摘星”活動,學生根據各年級任務內容進行訓練,學生在校就讀的六年都可以參加摘星活動。每學期由教 師和家長共同對學生表現(xiàn)進行評價,學生達標后可摘得相應星級。
各年級依據勞動小達人培養(yǎng)目標制定了勞動小達人任務,學生根據任務內容進行實踐活動和達標訓練,由家長和班主任擔任評價者對孩子的表現(xiàn)給出評價,并進行“勞動小達人頒章”,從而鍛煉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落實勞動素養(yǎng)。比如,“勞動小達人”演講比賽評分表從學生的表演、舞臺效果、創(chuàng)新點三方面進行評價,各方面也細化了評分細則,為每個評價項制定評分標準,明確不同分數對應的評價等級或程度。評分標準應該具有明確性和可操作性,使評價者能夠準確地根據觀察或評估結果進行評分。
總之,用“聽、論、做、講、評”五步聯(lián)動勞動教學模式的探究法,要求教師在小學階段勞動教育中構設關鍵性問題、引導性問題,及時評價、補充相關策略方法,有效激發(fā)學生融入課堂、參與討論的熱情,引導學生深入勞動體驗過程,并能組織學生在勞動介紹后總結自己的經驗與收獲,主動參加勞動評價環(huán)節(jié),提升學生成員勞動實踐的自信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創(chuàng)造力、溝通交流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