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點評團
鄭云鵬,小學語文老師,校大鵬文學社社長。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十三五”課題組成員,二十多項教學課、教學設計在全國、省市語文課堂教學比賽中獲獎。新浪微博“語文正當潮”受邀講師,新京報“名師作文堂”客座作文講師,輔導學生在報刊上發(fā)表習作近千篇。
“薄如蟬翼潔如雪,抖似細綢不聞聲。均勻潤墨分濃淡,紙壽千年熠熠馨?!甭劽谶兊男埵俏姆克膶氈唬瑐鞒兄甑闹腥A文明。帶著對它的向往,我們研學的最后一站來到了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涇縣的中國宣紙小鎮(zhèn)。
大巴穿行在皖南旖旎的青山綠水之間。眺望窗外,忽覺眼前一亮:只見遠處的山巒上飄落著朵朵白白黃黃的“云彩”。白的如雪,黃的似金,像是為青山披上了錦衣。這獨特的景觀為宣紙王國涂抹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下了車,走進宣紙博物館內,聽過導游介紹,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那漫山遍野的“云彩”都是造宣紙的原材料!黃的是檀皮、稻草,白的是漂白待用的原料。若把那宣紙比作千年吟唱的佳人,稻草便為其柔腸,檀皮則是其筋骨。沒想到,沙田稻草和青檀樹皮這種當?shù)仉S處可見的東西,在匠人的智慧下,竟成了如此絕妙之物。
導游告訴我們,“宣紙”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唐朝,但民間傳說宣紙的創(chuàng)造則是在東漢時期。相傳,改進造紙術的蔡倫死后,他的弟子孔丹想為師傅畫像修譜,便四處尋找最合適的紙。一日到了涇縣,忽見一根老檀樹倒在河邊,樹皮腐爛變白,露出一縷縷修長潔凈的纖維,便取回家中苦苦研究,最后終于造出一種綿韌細白的宣紙。人們?yōu)榧o念他,將這種宣紙命名為“四尺丹”,流傳至今。
走過氤氳著文化氣息的長廊,我們來到了造紙車間。導游介紹,造一張宣紙需要108道工序,其中有90道都是對原材料的加工。之后的工藝最重要的是撈紙、曬紙和剪紙。我們站在一旁默默地觀看師傅們熟練的動作。一位壯漢站在石板上,揮動一根大木錘,上上下下一次又一次地敲擊著石板上的皮草。壯漢不停地用手翻動著它們,臉上的汗水如雨般落下。旁邊的兩位師傅站在大缸里,不停地踩踏著缸中的皮料。一次次擠壓,使皮料成為一團,散發(fā)出一股特有的味道。
我最感興趣的是撈紙。在簾床上鋪上紙簾,用竹板壓住兩頭,我與師傅相對而立,一起手抬簾床,由右往左,再由左往右,從紙槽中過一遍,拎住紙簾往旁邊板子上一放,再一抖,一層白色的如蟬翼般的紙便脫落下來。放下簾床,我忽然看到指甲蓋上有一層薄薄的紙漿,不禁笑道:“這不會是世界上最小的宣紙吧?”宣紙被稱為“紙中之王”“千年壽紙”,寫字筆走龍蛇,作畫神采飛揚,也不知我做的這張宣紙會到哪位大家手上,成就怎樣的傳奇。
繼續(xù)往前走,我們來到了一個龐大的車間。車間內擺放著幾個比剛才見到的大好幾倍的工具,導游說那是用來制作“三丈三”的。最出名的大宣紙便是“三丈三”,它長18米,寬3.3米,光撈紙就得要44人,人民大會堂內聞名中外的《江山如此多嬌》巨幅國畫便是用“三丈三”所作。
一張宣紙,從碓皮、舂搗、踏料,到撈紙、曬紙、剪紙,其間反復曝曬,反復錘打,反復踩踏,反復烘烤,勞動人民用智慧創(chuàng)造了它,也賦予了它不屈的精神與豐盈的內涵。
中華上下五千年,不也正如這宣紙一般,歷經(jīng)千難,克服萬苦,用嬌弱卻不失堅韌的身軀,成就了中華民族的燦爛輝煌。
走進宣紙世界,穿越古今凝望它,怎能不讓人感慨萬千?
(指導老師:陶燦燦 許曉佳)
點評
自信的民族,燦爛的文化,美麗獨特的宣紙。
以詩詞開篇,帶著讀者邁向歷史中的宣紙小鎮(zhèn),“向往”一詞帶著對文化的敬仰之意;路上的景物更添美麗,渲染氛圍;得知路上看到的“云彩”竟然是造紙原材料,表現(xiàn)了對古人智慧的敬佩;車間了解到的“108道工序”以及造紙流程,是精益求精的體現(xiàn)……小作者通過細膩的描寫,將宣紙的制作過程、歷史淵源以及其在文化藝術中的重要地位娓娓道來,使讀者仿佛置身于那旖旎的青山綠水之間,親身體驗宣紙的神秘與絕妙,既表達了對宣紙精湛工藝的贊嘆,也寓含了對中華民族歷經(jīng)磨難、創(chuàng)造輝煌的深刻感悟。(鄭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