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千年文化長河,品味古時盛世風韻。巍巍中華,五千年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獨樹一幟,它承載著民族的文化基因與符號元素,這些元素共同構建了中華文明的獨特性格,而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歷經(jīng)千載歲月洗禮,仍熠熠生輝!
思想的包容性彰顯著中華文明的使命與擔當。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無論是《禮記》所倡導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還是道家主張的“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無論是儒家強調的“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還是墨家提出的“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無論是韓非子主張的依法治國,還是荀子提出的性惡論……諸子百家的思想各具特色,各有信仰,從未盲目追隨他人,這恰恰體現(xiàn)了中華文明的兼容并蓄。
建筑的包容性寄托著中華文明的家國情懷。從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的溫婉,到朔方長安繁華盛景的壯麗,從皇室貴胄的宮殿樓閣,到平民百姓的簡陋茅屋,每一處建筑都承載著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的家國情懷。我深愛徽派建筑的青磚白瓦,它在歷史長河中歷經(jīng)磨礪,色澤溫潤,線條流暢,它是對家的深深思念與依戀,更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與追求。我也鐘愛北京的四合院,它雅正端方,回字開泰,是自然與人文的和諧統(tǒng)一,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更是北京萬家燈火的象征,彰顯著國泰民安的盛世景象。古往今來,中國人心中都懷有濃烈的家國情懷,住宅不僅是安身立命之所,更是家的精神寄托,建筑的包容性讓這份家國情懷得以代代相傳。
詩詞的包容性抒發(fā)著中華文明的歡樂與悲喜。品讀流傳千古的名篇佳句,跨越唐宋的風華,我仿佛看見李白行云流水般的詩意人生。他高喊“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他感嘆“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他期待“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卻又吟詠“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我問他何為珍貴,他卻笑答“輕舟已過萬重山”!
我脫離青蓮居士的美夢,揭開傾瀉的月光,宋代的李清照正羞澀地“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我來了興致,坐在墻沿,靜靜地看著她。她悲泣“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我擔心她“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我期盼她“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她卻低吟“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花”。我不忍再觀,匆匆離去。
同樣在宋代,無論是辛棄疾的“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還是蘇東坡的“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一個民族的詩歌史就是一個民族的發(fā)展史。在詩詞的國度里,詩人們并非僅僅抒發(fā)個人情感,他們的作品更是一個時代歡樂與悲喜的縮影。
透過歷史的望遠鏡,我們窺見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與兼容并包。無論是百家爭鳴的思想碰撞,還是形態(tài)各異的中式建筑藝術,抑或是數(shù)不盡的詩詞歌賦,強大的包容性讓中華文明的光芒歷經(jīng)千年依然熠熠生輝!
(指導教師:王慧
編輯: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