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一:《春江花月夜》
主題:珍惜人生;離愁別緒;部分與整體……
課文介紹
該詩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全詩共三十六句,共有九韻,每四句一韻,詩情、畫意、哲理渾然天成,意境深遠(yuǎn),含義雋永,韻律婉轉(zhuǎn)。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霸隆笔窃娭星榫凹嫒谥?,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引領(lǐng)著全詩情感的起伏與轉(zhuǎn)折。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沙、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游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xiàn)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diào)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shù)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xiàn)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課本摘錄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素材運(yùn)用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天高地迥,浮生倉促,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高高掛起的月亮,不斷流逝的江水,訴說的是時間之悲,而我們能珍惜的,便是當(dāng)下。正因生命短暫,才喚起有限的美好。所以,慢下來,尋一尋自己,爬山看海、閱讀跑步,都是堅守本心的方式。及時關(guān)心家人、予人幫助,都是減少遺憾的途徑。若能找到自己喜歡的路,或是長久地投入到有意義的事中,那更不枉一生。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人雖微小,但萬物包容之下,人類依舊連綿不斷,一代一代刻下永恒的奇跡。
課文二:《石鐘山記》
主題:質(zhì)疑求實;實踐;探索精神……
課文介紹
《石鐘山記》是一篇游記,詳述出游之緣由、見聞和感想。其中深夜乘舟“至絕壁下”一段,將山水之間萬籟俱作、鳥鳴浪涌、眾聲紛起之狀,寫得妙趣橫生,興會淋漓,使人仿佛身臨其境,堪稱“繪聲”文字中的上品。
文章不只是記游,在登山臨水的興致之中,始終縈繞著求真辨?zhèn)蔚闹既?。出游之因,乃疑前人之說,既析之以理,又驗之以實;父子出游,不避夜深舟小,親身探訪,終有所得;進(jìn)而引申出事須“目見耳聞”、不可臆斷的道理。全文將情趣與理趣融為一體,強(qiáng)調(diào)要正確判斷一件事物,必須深入實際、認(rèn)真調(diào)查,反對臆斷和輕信,其質(zhì)疑和求實的精神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
課本摘錄
1.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dú)以鐘名,何哉?
2.至莫夜月明,獨(dú)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cè)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
3.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4.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素材運(yùn)用
我們聽到的一切都是觀點,而不是事實;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視角,而不是真相。臆斷與偏頗的現(xiàn)象在我們的生活中屢見不鮮,很多人之所以不明真相,就因為身在此山中。而蘇軾便勇敢地越過了大山——因為懷疑前人的說法,他與兒子獨(dú)乘小舟,想要一探究竟。這趟特殊的旅程,有懼怕、有驚喜,亦有勇氣、有頓悟,更不再是淺顯的判斷,而是慎思明辨下的踐行解疑。蘇軾在被貶途中,并不是一副漂泊客居之貌,而是依舊保持著自己獨(dú)立的內(nèi)心、堅持著自己獨(dú)有的觀點,并為之求索,并未缺少智慧與勇力,這也許就是那個隨緣自適的蘇軾,又是自有法度的蘇軾吧!
(編輯:關(guān)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