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路路徽,總能喚起人們乘坐火車出行的記憶?!叭嗽阡撥壣稀钡木蓸嬎?,既莊嚴宣示著“人民鐵路為人民”的熱忱初心,也見證著一代代鐵路人在鐵道線上書寫奮斗芳華的堅實足跡。風雨70載,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鐵四院”)伴隨著我國騰飛向新的鐵路事業(yè)一起,培風圖南,鵬程萬里。今天,我國鐵路客貨運成績單依舊亮眼——萬里河山,鐵路縱橫,主要客運、貨運指標穩(wěn)居世界首位,固定資產(chǎn)投資也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一切的一切無不彰示著“流動中國”滿溢的生機與活力。
但在鐵四院副總工程師李秋義眼中,鐵軌不僅連接空間,也濃縮時間,折射滄桑巨變。從過往“一路之工,必須借重外人,引以為恥”的喟嘆,到建成世界最大高速鐵路網(wǎng)、初步實現(xiàn)“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自豪;從三尺講臺前聲情并茂的“李老師”,到高鐵軌道上實干篤行、青絲染霜的“義博士”,他早已在歲月荏苒間將自己的志趣與中國鐵路的發(fā)展大勢高度結合,只愿做一名默默奉獻、樸實勤勉的勞動者,將自己畢生所學與無數(shù)團隊成員發(fā)散出的智慧光輝一起匯聚成炬,照亮中國鐵路事業(yè)奮進的道路,讓交通強國的夢想早日照進現(xiàn)實。
眼下,雖然李秋義青春不再,但由他牽頭打造的具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復雜環(huán)境下高速鐵路無縫線路關鍵技術體系卻仍在“當打之年”,熠熠生輝在不斷延伸的高鐵軌道之上,使得“流動的中國”更加生機盎然。然而他卻無暇回看?!拔覀兏憧蒲芯褪沁@樣,目光永遠要向前,前邊一定還有需要我們去承擔的責任,所以我必須繼續(xù)攻堅克難、不懈創(chuàng)新?!彼f。
以風為速,以軌為尺
“幸福最是家團圓”,這一點李秋義永遠深以為然。曾經(jīng),這是橫亙在他心頭亟待改變的困境,今天,是他仍然奮戰(zhàn)一線、不懈向前的最大動力。
生于吉林省,李秋義從小在東北地區(qū)長大,從未出過遠門,直到18歲考入中南大學,他才跟隨一路向南的火車真正領略到我國的幅員遼闊。火車悠悠,載著他從茫茫林海駛向南國秋天,李秋義難掩心中激動,但等到寒假,他想回到故鄉(xiāng)時,乘車的心情卻已是截然不同。那一年,他沒能買到直達的坐票,也就是說不僅需要轉車,還要一直在臨近春運的火車上站到熟悉的“北國冬天”。光是到北京,李秋義就花了34個小時,再從北京輾轉至吉林老家時,又是16個小時的流逝。算上中間休息的時間,回一趟家足足要花費三四天。
破除萬難才能回家團圓的經(jīng)歷讓李秋義第一次暗下決心要“改變”,身在鐵路知識研習隊列,他希望自己的苦惱不要在更多人身上重演,因此,他一路攻讀碩博,且在畢業(yè)后收到鐵四院的邀請時,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在中南大學安逸舒適的教職工作,奔赴高鐵筑路一線,向著我國鐵路歷史上第一個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的召喚高歌而行——那一年剛好是國務院批準實施《中長期鐵路網(wǎng)規(guī)劃》的2004年。
就這樣,李秋義手上的粉筆變成了用于測量離縫的塞尺,腳上的皮鞋變成了便于戶外作業(yè)的運動鞋,曾經(jīng)在學校實驗室里反復觀摩研究的模型也成了“真刀實槍”的道床水泥和鋼鐵軌道。而世界上第一條修建在大面積濕陷黃土上的高等級鐵路客運專線——鄭西高鐵,則是他作為軌道重大項目負責人為國家、也為自己交上的第一份答卷。
在鐵路建設工程尚處摸索階段的年代,項目開展自然不可能一馬平川,甚至為適應濕陷黃土上鋪線的工程實際,應用于鄭西高鐵的“CRTSⅡ型雙塊式無砟軌道”在當時的第一選擇還是引進外國技術。但這一技術之前沒有在無砟軌道中應用過,外方表示無法提供技術支持?!扒笕瞬蝗缜蠹骸?,李秋義在重擔落肩的瞬間便做出反應,迅速召集起團隊,在3個月的時間里夜以繼日、爭分奪秒地潛心研發(fā)。最終,他們提出了創(chuàng)新、科學的“道岔區(qū)無砟軌道”設計方案,不僅破解了無砟軌道計算理論、設計方法、接口設計、施工工藝等一系列難題,指導施工單位成功創(chuàng)造單工作面日鋪設無砟軌道500米的世界紀錄,還為中國工程師贏得了尊重。
次年,為進一步加強無砟軌道結構設計、無縫線路、橋上無縫道岔設計等方面的自主創(chuàng)新力度,李秋義組建起中國鐵建第一軌道工程實驗室,并開展了大量運營觀測實驗。從實驗方案的選擇到實驗儀器的選購,從實驗設備的布置到現(xiàn)場數(shù)據(jù)的采集,他都事無巨細、親力親為,甚至為采集宜萬鐵路馬口河特大橋最頂點的位移數(shù)據(jù),他不顧自己從小恐高的心理畏懼,以超強意志蹬踩腳手架爬上了108.5米的高墩。雖然行至中途就產(chǎn)生了難以抑制的抖動和恐懼,但他從未有過一秒鐘放棄的念頭,心心念念的都是精準的實驗數(shù)據(jù),最終,不僅這座百米高墩向他低了頭,連恐高的心理陰影都被他一掃而空,從此爬高六七十米成了實驗中的“家常便飯”。2009年,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CRTSⅢ型板式無砟軌道系統(tǒng)問世。此后,在國內首條大規(guī)模采用CRTSⅢ型板式無砟軌道的鄭徐高鐵建設中,也沒缺少李秋義帶領團隊忙前忙后卻始終神采奕奕的身影。更重要的是,這套適應我國地理和氣候環(huán)境的創(chuàng)新裝備也如同不知疲倦的他一般,憑借極具耐久性的預制結構在漫長時光里為我國鐵路安全持續(xù)奉獻。
2013年,李秋義臨危受命擔任上海鐵路局高鐵軌道板應急處理技術組組長。在華東地區(qū)連續(xù)兩個月的持續(xù)性高溫里,他以一場穩(wěn)保高鐵運行安全的持續(xù)性戰(zhàn)役結束了自己從事鐵路建設工作的“第一個十年”。對他而言,那是熱潮涌動的十年,不僅以一腔熱血與滿腹經(jīng)綸收獲了“義博士”的稱號,更重要的是,他與團隊“以風為速,以軌為尺”丈量著不斷擴容的我國高鐵版圖?!拔磥?,我希望我有更多工作可以留在華夏大地上。”李秋義當時想。
一線共襄,千里同好
扎根鐵四院,李秋義接下來的十年,是創(chuàng)新驅動的十年,他用不懈奮斗再次證明,只有牽住創(chuàng)新的“牛鼻子”,才能跑出高質量發(fā)展的“加速度”。今天的大家可以看到,在高速行駛的中國高鐵上,豎立的硬幣可以長時間保持不倒,這讓每位中國人引以為傲,但殊不知,其背后的奧妙,正是以李秋義為代表的中國鐵路人經(jīng)萬次失敗才看到的“創(chuàng)新軌道”。
簡單來說,其中核心是無縫線路技術,也就是將鋼軌全部焊接起來,但實際操作卻并不像紙上談兵一般輕而易舉,因為這面臨著熱脹冷縮帶來的巨大挑戰(zhàn),尤其是在大跨度橋梁上鋪軌,還需要適應橋梁本身的震顫和變形。以至于很長一段時間里,國內外的高鐵建設實踐都無法破解在200米以上跨度高鐵橋梁鋪設無砟軌道的難題,要想在橋上實現(xiàn)道岔區(qū)無縫更是難上加難?!斑@塊硬骨頭,我要啃下來!”李秋義無比堅定,只因他深知,隨著中國鐵路事業(yè)的發(fā)展,高鐵線路必然會延伸到更多崇山峻嶺、江河湖海,那么破解大跨度橋梁鋪設無砟軌道和無縫線路的難題一定勢在必行。
所幸,皇天不負苦心人,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表彰大會上,李秋義團隊的數(shù)年辛苦得到了高度肯定。他作為主要完成人參與的“復雜環(huán)境下高速鐵路無縫線路關鍵技術及應用”成功破解了復雜環(huán)境下高鐵橋上無縫道岔技術這一世界難題,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這也是我國鐵路軌道工程研究領域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勵項目?!拔医K于可以不謙虛地說上一句,我國大跨度高鐵橋梁鋪設無砟軌道技術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彼時,他言語間的欣喜與自豪難以名狀。
近些年,從京港高鐵昌贛段贛江特大橋到商合杭高鐵裕溪河特大橋,再到湖杭鐵路富春江特大橋,我國時速350公里高鐵鋪設無砟軌道橋梁的跨度還在不斷取得突破,李秋義與團隊攻堅克難的腳步也從未停止。但2019年時,他因堅守科研關鍵階段而與病重父親錯過的最后一面,卻一直是他埋于心底最深的遺憾。
如今的李秋義從工作地湖北回吉林老家只消11個小時便能到達,這趟高鐵還是他本人親自參與設計的。雖然歲月的流逝讓他時時感懷,失去家人的痛苦也令其刻骨銘心,但他仍然可以坦然面對一切選擇,因為“一線共襄,千里同好”的圖景在他的筆下已經(jīng)照進現(xiàn)實,立足當下極目遠眺,他眼中映出的是一趟趟高速且平穩(wěn)的列車滿載生計,駛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