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去家附近的咖啡館寫作。坐在三樓,點一杯拿鐵,整個下午都以它為“燃料”。一日,忽聽得樓下一片嘈雜。有個女孩上樓來告訴我,店主正在舉辦“以物換物”的活動,一樓中庭來了許多人,她邀我下去看看。
好奇心作祟,我連忙跑下樓。平時的備用桌都支了起來,擺著琳瑯滿目的貨物,儼然一個小型集市。前來參加活動的多是女孩,用以交換的物品從首飾、玩偶到插座、跳繩,應(yīng)有盡有。有一個女孩拿了數(shù)十副耳環(huán),送給來玩的顧客,說收藏太多要清庫存,不需要交換。我毫無準(zhǔn)備,手里只有一本《世界之門:感官的故事》,因未讀完而不舍得交換。悻悻地在一旁圍觀時,那個女孩忽然遞給我一副愛心耳環(huán)。
散場以后,我與她們閑聊,無意間窺見一種新的生活方式。A沒有找到工作,為節(jié)省成本移居郊區(qū),平時靠做社工來維持生計。B的前公司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年初她從新媒體的崗位離職,拿到補償金后打算休息一陣。C與我的生活方式相似,自由職業(yè),其中一項是給某平臺供稿。她們的年齡參差不齊,最年長的與我年齡相近。
縱觀這幾年,一系列諸如“內(nèi)卷”“內(nèi)耗”等新名詞,帶著陰云從網(wǎng)絡(luò)上紛紛冒出,周圍的朋友包括我多少也受到一些影響。然而,那日下午與女孩們的相見,讓我重新感受到一種原始的純真與坦然。
人生在世,很容易被外部的巨大聲音所裹挾。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還是僅僅因為我們急著去取悅外在的聲音?《周易》中乾卦是陽剛之始,即使如此,也該順應(yīng)進(jìn)退之宜。如果氣勢不順,何必迫使自己下場硬搏,徒然自傷?!段难浴丰尵潘呢常每鬃拥慕馕?,讀來也讓人豁然開朗。“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jìn)退無恒,非離群也?!比说纳当揪蜎]有定數(shù),落于下位并不是因為心存邪念;進(jìn)取或者引退也一樣,一時引退,并不意味著遠(yuǎn)離人群。此一語道破機遇的重要性,以及一時的逆境絕非個人的過錯,不必勉強自己。
因此,如遇到難以邁過的困境,退一步也無妨?;氐骄唧w的生活里,敞開心胸,盡可能去體驗四時萬物的流轉(zhuǎn),實現(xiàn)一些原來想做卻沒時間做的計劃。驅(qū)逐焦慮,留守元氣,迎接新的變化。
(寒 山摘自《新民晚報》2024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