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參加工作時,長輩往往這樣告誡我們:“孩子,一定要努力,好好表現(xiàn),給領導留下一個好印象。”雖然長輩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是這樣的建議未必是合適的,甚至可能適得其反。美國經(jīng)濟學家杜森伯里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棘輪效應”。
在多數(shù)情況下,老板看不到每一位員工的工作過程,因此老板和員工之間存在一種信息不對稱。在信息不對稱的前提下,員工可能會偷懶、磨洋工或者推卸責任,這就是典型的道德風險問題。一種方法是,為了防止員工偷懶,老板決定采取“層層加碼”的方式給員工安排任務,就是員工每一期的任務都比上一期多。
比方說,小王在醫(yī)藥公司做銷售,老板給他確定的第一個月的銷售任務是10萬元,小王不想讓老板失望,努力地完成了12萬元的銷售額,也就是說超額完成20%。老板一看,你挺能干啊,我得給你加加擔子。于是,小王第二個月的銷售任務就從原先的10萬元變成了11萬元。如果小王繼續(xù)加油,在第二個月仍然超額完成20%,那么他第三個月的銷售任務就變成了12.1萬元。按照這個速度增加下去,一年后小王的月銷售任務將超過30萬元,3年后他的月銷售任務將超過300萬元,是第一個月目標任務的30倍以上!總之,小王越能干,老板設置的銷售任務量就越多,小王就越需要額外努力,這就是一種棘輪效應。
如果我們把老板和員工之間的多期關系看作是一種重復博弈,研究證明:目標任務對上一期的產(chǎn)銷量依賴性越大,或者博弈重復的期數(shù)越多,那么棘輪效應就越明顯。也就是說,如果員工每個月都超額完成任務,哪怕超額完成一點點,只要時間足夠長,他實際上要完成的任務量就會變成無窮大。
其實,棘輪效應是一種廣泛存在的剛性現(xiàn)象。企業(yè)生產(chǎn)有棘輪效應,個人消費也有棘輪效應。一個人的消費習慣一旦形成,即使收入水平有所下降,消費水平也未必能隨之降低。正如古代文人司馬光說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鄙坛侵袊鴼v史上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但很多人可能不相信商朝的滅亡始于一雙象牙筷子?!俄n非子》里有一個故事。有一天,商紂王命人做了一雙漂亮的象牙筷子,然后興高采烈地用象牙筷子吃飯。他的叔父箕子見了,從此憂心忡忡。有個大臣問箕子為什么不高興,箕子說:“紂王有了象牙做的筷子,就不會再用陶制的瓦罐盛湯裝飯,肯定要用犀牛角和美玉做的杯子;有了象牙筷子和玉杯,就不會再吃粗茶淡飯,肯定要吃山珍海味了;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就要錦衣九重,住的就要廣室高臺,就要大興土木了。這樣下去,天下的財富都要耗盡了?!鄙碳q王的驕奢淫逸引發(fā)了武王伐紂,商朝就滅亡了,箕子的預言果真應驗了。
回到職場話題。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棘輪效應,那么作為一名新員工,你能做什么呢?這里有兩點建議。第一,開始工作時合理設定職業(yè)起點。因為起點越低,進步的空間越大;起點越高,進步的空間越小。當然也不能把起點設得太低,低到讓老板一眼看出你的能力不行。第二,妥善應對進步帶來的壓力。研究證明,隨著工齡的增加,員工后期進步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于是,一些工齡長的員工,越可能磨洋工,越可能偷懶。因此,棘輪效應給職場菜鳥的啟示是:一些短期來看值得鼓勵的行為,從長期來看反而是不利的。
棘輪效應導致員工不敢全力以赴地努力,這顯然對老板不利。那么作為老板,怎么才能既讓員工更加努力,又讓員工沒有“層層加碼”的擔憂呢?經(jīng)濟學家總結了4種辦法。
第一種辦法,實行相對績效評估。棘輪效應產(chǎn)生的基礎,是老板將員工的考核目標建立在過去的績效之上。所以,如果員工的考核目標不再以過去的業(yè)績?yōu)榛A,棘輪效應自然就消失了。英國牛津大學的兩位經(jīng)濟學家梅耶和威克斯提出,如果一個單位的業(yè)績能夠找到外部同行的業(yè)績作為參照組,那么老板可以對員工實行“相對績效考核”。這里的“相對”,是指跟同行業(yè)類似單位進行比較。例如,一家財經(jīng)類出版社的策劃編輯,其業(yè)務考核目標可以對標同行業(yè)優(yōu)秀出版社的策劃編輯。如果這個編輯的業(yè)務量達到行業(yè)均值,就算合格;超出行業(yè)均值較多,就算優(yōu)秀。然后根據(jù)考核結果分別確定不同金額的年終獎勵。由于員工的考核目標與外部同行關聯(lián),與自己過去的業(yè)績沒有直接關系,因此員工不必擔心自己做得越好,老板定的考核目標就會越高。這樣一來,就從“自己跟自己比”變成了“自己跟同行比”,棘輪效應被競爭效應取代了。
第二種辦法,老板在員工入職時就制定一張職業(yè)成長路徑圖。比如,一個圖書策劃編輯從入職第一年到第五年每年要策劃多少個選題,出多少本書。員工達到每個階段的考核目標,就自動升職,并且享受相應的工資待遇。有了這樣一套事前定好的動態(tài)激勵機制,員工越努力,就越有可能提前完成考核任務,然后提前升職,這對員工和老板來說是一種雙贏的結果。但前提是,老板不能看到員工業(yè)績提升很快,就中途單方面修改考核目標,這會違背契約,又會導致棘輪效應。
第三種辦法,進行內部輪崗。減少棘輪效應的關鍵,就是老板承諾不利用員工的業(yè)績信息“層層加碼”。對于大企業(yè)來說,輪崗可以讓員工避免“自己跟自己比”。比如,員工小李在銷售部門干了一年,每個季度都超額完成任務,然后調到廣告部干一年,之后再調到投資部。輪崗之后,新的崗位和原來的崗位性質不同,要求也不同,兩者沒有可比性。這樣的話,老板就無法利用員工原來的成績來“層層加碼”。因此,輪崗不僅可以讓員工對不同的工作保持一定的新鮮感,還可以避免過度勞動。
第四種辦法,采用“年功序列制”。所謂年功序列制,就是員工的工資主要取決于在本企業(yè)工作的年限,而不是績效,這有點像論資排輩。我在日本訪問時了解到,一個30歲的員工,每個月的工資大概是30萬日元,40歲的員工的工資大概是40萬日元。因為工資主要與工齡掛鉤,與自己前期的業(yè)績不是高度相關,這樣員工就不必擔心被“層層加碼”。但是,也有人會問,那這樣員工會不會偷懶呢?未必。雖然工資伴隨工齡增長,但是一旦員工離職或者被解雇,再就業(yè)時工資就可能回到起點,所以偷懶的機會成本很高。
對于職場新人來說,請記住一句話:“吃飯七分飽,干活八分力?!痹偬子靡痪涔旁挘骸奥愤b知馬力,日久見人心?!?/p>
(水流云散摘自上海三聯(lián)書店《一切皆契約》一書,喻 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