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話劇演員黃宗洛,很多人會想起他在話劇里演過的一些經(jīng)典小角色——《茶館》中的松二爺,《智取威虎山》中的黃排長,《三塊錢國幣》中的巡警,等等。因為這些小角色,黃宗洛成為舞臺上和觀眾心目中的表演藝術(shù)家,他更因此獲得這樣的殊榮——演了一輩子小角色的大演員。黃宗洛年輕時,在北京人民藝術(shù)劇院工作,除了打雜還在話劇舞臺上客串一些小角色,相當于現(xiàn)在的路人甲或路人乙,甚至連個正臉都沒有。偶爾露個正臉,也是一個小小的配角。可自始至終,黃宗洛都秉持一個態(tài)度:把小角色當主角來演。
1951年2月,由老舍創(chuàng)作、焦菊隱導演的三幕話劇《龍須溝》在北京人藝首演。兩年之后,焦菊隱導演復排這部話劇。當排到水淹龍須溝后,居民們搬到一處地勢較高的窩棚里躲雨的這部分情節(jié)時,焦菊隱覺得這場戲過于冷清,希望增加幾個沒有臺詞的群眾角色,角色身份由演員自定。黃宗洛奮力為自己爭取到了一個名額,他把自己的角色設計成一個賣爛酸梨的窮苦老人。
黃宗洛是知識分子家庭出身,從沒過過苦日子,甚至連窩窩頭都沒吃過。為了深刻體驗窮苦人的生活,他騎著自行車跑到朝陽門外一個搞運輸?shù)拇筌嚨?,買了一堆窩窩頭回去吃。為了塑造好這個角色,黃宗洛又在自家樓下擺攤賣起了酸梨。有的時候,他干脆不擺攤,挑著酸梨擔子走街串巷地叫賣。在寒冬臘月里,他做了半個月買賣,光梨就“糟踐”了幾十斤。等真正演出時,這個角色就只是背沖臺口,貓在窩棚的旮旯里一聲不吭、一動不動,連燈光都打不到??赡遣吭拕±锏暮芏嘌輪T都對黃宗洛飾演的賣爛酸梨的老人印象深刻,更對他在劇外為了體驗人物生活所做出的努力表示敬佩。
2009年,北京人藝為了紀念老舍先生誕辰110周年,復排了話劇《龍須溝》。在這場演出中,人們不僅沒有找到黃宗洛當年精心設計的那個賣爛酸梨的老人,甚至連老人蜷縮躲雨的窩棚也分不清是哪一個。其實時隔多年,劇本幾經(jīng)修改,劇團是否已經(jīng)刪掉了這個角色也未可知。誰能想到,黃宗洛當年為了這樣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角色而大費周章?
1958年,老舍的作品《茶館》開演。一直都很鼓勵創(chuàng)新的導演焦菊隱把松二爺這個角色交給了黃宗洛。他對別人說:“他肯定能演好,因為他肚子里有貨?!惫?,自打黃宗洛知道自己要飾演松二爺?shù)哪翘炱?,鳥籠子就沒離開過手,上下班邁著小方步架著鳥籠子,儼然一副舊社會紈绔子弟的勁頭。等到話劇正式上演,你再看黃宗洛——他穿著馬褂,梳著溜光的大辮子,架著鳥籠子,把松二爺演活了!
北京人藝流傳著一句話:“只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很多人說到這句話時,第一個想到的往往是黃宗洛。不管是成名前還是成名后,黃宗洛一直都在揣摩每個小角色,從未停歇。他說:“如果說重要的角色是紅花,次要的角色是綠葉,那么我就是小草?!?/p>
(憶江南摘自《聯(lián)誼報》2024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