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豐臺區(qū)嘉園第一幼兒園秉承“構建和諧園所,培養(yǎng)健康兒童”的辦園理念,以“教師素養(yǎng)提升、教育理念引領、教育課程改革、教育品牌打造”為抓手,以理論指導、和諧共融、內涵發(fā)展為主線,轉變教師研修觀念,優(yōu)化教師研修方式,逐步形成了自主、自覺、自律的團隊研修新樣態(tài)。
1.開展特色課題研究
幼兒園堅持“五育”并舉,探索“五育”融合的育人模式。三個園區(qū)聚焦共性問題,重組各園區(qū)教師研修和管理結構,匯集教師骨干形成研究合力,并深入挖掘各園區(qū)優(yōu)勢,確立了體育、美育、德育不同的課題研究方向,形成了特色研究課程,提升了教師的教科研能力。
拓展體育課題研究。馬家堡園成功立項市級課題“基于幼兒本位的幼兒園戶外自主體育游戲的實踐研究”。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園所根據幼兒游戲中的參與行為和需求變化,不斷優(yōu)化戶外自主體育游戲的設計與實施方案,探索出“三整合一關注”的指導策略,即游戲空間整合、低結構材料與大型玩具整合、傳統(tǒng)游戲與創(chuàng)新游戲整合,關注幼兒游戲過程。真正讓幼兒自由選擇游戲空間、游戲材料、游戲內容、游戲方式,從而激發(fā)幼兒的自主性與創(chuàng)造性。
實施美育浸潤生命。南庭新苑園從美育入手,聚焦“美術活動中激發(fā)幼兒藝術潛能指導策略的實踐研究”,努力打造一所“美術館式”的幼兒園。通過“沉浸式學習,提升藝術素養(yǎng);豐富生活體驗,激發(fā)創(chuàng)作潛能;打通創(chuàng)作空間,創(chuàng)新表達方式;融入‘互聯網+科技’,展現多元化藝術;關注游戲體驗,分享交流經驗”五個策略,支持兒童有意義地學習,鼓勵兒童積極思考、主動探究、樂于創(chuàng)造,在游戲中獲得美的感受和愉悅的情感體驗,不斷提升藝術素養(yǎng)。
探索生活化德育。亞林西園教師在研學與自學、辯論與總結中更新教育觀念,拓寬德育工作思路,通過反復實踐創(chuàng)新生活化德育內容和實施方式,形成“開學第一課”“我是中國娃”“午餐播報小達人”“嘉園寶寶秀”等德育課程,不斷提升生活化德育的效果。開設“以德育人 浸潤童心”德育故事電臺,推廣由教師、家長、幼兒講述的中華民族愛國故事、寓言故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蘊含德育元素的經典故事等,同時挖掘教師、幼兒、家長的優(yōu)秀事跡并將其作為素材,形成“講述嘉園自己的故事”等專欄。多種形式的德育活動,引導幼兒從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支持探索自主游戲
為更好地落實《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幼兒園在做好教師業(yè)務能力培訓提升工作的基礎上,鼓勵教師結合當前教育改革,以室內外自主游戲的探索與嘗試為突破口,創(chuàng)新開展實踐研究。
因地制宜,巧妙運用。幼兒園室內空間較小,教師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將游戲區(qū)域整合、擴大,依據現有空間,打通班級,巧妙利用幼兒園樓道、天井等公共空間,創(chuàng)設安全、溫馨、豐富多元的游戲環(huán)境,最大限度地滿足幼兒游戲的需要。同時,教師根據班級幼兒年齡特點,發(fā)動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自然物、廢舊材料等小型低結構游戲材料,并將材料進行分類整理和收納,呈現區(qū)域開放的、支持幼兒游戲隨時取用的低結構材料柜,支持幼兒自主、積極地開展深度游戲。
內外融合,整合資源。教師利用戶外活動場地寬敞的優(yōu)勢,為幼兒提供自然化、生活化,高開放、低結構的游戲材料,將幼兒園戶外充滿野趣的小山坡、繁花似錦的花園、曲徑通幽的紫藤長廊、充滿挑戰(zhàn)的大型器械等戶外資源與室內多元化、生活化的探究游戲空間進行整合,拓展出藝術區(qū)、挑戰(zhàn)區(qū)、野戰(zhàn)區(qū)、沙水區(qū)、建構區(qū)、家庭區(qū)等游戲場域,支持幼兒自由運用材料探索游戲形式和內容,提高幼兒的主動性、探索性,以及獨立發(fā)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幼兒為本,科學評價。幼兒園重點關注幼兒發(fā)展評價。圍繞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方法、評價要點、評價策略等進行評價,借助《幼兒發(fā)展評價手冊》《幼兒發(fā)展性評價指南》等書籍,對評價指標的科學性、合理性進行“復盤”。從看見幼兒思維的“預見式評價”、看見幼兒行為的“再現式評價”、看見幼兒成長的“自省式評價”三步驟出發(fā),采用話題討論、案例闡述、游戲故事分享等方式,了解了一對一傾聽、典型化取樣、圓桌式會議等支持幼兒評價的方式,促進自主游戲下的深度學習。
總之,通過研究自主游戲中教師的共性問題,一方面可以發(fā)現幼兒在玩什么、是怎么玩的,另一方面可以分析出教師應該做什么、如何支持,從而讓我們能夠針對游戲現狀、教師識別、如何持續(xù)跟進支持等一系列問題進行思考、開展共研。幼兒園還為教師提供游戲觀察量表作為支架,量表包括空間場地的運用、材料的使用、問題解決、交往互動、表征表達5個關鍵要素,可以更好地幫助教師聚焦觀察的落點。借助“六步動作路徑”(一放、二看、三拍、四聽、五思、六講),進行深入思考,支持教師觀察后的分析識別、反思提升。這樣,教師形成了定人、定點、定內容的觀察實錄,形成了多篇內容不同、形式不同的幼兒游戲故事。
3.提供共享交流課程
幼兒園依據不同層次教師的發(fā)展需求,提供 “1+N”個共享交流課程。即“通識共享課程+N個個性化交流課程”,如名師工作室、區(qū)級課題組、教師種子營、骨干教師與青年教師師徒結對、五大領域研修小組、幼小銜接研修小組等,充分調動教師研修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新性,建立起幼兒園豐富的教案資源庫、優(yōu)秀教育活動資源庫和主題活動案例資源庫等,實現了“理念共識、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共同發(fā)展”的目標。
今后,幼兒園將繼續(xù)以《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精神為指引,站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高度,腳踏實地地研究學前教育工作的新特點、新變化,開展好園本研修工作,不斷提升教師能力,共同繪制學前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同心圓”。
編輯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