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智者”變成“惡魔”
其實,拉普拉斯最早提出“拉普拉斯妖”這個假想時,對這個可以預測未來的生物的稱呼是“智者”,而不是后來流傳的“惡魔”。大膽猜想一下,或許是因為人們對自身命運早已被決定的無力感和恐懼感,“智者”才逐漸變成了“惡魔”。
我不需要這個假設
拉普拉斯曾經(jīng)是拿破侖的老師,兩人關(guān)系很好。據(jù)說,在拉普拉斯的著作《天體力學》剛出版時,拿破侖曾問他:“您寫了這部關(guān)于世界體系的書,但為什么沒有提到宇宙的創(chuàng)造者?”拉普拉斯回答道:“陛下,我不需要造物者這個假設?!?/p>
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備受爭議,但我們從拉普拉斯的著作中可以發(fā)現(xiàn),他認為萬事萬物都是自然規(guī)律的結(jié)果,而這種自然規(guī)律可以通過科學方法揭示,不需要一個干預自然規(guī)律的造物者。這種理論又被稱作“決定論”。
人總是復雜的
在拉普拉斯身上,我們能清楚地看到人的復雜性。拉普拉斯在政治立場上并不堅定,往往效忠于得勢的一派,就連拿破侖都感嘆過他的鉆營和精明。但他在學術(shù)領域則始終追求卓越,并竭盡所能幫助新人,因此有人戲稱他為“科學巨人、政治小人”。
量子力學的“反擊”
20世紀,量子力學的興起使拉普拉斯支持的“決定論”受到了挑戰(zhàn)。1927年,物理學家海森堡提出了量子力學的重要理論——“不確定性原理”。該理論認為,人們不可能同時精準地確定一個基本粒子的位置和動量。也就是說,微觀世界的粒子具有隨機性,人們無法精準地預測它們的運動軌跡,因此也就無法完全預測宇宙的狀態(tài)?!袄绽寡彼淼摹皼Q定論”就這樣被“擊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