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時節(jié),在濕地公園的水邊邂逅了幾株開花的馬蘭,非常欣喜,流連許久。
也見過開花的馬蘭,只是不曾細看。今天一看,忽然想到了國畫中蘭花的畫法,那細長的葉子不就是“一筆長,二筆短,三筆破鳳眼”嗎?花也是啊,葉叢之中抽花莖,花有俯仰,有舒展,可全露也可以藏,濃墨點蕊如寫山……再看花瓣上,還有細致的暗色條紋,透光的花瓣像薄薄的青花瓷片。
小時候在鄉(xiāng)下,看那馬蘭就是寬葉的韭菜,只是顏色稍顯灰白。它也不叫馬蘭,叫馬蓮,沒帶“花”字,結(jié)的果子就是一個小棒槌。
馬蘭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種起來方便,種下去就可以一年一年地割。它的根系特別發(fā)達,常種在地頭或宅基邊上,有護坡的功能。在農(nóng)民眼中,馬蘭最受歡迎的是它韌勁十足的葉子。一般是秋天將其收割,之后晾干備用,使用前泡一下,半干時最為好用。它的用處相當于繩子,比如綁黃瓜、冬瓜。這些瓜有觸須,但不足以支撐沉重的果實,搭架后還要把藤莖綁縛在架子上,有韌勁的馬蘭葉子簡直是做這件事最好的選擇。那時捆扎一把一把的豆腐絲也用它。幾根接起來捆大白菜,就有點兒奢侈了。捆白菜,一般用粗糙的紅薯藤或者是小蘆葦。
現(xiàn)在我們提倡環(huán)保。那時候,環(huán)保非有意識的自覺行為,而是有點兒因陋就簡的樸素。村北的供銷社包點心就用兩張粗紙,捆扎時用紙繩。十字街旁邊的肉鋪一直備著荷葉,將一片荷葉裁成4份,一塊肉放在上面,買者托著荷葉就回家了。我還記得有用南瓜葉子做包裝的,一樣天然、環(huán)保,有著青草的味道。用完丟在垃圾坑里會自然降解。那個垃圾坑里的東西到春天會被挖出來,簡單地篩一下,運到地里肥田。
那時很多人家養(yǎng)豬主要不是為了賣錢,而是積肥,也為了節(jié)約。刷鍋洗碗的水里有殘余的米粒和菜湯,剩菜剩飯也舍不得浪費,再摻一些米糠或野菜,就是豬的美餐了。這樣喂的豬當然長不快,要近兩年才能長大,但也能賣一筆錢,算是“零存整取”吧。
如今,賺錢的渠道多了,賺錢的速度也快了。到湖中采荷葉、到田里采瓜葉當作包裝的事情,大概沒有人做了。
馬蘭又開花兒了,今天看見它們,既高興又傷心,與它們在一起的日子是我永遠回不去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