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社會性動物”,一個人只要在社會上生存總會遇到他人的評議甚至非議。我們該如何面對各種非議?是閉目塞聽、罔顧輿論、我行我素?抑或像寓言《貓頭鷹與斑鳩》中那只貓頭鷹那樣逃避輿論、舍此他顧?還是靜下心來三省吾身、完善自我?
我想,一個不斷追求進步的人一定會善于聽取他人的意見,正如朱熹所言的那樣:“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如此,我們才有可能不斷完善自我,進而贏得公眾的認可。
在遇到各種非議時,我們首先要克服逆反心理,做到冷靜大度,對各種批評指責“擇善而從”。即便這些言論比較刺耳,我們也應當勇于接受,甚至表示謝意。古往今來,多少人都是在別人的批評聲中成長的?;赝麣v史,李世民一次次接受魏徵的批評建議,才有了“貞觀之治”盛世出現(xiàn)。而作為新時代的現(xiàn)代公民,我們沒有千年之前的古人的氣度嗎?
接受批評是一種態(tài)度,改正過錯更需要行動。倘若貓頭鷹改變夜深人靜時令人毛骨悚然的叫聲,學鶯之妙音、燕之舞姿,又怎么會遭人厭棄?周處當年曾被家鄉(xiāng)人視為“三害”之一,他知曉后痛改前非,疆場殺敵,終成令鄉(xiāng)鄰驕傲的一代英雄。這充分說明改惡從善,人皆仰之。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更應有改正過錯的勇氣和追求進步的行動。
不可否認,批評和非議未必皆為醒世良言,也許會摻雜著一些不諧之音。對此,我們也不必耿耿于懷,甚至予以回擊,因為時間會讓一切真相大白。河南95后女大學生村官張桂芳,初入職時也曾遭遇各種非議和質(zhì)疑——懷疑她職業(yè)選擇的動機和目的。這位95后并不在意,而是勤奮踏實,帶領鄉(xiāng)親們努力發(fā)展經(jīng)濟,重視文化建設,給村子里鋪了路,建了圖書館、籃球場、電影院,讓村民過上了物質(zhì)豐富、精神豐盈的生活。如今質(zhì)疑聲早已煙消云散,人們對她的表現(xiàn)只有一個字——贊。
有道是“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如果我們都能把他人的批評和非議當成促進自己發(fā)展和提升的契機,我們一定會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受人歡迎。
點評
這篇作文觀點鮮明,思路清晰,從三個方面細致深刻地分析了對待生活中的批評和非議的正確方法:先闡述對待非議的態(tài)度,再強調(diào)對待批評應有的行動,最后分析對待一些“不諧之音”應采取的策略。文章層層推進,論據(jù)典型,有說服力,有思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