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朱買臣馬前潑水的故事在多個戲曲劇種中都有演繹,情節(jié)上的細節(jié)和結局各有差異,分別塑造了不同的朱妻形象,表達了不同的人性情感和價值觀念。元雜劇《朱太守風雪漁樵記》首創(chuàng)“馬前潑水”這一情節(jié),但其中的玉天仙角色平面化,缺乏主體性;昆曲《爛柯山》及汪笑儂版京劇《馬前潑水》等將朱妻塑造為被羞辱和嘲弄的反面角色;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通過對二人婚姻破裂過程的深度挖掘展現(xiàn)了復雜的人性情感;徐棻改編的晉劇與川劇版本則細膩刻畫了崔巧鳳的心路歷程,描繪了一出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更加具有深刻的悲劇意義,為這部戲劇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關鍵詞:《漁樵記》 《爛柯山》 《馬前潑水》 徐棻
在風景秀麗的爛柯山下,有一段久遠的故事流傳甚廣,講述朱買臣與其妻子之間的愛恨糾葛,在許多出戲曲中都有演繹,甚至直到今天依舊還在被改寫和討論。正如傅謹教授為朱妻打抱不平所說的那樣,這個女子連一個確定的姓名都沒有留下,而是在不同的版本中“讓后人隨隨便便地換來換去”[1]52,可盡管各個版本中對朱妻的描述有或大或小的差異,卻都至少有一個共同點:她是一個貌美如花的女子。元雜劇《朱太守風雪漁樵記》中的劉家女因長得有幾分顏色而被稱作玉天仙[2]390,張曼君導演的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中,朱買臣稱贊妻崔氏“天生麗質(zhì)幾曾見,娘子你可算得瑤池的神仙”,徐棻編劇的晉劇《爛柯山下》中的崔巧鳳雖然年紀不小,卻也還是“爛柯山下一枝花”[3]134,哪怕是二人轉(zhuǎn)《馬前潑水》中語言更為粗鄙和潑辣的崔氏也依舊是“細黑的眉毛粉嘟嚕的臉蛋”。可惜的是紅顏多薄命,這個如鮮花般美麗的女子竟然幾乎在每一個版本的故事中都以悲劇結尾。而且,竟然是不同層面意義的悲劇。
朱買臣見棄于妻的故事于正史有載,歷史上真實的朱妻確實拋棄了朱買臣改嫁他人,后來衣錦還鄉(xiāng)的朱買臣還供養(yǎng)了他們夫妻,只是一月之后這位婦人便自縊而死了。后來的藝人們對這段歷史進行了大大小小的改編,在元雜劇《朱太守風雪漁樵記》中,呈現(xiàn)了兩處十分關鍵的改動:一是該劇中的朱妻玉天仙雖然索要休書,卻并未真正改嫁,而是其父親也即朱買臣的老丈人劉二公為了激勵朱買臣進取而出的計策;二是這出戲中首次加入了“馬前潑水”的情節(jié),這一帶有強烈象征意義的行動成為后來大部分朱買臣故事所沿用的關鍵,甚至很多劇目直接以此命名。[4]28
然而可惜的是,元雜劇的這兩處情節(jié)構造都有很多缺憾。首先,本該是故事主人公之一的玉天仙在這出戲中像是一個傀儡,作者似乎是不想把她寫得那么平面化,雖然此女“有些不賢惠”[2]386,卻還惦念與丈夫二十年的夫妻情誼,將他趕出門后又反而有些不舍,可是在最關鍵的索要休書這一行動中,作者對她的態(tài)度描寫卻是語焉不詳。劇中,劉二公要求玉天仙索要休書,說:“孩兒也,你若討了休書,我揀著那官員士戶財主人家,我別替你招了一個;你若是不討休書呵,五十黃桑棍,絕不饒你”,玉天仙雖有不舍,可“父親的言語又不敢不依”[2]391,后來朱買臣高中還鄉(xiāng),劉二公攜女相認,道破隱情,可當初的玉天仙卻并不知道父親的謀劃,也就是說即使逼休并非她的本意,也至少是她勉強認可的決定。讀到這里我們難免要為她感到悲哀,當蒙在鼓里的她知道真相時,是否會感到自己是父親在這場并不周全的謀劃中所用的棋子?無論有多少被迫的成分在,畢竟她當初是真的要與朱買臣分離,而二人破鏡重圓時,面對朱買臣的感激涕零,她會不會感到心虛與羞愧?而且,朱買臣能夠高中,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拜這對父女所賜,還是要打一個問號的。被逼休前的朱買臣“偎妻靠婦,不肯進取功名”[2]391只是劉二公的一面之詞,劇中并沒有正面描寫他是否真的是不思進取,卻很清楚地寫道“買臣若不遭嚴助,空作樵夫過一生”[2]389,他能夠脫離困頓更主要是因為大司徒嚴助的賞識,而非是被逼休的知恥后勇。此外,將“馬前潑水”情節(jié)加入朱買臣故事雖是該劇的首創(chuàng),卻并未落得覆水難收的結局,而是在皇帝的旨意下走向了大團圓。
在后來的傳奇《爛柯山》中,朱妻則像史書中一樣真正地拋棄了丈夫并另尋新歡,并且在朱買臣還鄉(xiāng)后又去求和,最終馬前潑水,覆水難收。在各種地方戲的演繹中,雖然有或大或小的差異,莆仙戲的《朱買臣》甚至和八竿子打不著的目連救母、黃巢起義故事糾纏在了一起,但總體上都圍繞“逼休改嫁”“馬前潑水”這兩個核心情節(jié)展開。在戲曲舞臺上極具感染力的描繪下,朱妻愈發(fā)被塑造成了一個嫌貧愛富、潑辣刻薄的潑婦形象,在拿到休書之后,也是毫不猶豫地改嫁了他人。正如大名鼎鼎的汪笑儂創(chuàng)作的京劇《馬前潑水》中所演唱的那樣,“金榜題名文字高,一朝得志身榮耀”[5]88,榮歸故里的朱買臣回想起自己當年的遭遇,自然是忿忿不平,一盆水潑下去,羞愧難當?shù)闹炱蕻斀峙鏊??!扒Р钊f差你自己差,恩愛夫妻反成了活冤家”[5]93,在很長一段時間和很多版本的戲曲舞臺中,那個歷史上并不算卑鄙的朱妻成為被羞辱和嘲弄的反面角色。
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是新編戲中少有的新穎精致的上乘作品,它在敘事上采用回溯的時空處理,一開始“朱買臣衣錦歸鳴鑼道上”,崔氏馬前相認,面臨此情此景的朱買臣,“那一個風雪天又來心上”,回憶起了他被逼休的過往,到這里和傳統(tǒng)的故事并無大的差別,這出戲別出心裁之處在于它更深一步地回顧了二人成婚的原因。當年的花燭夜下,新婚房內(nèi),窮困潦倒、一無所有的朱買臣自卑地感嘆道自己一來“年過四十形丑陋”,二來“家徒四壁貧如洗”,實在是與崔氏“云泥之隔”,崔氏勸慰他“自古道男兒無丑相,我的夫才高八斗遠近傳”,甚至在朱買臣提出做一點實在的小買賣時,她反倒激勵他“世上人分三九等,男兒要做人上人”,要他“夜夜秉燭博功名”。很顯然,她更多是看中了朱買臣的才華而非是愛他。而當這樣的幻想一次次破滅時,崔氏終于再也無法忍受這貧苦的生活,毅然決然地與之決裂。故事的最后,崔氏做出了痛苦的內(nèi)?。骸榜R前我把蒼天問,崔氏大錯怎鑄成?我本富家千金女,不該下嫁到蓬門,既然是下嫁蓬門我情愿,就應該荊釵布衣守清貧。秉什么紅燭立什么志,激什么夫婿逐功名,富貴虛名多誤我,它讓我誤把終身靠錯了人”,到最后“潑下這自釀的苦酒水一盆”。對她來說,這是一場失敗的投資,而輸?shù)舻氖亲约旱慕K身。
于是乎,我們大概可以明白,為什么當初的崔氏愿意下嫁給“云泥之別”的朱買臣,高中后的朱買臣卻會遲疑“官老爺叫花婆又怎能夠同心”,因為從投資學的角度來看,未發(fā)跡的朱買臣即使年過四十,也依然是可居之奇貨,尚且有潛力供人期待,而成為叫花婆的崔氏已然跌落了谷底,且絕無回升的可能性,也難怪“一朝得中他竟成了陌路人”。可我們并不能因此詰難崔氏什么,畢竟大多數(shù)人都向往富足體面的生活,而在那個女性不事生產(chǎn)的時代,她除了用自己的終身做一場豪賭,又能怎樣呢?只可嘆女子富貴系在他人手,一路選定走到昏,一朝不慎行踏錯,覆水難收老青春。
2005年,徐棻對此故事進行了改編, 太原市實驗晉劇青年團在2006年上演,劇名為《爛柯山下》;2012年,經(jīng)過作者修訂后,成都市川劇院陳巧茹劇目實驗工作室又將它搬上舞臺,劇名為《馬前潑水》,雖然是兩個劇種兩個劇名,但故事劇情并無大的差距。相比其他版本,徐棻的劇作更往前踏了一步,描寫了朱買臣與妻子崔巧鳳相識、結合的始末,補上了二人感情的“前傳”。劇中,崔巧鳳家里唯一的長輩崔嫂原打算將她嫁人,托讀書人朱買臣來寫婚書,卻不承想崔巧鳳看不上前來求親的三個市儈之人,偏偏選中了窮酸的朱買臣,甚至不顧崔嫂反對與之私奔。然而婚后的生活并不如巧鳳幻想的那般美好,正如第三場名為“茹苦”,朱買臣科舉屢次不中,剛開始她還能勸慰丈夫也是在勸慰自己“還有下一科”,在一次次的失望中感嘆“過了一個三,又過一個三,怎樣熬過下一個三?”[3]142 終于,“熬得我,恨你鳳冠霞帔亂許愿,熬得我,恨你無計養(yǎng)家枉為男。熬得我,心灰意冷只剩倦、厭、怨,熬得我,情消愛淡……”[3]145 二人的婚姻走向了盡頭,崔巧鳳借著酒勁索要休書要求改嫁,朱買臣無奈含恨出走,留下她獨自徘徊。作者在這里的描寫十分值得細細品味,崔巧鳳明明如愿以償?shù)啬玫搅诵輹蛇@個被她嫌棄的窮酸棄門而去時,她第一反應卻是想要喊他回來,走到門口“打個冷戰(zhàn)酒意全消”,念叨著“身上一文錢也沒有。你出去咋個活嘛!”她的擔心沒有得到任何回應,才發(fā)覺對方已經(jīng)真的離開,隨之是片刻悵然若失的呆滯,而后她竟然嚎啕大哭,開始數(shù)落這個男人“你個沒良心的!叫你休你就休呀?也不勸一勸我,也不哄一哄我,也不請人來說幾句好話”,一陣自顧自地撒嬌埋怨后,她又開始自欺欺人地逞強“休了就休了,反正這樣的日子我也不想過了”[3]148。多么精彩的描寫!我們完全相信徐棻先生筆下的崔巧鳳的每一種情感都是真實、不做作的,她此刻的狀態(tài)正是一個內(nèi)心深處依然眷戀著自己的丈夫,卻因為經(jīng)年累月的煎熬而忍不住一時沖動,借著酒勁發(fā)泄的女子的真實寫照,而在這種沖動褪去卻已經(jīng)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后果時,又變得茫然不知所措。
緊接著,之前那幾個愛慕崔巧鳳的男人又涌了過來,卻全被她粗暴果斷、不留情面地拒絕,看著這幾個又老又丑的糙人,她又“想起我夫朱買臣,美髯俊面、風骨清朗賽潘安,溫存體貼、博學多才品行端”[3]151。也許是后悔了自己的決定,她說“我就沒想過改嫁”,面對他們的質(zhì)疑,她的回答是“我是要逼他考個功名回來!”在劇本中,崔巧鳳的這句臺詞前有這樣一句科介:“努力地想,終于想出個理由”[3]152。徐棻先生不愧是最優(yōu)秀的劇作家,她特別標注的這個提示表明了她想塑造的崔巧鳳并不是像元雜劇中的劉二公一樣,從一開始就把逼休當做激勵丈夫的手段,這些話只是一時沖動之后,用來搪塞他人的、將計就計、自欺欺人的借口。如果讓某位熱衷于謳歌所謂“真善美”的二流劇作家來寫,就很有可能參照元雜劇那樣,把崔巧鳳寫成一個忍辱負重的奉獻者,但如此機械地為人物的行動尋找冠冕堂皇的動機,反而就失去了對人性復雜情感的洞察和拷問。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要接受當時的崔巧鳳或許確實是有改嫁的想法,那是她作為忍受多年辛勞的女人的權力,這才是一個真實的人。
隨后,故事還像我們所熟悉的那樣發(fā)展,高中歸來的朱買臣用一盆水洗刷掉自己的屈辱,丟下崔巧鳳揚鞭而去。可一路上,朱買臣始終心神不寧,“怨崔氏辱崔氏遂我之愿,曾發(fā)誓不與她破鏡重圓。潑水時剎那間志得意滿,卻為何一路上心中不安?”[3]156 來到二人曾經(jīng)生活過的草堂前,他竟然恍惚間聽到了昔日里自己與妻子的呢喃,百感交集下回首過往,他忽然想到自己此番折桂,是因為“能體察百姓疾苦,胸懷濟世之才”,“若非崔氏逼要休書,使我懷恨而走。我定然一如既往,蝸居陋室,手捧書卷,死背強記。只知道自家窮困,哪知道百姓疾苦,哪會有濟世之才?那么,皇榜之上,也未必有我朱買臣的名字了……”[3]157 雖然崔巧鳳當初并非是為了激勵他才逼休,卻確實在客觀上達到了這樣的效果。進入草堂,讓他更加驚訝的是這里竟然一如既往,“一切皆似兩年前”[3]158。想起來二人曾經(jīng)共同度過的歲月,他才幡然醒悟,可當他帶著鳳冠霞帔想要去兌現(xiàn)曾經(jīng)的承諾時,迎來的卻是一具冰冷的尸體。
在各個版本的演出中,凡是朱買臣挽留妻子或朱妻乞求復合的時候,二人都會打感情牌,企圖用“二十年夫妻情”來打動對方。“夫妻情”——實在是一個微妙的詞語,我把它理解為兩個朝夕相處、同床共枕的人對彼此竟然沒有“愛情”或是說不出“愛情”這個詞語,而不得已采用的一種妥協(xié)的表達,且以往的那些敘述中,也確實看不到二人之間有多少愛情的成分在??墒牵谛鞐毕壬木幈镜囊粋€個細節(jié)中,我們分明看到了熾熱、純真的愛情,崔巧鳳不顧一切委身于朱買臣,多年來悉心照料他,正如他回憶的那樣“想起她,雞鴨成群養(yǎng)后院,想起她,開荒種地供三餐。那些年,我不愁柴米和油鹽,那些年,我又像老爺又像仙。久考不中生抱怨,她心我心俱一般。”[3]159 而這里的朱買臣也不再是一個自命不凡的大老爺,他那么疼愛自己的妻子,其他版本中的朱買臣與朋友談天說地后回到家中,一進門就理直氣壯地要求妻子為自己備餐,這里的朱買臣卻早早為她準備好了晚膳,甚至當妻子為了嘲諷他而故意提起自己接受了其他男人目的不純的殷勤招待時,他也放下一個男人的尊嚴苦苦哀求,“清晨起,我與你把青絲挽,采野菊,插在你的兩鬢邊。到晚來,疼你手酸腳也軟,焐熱了,寒衾冷枕讓你眠。那一年,你身患重病似火炭,臥榻旁,我日夜照料不偷閑。”[3]146 可是,就像那句流行語一樣,男人一事無成的溫柔最廉價,這正是此刻的朱買臣所僅有的。
我們不妨做一個大膽的假設:如果朱買臣休妻后依舊屢次科舉不中、落魄潦倒——這在現(xiàn)實中是有可能且概率極大的,那他與前妻的故事又該如何續(xù)寫呢?元雜劇《漁樵記》中的玉天仙大概無法做自己的主,她的命運更多還是掌握在父親的手中;在昆曲《爛柯山》、京劇汪派《馬前潑水》或是其他地方戲的演繹中,這個問題似乎無足輕重,因為這些里面的朱妻已經(jīng)確實改嫁了他人,她們或許會更加篤定自己做了壯士斷腕般的正確選擇;可徐棻版本中的崔巧鳳,她該何去何從?逼休后的兩年來,“你走后,我每日倚門長盼,盼我夫,無災病一路平安,我為你,守茅屋情義未變,我為你,受孤單只等團圓”[3]154,這樣沒有結果的等待她能堅持多久?反過來,我們也可以做這樣的猜想:高中后的朱買臣儼然已經(jīng)是一個鉆石王老五,他是否會有續(xù)弦的想法?元雜劇中夫妻團圓自不必談,其他版本中已經(jīng)改嫁了的前妻已經(jīng)決裂,他另擇佳偶也理所當然,無需承擔任何壓力,可徐棻版本中的朱買臣呢?此刻已然是官老爺?shù)乃梢杂卸喾N選擇,但大家閨秀也好,小家碧玉也罷,當初在他一無所有時,崔巧鳳義無反顧的追隨帶來的怦然心動,又有誰能取代呢?
細細讀來,元雜劇《漁樵記》像是一個小孩過家家的鬧劇,昆曲《爛柯山》等則是后人通過糟踐朱妻而捏造出的勵志故事,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展現(xiàn)出舊時代女性只能依附于男人的無奈,而徐棻先生則描繪了一個如魯迅先生筆下的《傷逝》一般凄婉的愛情悲劇。純潔無瑕卻虛無縹緲的愛情如何面對雞零狗碎、柴米油鹽的殘酷現(xiàn)實,這也許是每一對想要白頭偕老的有情人都要面對的挑戰(zhàn),它無關于時代,它是人類情感的永恒課題。
人們常常用花朵來比喻正值青春年華的妙齡少女,我想這不僅是因為豆蔻年華的女性如花兒一般美麗,似乎也暗含著一個女人最美好的年華如花期一般稍縱即逝。一朵鮮花不能在自己的花期尋找到可以托付終身的護花使者令人惋惜,而一個人遇到了心向往之的鮮花卻無力守護她,即使將來有幸平步青云,當年的花朵也早已凋謝或是沃土他栽,過去的遺憾只hm/sFJCezkMOu3ReEx4F0BnUrqSMgdCUqvv/GNRfLYM=能深埋心底,再也沒有機會彌補?;ㄩ_花敗,孰幸孰哀?
[本文系202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當代戲曲生態(tài)現(xiàn)狀與傳承發(fā)展研究”(項目編號:24ZD04)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傅謹.如何讓朱買臣故事有教育意義——老戲新說之一[J].博覽群書,2006(3).
[2]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第六卷)[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3]徐棻.新風徐來:徐棻劇作新選[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
[4]紀亞蘭.朱買臣故事流變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21.
[5]中國戲劇出版社編輯部.汪笑儂戲曲集[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
吳 鑫:天津傳媒學院戲劇學院教師
責任編輯:李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