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降雨污染負荷模擬能夠為城市水環(huán)境綜合治理提供決策依據。以海南省??谑写笸瑴蠀R水區(qū)為研究對象,構建城市地表徑流污染物負荷模擬模型,并利用現(xiàn)場監(jiān)測數(shù)據進行參數(shù)率定,模擬分析典型降雨過程中的化學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五日生化需氧量(5-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5)負荷量及負荷累計過程。結果表明,兩種污染物負荷累計量在0~20 min迅速增長,隨后趨于穩(wěn)定;小區(qū)道路/社區(qū)下墊面類型的各污染物負荷貢獻量均最大,占整個區(qū)域污染量負荷的98%以上。
關鍵詞:非點源污染;城市降雨;污染負荷模擬
中圖分類號:X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500(2024)10-00-03
04
Simulation Study on Pollution Load of Rainfall Runoff in Urban Area
YAN Meng1,DONG Yanjun2
(1. Guangzhou PRHRI Engineering Survey & Design Co., Ltd.;
2. Pearl River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zhou 510611, China)
Abstract: Carrying out simulation of urban rainfall pollution load can provide decision-making basis for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urban water environment. Taking the catchment area of Datong ditch in Haikou city, Hainan province as the study object, a simulation model of pollutant load in urban surface runoff is established and the model parameters are calibrated using on-site monitoring data. The 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 and 5-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BOD5) pollutant loads and cumulative processes is simulated based on the model during a typical rainfall proc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mulative load of pollutants increases rapidly from 0 to 20 min and then stabilizes; The contribution of pollutant load from the types of residential roads/communities underlying surface type is the largest,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98% of the total pollutant load in the entire area.
Keywords: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 urban rainfall ; pollution load simulation
目前,雨水徑流造成的非點源污染是導致水體環(huán)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城市雨水徑流污染存在廣泛分布、隨機不定、污染成分復雜且污染源監(jiān)控困難等特點,因此目前多采用數(shù)學模型,模擬城市降雨污染物濃度變化過程,量化污染負荷,為制定科學合理的水環(huán)境治理措施提供參考[1]。??谑凶鳛楹D鲜?,近年來采取入河排污口整治、雨污分流等措施,改善了水環(huán)境。數(shù)據顯示,海口市仍有部分內河(湖)水質處于輕度至重度污染水平,水環(huán)境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诖?,以海口市大同溝匯水區(qū)為研究區(qū),構建城市地表徑流污染物負荷模型,分析典型場次降雨下化學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五日生化需氧量(5-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5)負荷量及負荷累計過程,為區(qū)域水環(huán)境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1 數(shù)據與方法
1.1 匯水分區(qū)
研究區(qū)為海口市龍華區(qū)大同溝沿岸至東西湖匯水區(qū),大同溝全長1.7 km,匯水面積為4.23 km2。根據??谑信潘?guī)劃圖、水系圖以及區(qū)域地形資料,將匯水區(qū)分為8個匯水分區(qū),如圖1所示。根據特點,將各分區(qū)下墊面分為小區(qū)道路/社區(qū)、市政道路、綠地3類。各分區(qū)不同類型下墊面的面積如表1所示。
1.2 采樣
在第5匯水分區(qū),選取小區(qū)道路/社區(qū)的低洼區(qū)、市政道路的道路雨箅子口、綠地的公園草地各設置
1個水質采樣點。在降雨初期,強度和徑流量較大,每間隔3~5 min取樣1次,共取樣5~6次。隨后根據降雨歷時的長短調整取樣的次數(shù)及間隔時間,每隔5~15 min采樣1次,一次降雨采樣8~10次。采集后的水樣監(jiān)測指標為COD、BOD5,均按照相應方法[2]進行監(jiān)測。
1.3 模型方法
1.3.1 地表產流過程
SCS水文模型的降雨-徑流基本關系為
(1)
式中:F為后損值,是累積下滲量,mm;S為流域或城區(qū)當時的最大可能滯留量,mm;R為直接徑流量,mm;P為降雨量,mm;I為初損值,主要是表層蓄水和截流等,mm。
1.3.2 污染物累積、遷移與損失過程
污染物的累積量Lij與降塵累積量Lsi的關系為
Lij=fij×Lsi(2)
式中:Lij為第i種地表特征上的第j種污染物量,mg/m2;fij為第i種地表特征上的第j種污染物的比例系數(shù),mg/g;Lsi為地表降塵的量,g/m2。
污染物的沖刷量計算公式為
?Lij=Lij×[1-exp(-ki×R)](3)
式中:?Lij為降雨時從第i種特征的地表沖刷的第j種污染物量,mg/m2;ki為第i種特征的地表沖刷系數(shù),mm-1;R為降雨量,mm。
流量與污染物沖刷量確定后,可以計算出單元匯水面積上的水質過程,公式為
(4)
式中:Cj為污染物平均濃度,mg/L;Ai為不同特征地表面積,km2;Q為出流流量,m3/s;?t為時間間隔,s。
1.4 參數(shù)率定
選取2018年6月18日16:10—17:40的一場典型降雨的同步氣象和試驗觀測資料(降雨過程如表2所示),對地表沖刷系數(shù)ki、污染物累積量Lij進行模型參數(shù)率定。
根據3類下墊面的降雨徑流污染源監(jiān)測資料進行率定,確定各類下墊面沖刷系數(shù)取值為0.4。
參考相關文獻[3],根據第5匯水分區(qū)徑流污染濃度的實測結果,率定確定本模型中3類典型下墊面中初始COD、BOD5累計量,結果如表3所示。
模型模擬第5匯水分區(qū)污染物濃度變化的結果如圖2、圖3所示。與實測結果相比,模擬結果能夠較好地反映降雨形成徑流的污染物濃度變化過程,地表徑流中COD、BOD5濃度隨時間呈先增加后減小再維持不變的趨勢。
2 模擬結果分析
2.1 污染物負荷隨降雨時間的變化過程
研究區(qū)域各污染物的累計負荷量隨降雨時間的變化過程如圖4所示。COD、BOD5累計負荷量隨降雨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相同,累積量均在0~20 min迅速增加,隨后基本維持不變。至降雨時刻末,整個區(qū)域內COD、BOD5累計量分別為5 916.68 kg、1 014.86 kg。
2.2 不同下墊面類型產污量
統(tǒng)計研究區(qū)域各下墊面類型污染物負荷量,結果如表4所示。小區(qū)道路/社區(qū)COD、BOD5濃度的貢獻占比均為最高,在98%以上,主要原因是小區(qū)道路/社區(qū)面積占該匯水分區(qū)總面積的84.49%。市政道路的貢獻其次,占比分別為1.32%、1.17%;綠地貢獻最小,分別為0.26%、0.18%。經分析,市政道路、綠地占地面積比例較低,共計15.51%;綠地面積是市政道路面積的近3倍,但綠地具有徑流系數(shù)小、降雨形成徑流少的特點,同時綠地植物對徑流沖刷產生的污染物有一定攔截作用。建議小區(qū)道路/社區(qū)采取低影響開發(fā)措施,如綠色屋頂、滲透路面、植被淺溝等,以減少非點源污染入河。
3 結論
以海口市大同溝匯水區(qū)為對象,結合典型降雨實測數(shù)據,構建降雨徑流污染負荷模擬模型并進行參數(shù)率定。結果表明,模型模擬數(shù)據可與實測數(shù)據較好地吻合,該模型能夠為今后??谑谐菂^(qū)其他區(qū)域非點源污染負荷模擬提供參考。隨著降雨時間的推進,降雨徑流中COD及BOD5的濃度呈先增加后減小再維持不變的趨勢,其中污染物濃度最大值出現(xiàn)在10 min;污染物負荷累計量在0~20 min迅速增加,隨后趨于穩(wěn)定;小區(qū)道路/社區(qū)下墊面的污染物負荷貢獻量最大,占整個區(qū)域污染物負荷量的98%以上。以非點源污染負荷模型為基礎,分析典型城市河道匯水區(qū)域非點源污染負荷量及變化過程,可為??谑谐鞘泻拥赖乃廴局卫硖峁┮欢ǖ募夹g支持。
參考文獻
1 王 龍,黃躍飛,王光謙.城市非點源污染模型研究進展[J].環(huán)境科學,2010(10):2532-2540.
2 國家環(huán)境保護總局.水和廢水監(jiān)測分析方法[M].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2002.
3 祁繼英.城市非點源污染負荷定量化研究[D].南京:河海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