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至,家族里的老人們一直在盼天晴,盼著出太陽。
臘月二十九 雨
臘八過后,寒霜更甚。之后,便是連日的雨。
天空是森冷的蟹殼青,雨水也是涼冰冰的,孱弱地滴在屋檐瓦楞上,滑下來,同地面上匯成的水流糾纏在一起。冷雨洗刷著一切,隔著雨幕,燈籠、春聯(lián)上喜慶至極的朱紅色也褪去了光彩。
外婆朝著天空出神地望著,眼角的皺紋凝出一股夾雜著隆冬寒風苦雨的憂愁來?!鞍?,這雨什么時候能停呢?”外婆喃喃自語著走進屋里去了。
后天就是大年初一了。大年初一照例是要將洗干凈的碗盆勺筷都擺在庭院中好好曬曬的,用來感謝上天和土地給予我們糧食,使我們豐衣足食。太婆曾經對我說,這曬碗筷必須是在天晴的時候。
我不明白為何擺個碗筷還有那么多規(guī)矩。再說了,這天氣情況還真由不得人定,若是大年初一狂風暴雨,又該如何?
大年三十 陰
“大姐,今天陰天啊!”“這不就有盼頭兒啦?說不定明天就晴了!”“年年都是這樣,看來老天與我們還真是有約定的?!?/p>
除夕的早上,外婆與三姨婆聊得火熱,外婆的眉梢也染上了幾分喜悅。天空似乎沒有昨日那般沉郁了,雖然還是灰蒙蒙的,但好像特意收斂了冰冷冷的寒意。
三姨婆的嘴角噙著微笑,連帶著她的兩個酒窩一起開心地漾在這除夕之日里。“姨婆,您剛剛和外婆說,老天與我們的約定是什么?還有,萬一明天又下雨了咋辦?曬碗筷非要在外面曬嗎?”我憋了一晚上的問題,跟倒豆子似的向三姨婆“發(fā)難”。三姨婆拍拍我的肩膀,笑得依舊很溫柔,沒有一點不耐煩:“這是一年到頭兒最重要的事??!碗筷肯定是要擺在外邊的,這叫天人合一?。∑渌穆?,明天你就知道了!”
唉,大人們總喜歡賣關子!
大年初一 晴
“你瞧瞧,還真是晴了!”
大人們從早上便開始忙活。他們早早地催我吃了早飯,然后將所有的碗筷全都收起來。外婆、姨婆、姨公全都在水臺邊洗碗筷。他們干得真是帶勁兒:將碗先過一遍水,再用抹布沿著碗沿齊平地揩過去,等到碗中亮堂得能映出整個天空時,再過一遍水,放入用竹篾編制的籃子里——這一步也是重點,洗干凈的碗筷千萬不要擦,而要用曬的。這才是名副其實的“曬”碗筷呀!
待到晌午,姨公就將這一筐筐的碗筷放到庭院中,那些不易干的勺子等就挨個排開在竹藤上。一個個白白凈凈的瓷碗,愜意地躺在暖陽中,貪婪地享受著新年來之不易的陽光——那一縷我們全家人盼了好久的陽光。天空明明亮亮的,沒有一點云。金子般的日光,被我們家的四角屋頂框得牢牢的。
可真是神奇,這老天爺還真與我們有約定不成?陰雨連綿了那么多日,說停就停了。我看向姨婆,姨婆站在廊下,見我看她,便走過來。
“大年初一曬碗筷,來年可以豐衣足食,我的外婆、我的太婆都是這么說的。”三姨婆頓了頓,“這習俗就這么一代代傳下來了。其實,我們重視它,不就是想多個念想嗎?”
我看向三姨婆陽光般和煦的笑臉,心中多了幾分了然。年俗總歸是人們感情的寄托,不是因循守舊,而是傳承一份情味兒,一份刻到骨子里的年味兒。
老天爺是個好人,是那么地守信,怎能不叫人對來年生出無限憧憬來?
既然這個約定是很久以前就有的,那就讓我給它起個名字,姑且叫“晴天的約定”吧。
(指導老師:張燕)
點評
文章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幅充滿年味與溫情的畫面,通過家族中老人們期盼天晴、曬碗筷的習俗,展現(xiàn)了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小作者采用日記體的形式,巧妙運用天氣變化作為情感線索,從雨天的憂愁到陰天的期盼,再到晴天的喜悅,情感逐層遞進,引人入勝。文中對人物神態(tài)、動作的細致描寫,使得場景生動鮮活,人物形象飽滿。最后,小作者將這份習俗升華為“晴天的約定”,寓意深遠,既表達了對傳承的尊重,也寄托了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馮林周)